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眼睛是一个“变焦距”的凸透镜,它是通过睫状体来改变晶状体的
的。当睫状体
时,
时,晶状体变
,远处物体射来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眼睛看见远处物体;当睫状体 ,近处物体射来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眼睛看见近处物体。
晶状体变
20.如图所示,在鉴定文物时,考古学家常用放大镜观察文物的细微部分 ,这时他看到的是
、
的虚像。如果在文物上有两条裂纹,其夹角是 5°.要想看到的像更大些,应该
些。若放大镜的放大倍数是 10 倍,则他看到的角度是
度。
将放大镜离裂纹稍微
三、作图题
21.画出图中透镜的入射光线或折射光线的方向。
22.完成下列透镜的光路。
23.在图中,完成入射光线从左边射向凹透镜折射,再由凸透镜折射后的光路。
四、探究与创新题
24.凸透镜的焦距为 10cm,如图所示,光屏上正好能得到一个清晰的烛焰的像,该像应该是
、
的
像。若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蜡烛由标尺的 15cm 处向 30cm 处移动的
(选填“向左移动”、“向右移动”或“位置
过程中,为了能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光屏应该
不变”)。
5
25.小柯有一架“傻瓜”相机,所谓的“傻瓜”相机是指拍摄时不需要根据景物的远近调节镜头到底片的距离(即不需要调焦).相机的说明书上注明“拍摄时,景物要在 3m 以外”。相机拍摄时底片上成的像是 、 、 (指出正立或倒立、放大或缩小、虚或实).下表是这架相 机物距和像距的变化情况( f=35mm). 根据表中数据, 简单分析解释为什么拍摄时不需要调焦?
。
0.5 1.0 1.5 2.0 2.5 3.0 物距 U(m) 0.1 像距 V(mm) 53.85 物距 U(m) 3.5 像距 V(mm) 35.35 37.95 36.27 35.84 35.62 35.50 35.41 4.0 4.5 5.0 5.5 6.0 6.5
35.31 35.27 35.25 35.22 35.20 35.18 26.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
(1)第 1、2 两个实验小组分别进行了若干次操作,并把实验数据准确记录在下面表格中。
实验小组 凸透镜焦距 f/cm 物到透镜距离 u/cm 像到透镜距离 v/cm 像的倒正 14 20 47 第 1 组 14 30 26 14 40 22 14 60 18 16 20 80 第 2 组 16 30 34 16 40 27 倒立 16 60 22 倒立 倒立 倒立 倒立 倒立 倒立 倒立 分析以上数据,你能得到什么结论?请写出两条。
(2)根据你探究出的凸透镜成像情况,你认为上述表格中还可增加描述像的特征的两项内容, 如像的
和像的
,便能更全面地归纳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7.如图所示,把凸透镜看作眼睛的晶状体,光屏看作视网膜。给凸透镜“戴上”近视眼镜,使
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取下”近视眼镜,光屏上的像变模糊,沿靠近凸透镜方向移动光屏, 光屏上能重新呈现清晰的像。实验结果表明:
(1)近视眼镜的作 用是使像相对于晶状体向 (填“前”或“后”)移,从而能在视网膜
上成清晰的像。
(2)矫正近视眼所配戴的镜片是
透镜。
(填“会聚”或“发散”)。
6
(3)近视眼镜的作用是将光线
(4)请举出一项保护视力的具体做法:
。
28.小强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发现,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小于焦距时,能成放大虚像,他突然想到平面镜成的也是虚像。你能帮他比较一下,这两种虚像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吗?
相同之处:①
;② ;③ 。 不同之处:①
;②
;③
。
7
参考答案
1.C2.A3.B4.D5.D6.A7 .C8.D9.A10.B11.C12.B13.D
14.会聚发散
15.焦点绿
16.下 15 左倒立缩小
17.远离小于
18.光屏凸透镜烛焰
19.形状放松薄收缩厚
20.正立放大远 5
21.如图所示:
22.如图所示:
23.如图所示:
24.倒立缩小实向右移动
25.倒立缩小实像当物距大于 3m 时,随着物距的增加像距基本不变
26.大小虚实
27.后凹发散不要躺在床上看书
28.相同之处:①虚像都是正立的;②虚像都不能用光屏承接到;③虚像都是实际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而成的.
8
不同之处:①凸透镜成的虚像是放大的、平面镜成的虚像是等大的;②凸透镜成虚像是由于光的折射、平面镜成虚像是由于光的反射;③凸透镜成的虚像与物在镜的同侧,平面镜成的虚像与物在镜的两侧.
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