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鲁迅先生的《阿长与山海经》所追忆的保姆,她是一个粗人,没有文化、粗俗、好事,是一个很不幸的人。但她又是一个热望一生平安的劳动妇女,质朴善良、热心帮助孩子解决疑难。鲁迅先生深情地抒写了对她的真挚的怀念。教读这篇文章,应引导学生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主要性格以及详写与略写相结合的写法。了解叙述、描写等表达方式,体会描写的作用和方法,从而更深地感悟鲁迅对阿长的深厚怀念之情,领会阿长性格中的纯真美。 学情分析:
由于我们所面对的学生是在14~16岁之间,学生感情还是处于懵懂阶段,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有义务让我的学生正确的面对爱,教会他们感受身边的爱。对于初二学生来说,他们求知欲高,自我表现力强,他们喜欢展现自己的优点,并将自己所想所做的带到课堂上,所以,教师在授课时一定要跟学生产生互动,这是授课中必不可少的中心环节。
而且,他们已经具备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有一定的情感体验、感悟能力,但文章的写作年代离他们很远,学生的思想与作者的思想有较大的距离,我力求缩短这段时空距离,使学生逐渐体会到作者的感情。 设计思路:
本文分两课时完成。以指导学生课前自学为主要方式,指导阅读。第一课时的主要任务是整体感知,找出文章围绕阿长所写的事情及我对长妈妈的情感变化语句,学习详略得当、欲扬先抑的写法,初步把握长妈妈形象。
第二课时的主要任务是:重点段落的赏析。交流初读感受,感受课文前半部分元旦吃福橘和长妈妈烦琐规矩的描写,以及长妈妈讲“长毛”故事的分析,体会作者在这些充满
1
贬义的文字后面,对长妈妈的同情与怀念,重点分析阿长与《山海经》的故事,体会长妈妈的善良仁慈和对“我”的关爱之情以及我对长妈妈的尊敬、感激之情。 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理解阿长的形象。
2.理解回忆性散文中,作者将写作时的回忆与童年的感受彼此交错转换。 3.学习“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 4.深入体会作者对阿长的情感。 重难点:
1.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理解阿长的形象。(重点)
2.理解回忆性散文中,作者将写作时的回忆与童年的感受彼此交错转换。(重难点) 3.深入体会作者对阿长的情感。(重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一)情景导入
阿长,是鲁迅先生儿时的保姆。在鲁迅先生的童年生活中,长妈妈是对其产生过重要影响的人物,鲁迅先生曾在好几篇文章中提到她,有一篇文章《阿长与〈山海经〉》即专门回忆作者儿时与保姆长妈妈相处的情景。鲁迅先生终其一生没有写成一篇专门回忆自己母亲的文章,面对一个普通的保姆却花了不少的笔墨,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阿长与〈山海经〉》。
[设计意图]由作者对长妈妈的深厚感情导入本文,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 (二)知识预览 1.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
2
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1918年5月,第一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其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散文集有《朝花夕拾》等。
2.作品简介:
从1920年起,鲁迅先后在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学校兼课,并在“女师大风潮”“五卅运动”等重大斗争中,引导和支持学生参加进步活动。1926年,因受反动军阀的通缉,鲁迅不得不离开北京,到厦门大学任教。在这一时期,面对黑暗的社会现实以及如此多的血的事实,鲁迅写了一系列回忆少年生活的文章来聊以自慰,并结成了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本文是《朝花夕拾》的第二篇,回忆了自己童年时期与家里女工阿长相处的一段生活。
《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收录了鲁迅1926年创作的10篇回忆性散文。此文集多侧面地反映了作者鲁迅青少年时期的生活,形象地反映了他的性格和志趣的形成经过。文集以记事为主,饱含着浓烈的抒情气息,往往又夹以议论,做到了抒情、叙事和议论融为一体,优美和谐,朴实感人。作品富有诗情画意,又不时穿插着幽默和讽喻;形象生动,格调明朗,有强烈的感染力。
3.文章体裁
本文是一篇散文。散文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指不讲究韵律的散体文章,包括杂文、随笔、游记等。是最自由的文体,不讲究音韵,不讲究排比,没有任何的束缚及限制,也是中国最早出现的行文体例。通常一篇散文具有一个或多个中心思想,以抒情、记叙、论理等方式表达。
[设计意图]补充文学常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二、课文学习
3
(一)朗读课文,感悟文章内容。 (二)读准字音,掌握下列词语。 憎恶 絮说 惶急 诘问 惧惮 .......渴慕 霹雳 震悚 粗拙 孤孀 ......惶急:惊慌急迫。 烦琐:繁杂琐碎。 诘问:责问。 惧惮:害怕。
渴慕:非常思慕、渴望。
震悚:身体因恐惧或过度兴奋而颤动。 毫不相干:一点关系都没有。
深不可测:深得无法测量,形容极深,也比喻不易捉摸。
莫名其妙:没有人能说明它的奥妙(道理),表示事情很奇怪,使人不明白。 (三)速读课文,说说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情? (1)交代“阿长”名字的来历; (2)阿长喜欢切切察察和夏天的睡相; (3)她懂得许多规矩; (4)讲“长毛”的故事; (5)给“我”买《山海经》。
(四)初读课文,谈谈你对阿长的印象。 提示:
(1)阿长是一个很不幸而又热望一生平安的劳动妇女。(阿长的姓名不为人所知,出身低下。没有享受教育的权利,不识字,没文化。青年守寡,在别人家做女工,一年只能告
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