医学微生物学名词解释
内毒素(LPS,脂多糖):即G-菌细胞壁外膜中的脂多糖,由O特异性多糖(O抗原,种特异性),核心多糖(属特异性)和脂质A(无特异性,毒性及生物学活性成分)三个部分组成。当细菌存活时,LPS是细胞壁结构成分,没有毒性作用;当细菌死亡、人工破坏菌体时,LPS游离出来发挥毒性作用。
热原质:也称致热源,是细菌合成的一种注入人体或动物内能引起发热反应的物质。产生热原质的物质大多G-,本质是LPS,蒸馏法去除热原质效果最好。(第八版微生物学P29)
细菌L型(细菌细胞壁缺陷型):细菌细胞壁中的肽聚糖结构受到理化或生物因素的直接破坏或合成被抑制,这种细胞壁受损的细菌在高渗环境下仍可存活者称为细菌L型。呈高度多形性,革兰染色多呈阴性,在琼脂平板上形成中间较厚,四周较薄的荷包蛋样菌落。
质粒:是细菌染色体外遗传物质,是存在于细胞质中的环状闭合或线性dsDNA,具有自我复制的能力,一个质粒即为一个复制子。可使细菌获得某些特定性状,如耐药、毒力等,但并非细菌生命活动所必需的。
荚膜:某些细菌细胞壁外一层较厚、黏性、胶冻样物质,普通染色不易着色,与四周有明显界限,称为荚膜。功能主要为抗吞噬作用、抗损伤作用和黏附作用。
芽胞:某些细菌在一定条件下,胞质脱水浓缩,在菌体内部形成一个圆形或卵圆形的小体,是细菌的休眠形式,称为芽胞。能产生芽胞的细菌都是G+菌。
中介体:细菌部分细胞膜内陷、折叠、弯曲形成的囊状物,称为中介体。其功能类似于真核细胞的线粒体,故亦称为拟线粒体。
革兰染色:1884年由Gram创建,是细菌学中最经典的染色法。步骤:结晶紫初染→碘液媒染→乙醇脱色→稀释复红复染。
生长曲线:以培养时间为横坐标,培养物中活菌数的对数为纵坐标,可绘制出一条生长曲线。
培养基:是由人工方法配制而成的,专供微生物生长繁殖使用的混合营养物制品。培养基制成后必须经灭菌处理。
消毒:杀死物体上或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并不一定能杀死细菌芽胞或非病原微生物的方法。
灭菌:杀灭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包括杀灭细菌芽胞、病毒和真菌等在内的全部病原微生物和非病原微生物。
无菌操作:防止微生物进入人体或其他物品的操作技术,称为无菌操作。
毒性噬菌体:能在宿主菌细胞内复制增殖,产生许多子代噬菌体,并最终裂解细菌,称为毒性噬菌体。
第1页
温和噬菌体:噬菌体基因整合于宿主菌染色体中,不产生子代噬菌体,也不引起细菌裂解,但噬菌体DNA能随细菌基因组的复制而复制,并随细菌的分裂而分配至子代细菌的基因组中,称为温和噬菌体或溶原性噬菌体。
前噬菌体:温和噬菌体的基因整合于宿主菌基因组中,这种整合在细菌染色体上的噬菌体基因称为前噬菌体。
接合:是细菌通过性菌毛相互连接沟通,将遗传物质(主要是质粒DNA)从供体菌转给受体菌的方式。
转化:是受体菌直接摄取供体菌的DNA片段而获得新的遗传性状的过程。
转导:是由噬菌体介导,将供体菌的DNA片段转入受体菌,使受体菌获得供体菌的部分遗传性状。转导可分为普遍性转导和局限性转导。
溶原性转换:温和噬菌体的DNA整合到宿主菌的染色体DNA后,使细菌的基因型发生改变从而获得新的遗传性状。
条件致病菌:有些细菌在正常情况下并不致病,只有在某些特定情况下才引起致病,这类细菌称为机会致病菌或条件致病菌。常见的情况主要有正常菌群的寄居部位改变、宿主免疫功能低下和菌群失调。
菌群失调:在应用抗生素治疗感染性疾病的过程中,导致宿主某部位寄居细菌的种群发生改变或各种群的比例发生大幅度变化从而导致疾病称为菌群失调。菌群失调可表现为引起二重感染或重叠感染。
外毒素:是细菌合成并分泌到菌体外的毒性蛋白质。主要由革兰阳性菌产生。其毒力强,对组织器官有选择性毒害效应。
类毒素:是外毒素经0.3%~0.4%甲醛处理后,失去了毒性但仍保持免疫原性的生物制品。用于人工主动免疫预防相应疾病。
菌血症:致病菌由局部侵入血流,但不在血液中生长繁殖,只是短暂地经过血流到达体内适宜部位后再进行繁殖而导致的疾病。如伤寒早期的菌血症。
毒血症:致病菌侵入宿主机体后,只在机体局部生长繁殖,病菌不进入血液循环,但其产生的外毒素入血。外毒素经血到达易感的组织和细胞,引起特殊的毒性症状。例如白喉等。
败血症:致病菌侵入血流后,在其中大量繁殖并产生毒性产物,引起全身性中毒症状。如鼠疫耶尔森菌和炭疽芽孢杆菌可引起不规则发热,皮肤和黏膜有出血点,肝脾肿大等。
内毒素血症:革兰阴性菌死亡崩解后释放大量内毒素,入血而引起全身中毒症状。
第2页
脓毒血症:指化脓性病菌侵入血流后,在其中大量繁殖,并可通过血流扩散至宿主体内的其他组织或器官,产生新的化脓灶。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脓毒血症,常导致多发性肝脓肿、皮下脓肿和肾脓肿等。
