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项目所在区域环境概况
本报告中工程海域水质、沉积物、海洋生物生态、海洋生物质量和渔业资源春、秋季数据引用《福建莆田哈纳斯LNG项目春、秋季海域生态环境现状调查专题报告》,调查单位为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春季调查时间为2015年5月,秋季调查时间为2015年9月。
4.1 水文动力现状
设含沙量测站7个,位置同定点潮流测站1#~7#。现场观测大、中、小潮各26小时,每层每小时用采水器采集500毫升左右水样,进行含沙量分析,取样层次采用三层法(表层、0.6H、底层),并取涨急、落急、涨憩、落憩水样做悬沙粒径分析。
该海域潮汐类型为规则半日潮,工程海域潮汐变化规律明显,潮位在一太阴日中有规则地出现两次高潮和两次低潮,但具有明显的潮汐日不等现象,拟建工程前沿各测站往复流特征明显,潮流流向与等深线走向较为一致。周日平均含沙量最大值0.157 kg/m3,
4.2 地形地貌与冲淤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本工程场地属于海湾滨海滩涂和浅海地貌,大多处于潮间带,高潮时被海水淹没,低潮时出露。场地内地形简单,多为泥滩,局部为砂滩,靠近岸边位置,最低潮时出露有大量长短参差不齐的石桩,长约0.2~1.0m不等;滩面向南缓缓倾斜,起伏变化不大,整体地形较为平整;靠近东吴大堤处岸边有大量抛石回填。
本海域含沙量较低,年淤积强度在0.4m/a以内。
4.3 环境质量现状调查
根据《海洋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GB/T 19485-2014),以及水质环
13
境评价项目一般应设5~8个调查断面,每个断面设置4~6个测站,调查断面大体与主潮流方向或者海岸垂直,在主要污染源或者排污口附近设调查断面。
海洋水质调查站位21个:以码头填海区为中心,垂直主潮流方向自西向东布置5条断面。沉积物调查站位布设10个;海洋生物调查站位13个。潮间带调查布设4条断面。
4.3.1 水质现状调查结果
春季调查调查大潮期表层有无机氮、铅2个因子超出标准,底层有DO、无机氮、铅3个因子超标,其它调查因子均满足所在功能区执行的海水水质标准。小潮期表层有无机氮、铅2个因子超出标准,底层有无机氮、锌2个因子超标,其它调查因子均满足所在功能区执行的海水水质标准。
秋季大潮期表层无机氮超出标准,中底层有无机氮、活性磷酸盐2个因子超标,其它调查因子均满足所在功能区执行的海水水质标准。调查小潮期表层无机氮、活性磷酸盐、汞3个因子超出标准,中底层有无机氮、活性磷酸盐2个因子超标,其它调查因子均满足所在功能区执行的海水水质标准。
4.3.2 沉积物现状调查结果
本次调查各个站位硫化物、石油类、有机碳、汞、铜、铅、锌、镉、铬、砷均未超过《海洋沉积物质量》(GB18668-2002)相应标准,沉积物质量状况良好。
4.3.3 海洋生态现状调查结果
(1)叶绿素
春季大潮期间调查海域叶绿素a含量在0.34~0.64mg/m3之间,平均值为0.45mg/m3,秋季大潮期间调查海域叶绿素a含量在2.40~15.30mg/m3之间,平均值为6.63mg/m3。
(2)浮游植物
春季大潮,项目附近海域浮游植物细胞丰度在1394?103?42542?103个/m3,平均细胞丰度为14076?103个/m3,春季小潮,项目附近海域浮游植物细胞丰度在550?103?44525?103个/m3,平均细胞丰度为4500?103个/m3;
春季大潮,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值在0.971-3.175,平均值在2.092,春季小
14
潮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值在1.542—3.368,平均值在2.893,
秋季大潮,项目附近海域浮游植物细胞丰度在5830?103?49410.77?106个/m3,平均细胞丰度为4397.795?106个/m3,秋季小潮,项目附近海域浮游植物细胞丰度在406?103?1721.056?106个/m3,平均细胞丰度为136.136?106个/m3。秋季大潮,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值在0.032-2.597,平均值在1.122,季小潮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值在1.551—3.197,平均值在2.325。
(3)浮游动物
春季大潮,浮游动物的生物量在50.00~486.67mg/m3,平均生物量为157.83mg/m3;春季小潮,浮游动物的生物量在25.00~221.88mg/m3,平均生物量为87.06mg/m3。春季大潮,项目附近海域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值在1.617~2.609,平均值在1.877,春季小潮,项目附近海域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值在1.191~2.778,平均值在2.205,
秋季大潮,浮游动物的生物量在23.33~300.00mg/m3,平均生物量为141.00mg/m3;秋季小潮,浮游动物的生物量在23.33~1400.00mg/m3,平均生物量为203.00mg/m3。秋季大潮,项目附近海域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值在1.233~2.000,平均值在1.618,秋季小潮,项目附近海域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值在1.529~2.521,平均值在2.134。
(4)底栖生物
春季,项目附近海域底栖生物平均生物量为22.35 g/m2,平均栖息密度为144.62个/m2,春季,项目附近海域底栖生物多样性指数值在0.650—2.285之间,平均值在1.453;均匀度指数0.650—0.985之间,平均值在0.881,种类丰度在0.145—0.565之间,平均值为0.321、优势度在0.565—1.000之间,平均值0.801。
秋季,项目附近海域底栖生物平均生物量为22.25 g/m2,平均栖息密度为97.69个/m2,项目附近海域底栖生物多样性指数值在0.439—2.384之间,平均值在1.075;均匀度指数0.439—1.000之间,平均值在0.865,种类丰度在0.129—0.797之间,平均值为0.248,优势度在0.565—1.000之间,平均值为0.801。
(5)潮间带生物
春季,工程潮间带生物种类多样性指数属于中等水平,各断面多样性指数在
15
1.670~2.721之间;四个断面的均匀度在0.845~0.969之间。种类丰富度指数四断面在1.038~2.355之间。四断面D2优势度分别为0.363~0.722
秋季,工程潮间带生物种类多样性指数属于中等水平,各断面多样性指数在1.233~2.555之间;四个断面的均匀度在0.477~0.922之间。种类丰富度指数四断面在1.001~2.274之间。四断面D2优势度分别为0.500~0.700。
4.3.4 生物质量调查结果
①软体动物(棒槌螺、习见赤蛙螺、骨螺)体内重金属铜、铅、锌、镉、总汞含量均符合《全国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简明规程》中的生物质量标准,。
②甲壳类动物(刀额仿对虾、口虾蛄、周氏新对虾、哈氏仿对虾、日本蟳)体内重金属铜、铅、锌、镉、总汞含量均符合《全国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简明规程》中的生物质量标准。
③鱼类(鹿斑鲾、二长棘鲷、黄鲫、带鱼、白姑鱼、刺鲳、焦氏舌鳎、鹿斑鲾)体内重金属铜、铅、锌、镉、总汞含量均符合《全国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简明规程》中的海洋生物体内污染物标准。
4.3.4 渔业资源现状调查结果
(1)鱼卵仔稚鱼
春季大潮鱼卵密度均值为0.31 ind/m3(0.00-3.30 ind/m3);仔稚鱼密度均值为0.34 ind./m3(0.00-2.10 ind/m3)。春季小潮鱼卵密度均值为0.31 ind/m3(0.00-2.50 ind/m3)仔稚鱼密度均值为1.41 ind./m3(0.00-12.50 ind/m3)
2015年秋季调查水域秋季大潮鱼卵密度均值为0.08 ind/m3(0.00-1.00 ind/m3);仔稚鱼密度均值为0.15 ind./m3(0.00-2.00 ind/m3)。秋季小潮鱼卵密度均值为1.62 ind/m3(0.00-20.00 ind/m3);仔稚鱼密度均值为0.33 ind/m3(0.00-1.70 ind/m3)。
(2)游泳动物
春季调查所获的拖网渔获物,经分析共鉴定出生物种类71种。其中鱼类41种,甲壳类有26种,头足类4种,
秋季调查所获的拖网渔获物,经分析共鉴定出生物种类69种。其中鱼类35种,甲壳类有31种,头足类3种,
1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