SPA(葡萄球菌A蛋白):是葡萄球菌细胞壁的一种表面蛋白,能与人及某些哺乳类动物的IgG分子Fc段发生非特异性结合,与吞噬细胞的Fc受体争夺Fc段,从而降低了抗体的调理吞噬作用,起到了协助细菌抗吞噬的作用。
STD(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性传播疾病):指通过性交行为传染的疾病,主要病变发生在生殖器部位。例如淋病奈瑟菌引起的疾病等。
EHEC:即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1分)①感染对象:婴幼儿,出现爆发性流行;②主要血清型:为O157:H7;③临床症状:(轻度水泻至伴剧烈腹痛的血便即)出血性结肠炎,有时并发溶血性尿毒综合征;④致病物质:质粒编码的菌毛和噬菌体编码的毒素。(2分)
肥达反应:用已知伤寒沙门菌O、H抗原,以及甲、乙、丙型副伤寒沙门菌H抗原的诊断菌液与受检血清作定量凝集试验,测定受检血清中有无相应抗体及其效价的试验。
结核菌素试验:属于迟发型超敏反应,用结核菌素试剂作皮肤试验,感染过结核分枝杆菌或接种过卡介苗者,一般都出现阳性反应。
外斐反应:用变形杆菌 X菌株的菌体抗原(O)代替相应的立克次体抗原(具有共同抗原),以检测人或动物血清中有无相应的抗体。
病毒(virus):是一类体积微小,结构简单,仅含一种类型核酸,必须在活的敏感细胞内才能生长繁殖的非细胞型微生物。
病毒体(virion):一个完整成熟的病毒颗粒称为病毒体,是病毒在细胞外的典型结构形式,并有感染性。病毒体的测量单位为纳米。
核衣壳:由病毒的核心(核酸)和衣壳(蛋白质)构成的结构体。
顿挫感染:当病毒进入宿主细胞后,因细胞缺乏病毒所需的酶和能量,可以表达病毒的某些成分,但不能复制出完整的病毒体或具有感染性的病毒。
缺陷病毒:因病毒基因组不完整或者因某一基因位点改变,不能进行正常增殖,不能复制出完整的有感染性的病毒颗粒,此病毒称为缺陷病毒。
垂直传播:指病毒由宿主的亲代传给子代的传播方式,可通过胎盘、产道和产后哺乳等途径传播,与胎儿先天性畸形和新生儿感染性疾病有关。
慢性感染:经显性或隐性感染后病毒未完全清除,血中可持续检测出病毒,因而可经血液传播,患者可表现为轻微或无临床症状,但常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如乙型肝炎、丙型肝炎。
第3页
潜伏感染:经显性或隐性感染后,病毒基因存在于一定组织或细胞内,但并不能产生有感染性的病毒。在一定条件下病毒被激活而出现急性发作。
慢发病毒感染(slow virus infection):为慢性进行性加重的病毒感染,指显性或隐性感染后,经过很长的潜伏期,有的可达数年或数十年之久,以后出现慢性进行性疾病,直至死亡。如HIV引起的艾滋病、麻疹病毒引起的SSPE等。
CPE(致细胞病变效应):某些病毒生长增殖时,可在光学显微镜下看到细胞病变,如细胞变圆、集聚、坏死、溶解或脱落等。
Dane颗粒:是有感染性的完整HBV颗粒(1分),存在于HBV感染者的血液中。具有双层结构:外层—病毒的包膜,含HBsAg、PreS1 Ag、PreS2 Ag等结构(1分);内层—病毒的核衣壳,呈20面体对称,含HBcAg,dsDNA,DNA聚合酶等结构(1分)。
HbsAg(乙肝表面抗原):存在于Dane颗粒表面和小球形颗粒及管型颗粒中。可大量存在于感染血清中,是HBV感染的主要标志。HBsAg具有抗原性,可刺激机体产生保护性抗体和细胞免疫反应,是制备疫苗的最主要成分。
抗原漂移:指甲型流感病毒的抗原性仅发生亚型内部较小的量变,即HA和NA仅发生小变异,而形成新的变种,可引起小流行。
抗原转换:指甲型流感病毒每隔数十年发生抗原性大的质变,而产生新的亚型。病毒株的表面抗原结构发生变异,形成新的亚型,可引起大流行。
内基小体:狂犬病病毒感染时,在易感动物或人的中枢神经细胞中增殖时,可在细胞质内形成圆形或椭圆形的嗜酸性包涵体,称为内基小体。
朊病毒(朊粒,Prion):是一种由宿主细胞基因编码的、构象异常的蛋白质,不含核酸,具有自我复制能力和传染性。
孢子:是由生殖菌丝产生的圆形或卵圆形结构,是真菌的生殖结构。可分为有性孢子和无性孢子两大类。
双相型真菌:有些真菌可因环境条件(如温度和培养基)的改变,发生两种形态的互变。
? 其他考过的(考的可能性不大): Ⅱ期梅毒 HIV AIDS 交叉感染 螺旋体 原体 生活史 终宿主
第4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