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辽宁省六校协作体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8/27 1:55:38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教育资料

谓 , (2)《归园田居》中 , 两句,表露了作者清高孤傲,与世俗不合的性格,也是诗人

进入官场却终于辞官归田的根本原因。 (3)《静女》一诗中写姑娘故意躲起来,小伙子焦急的句子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7——19题。

宋人的“意”如何呢?大概看来它几乎是晋人之韵的重现。苏轼一生屡遭磨难而不改旷达之性,一直以佛老思想为其儒家思想之外的另一精神支柱。对于书法,苏轼主张“书初无意于佳乃佳尔”,黄庭坚不吝以“天然自工”来赞美。以其作品《黄州寒食帖》来说,写得 ,一气呵成。其中字体大小的变换、力度轻重的控制与节奏的缓急等,都是 ,毫无做作之态。然而即使这件 的作品,其韵味也与《兰亭集序》不大一样。首先是强烈的个性。全篇几乎都用外露的侧锋笔法,而字的大小、力度和行笔的节奏也起伏剧烈:如《前赤壁赋》,其字形多欹侧,笔法既继承王羲之等前人笔意,又自由不拘,( ),尽显其书法个性,即“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兰亭集序》则多以中锋行笔,优雅从容,在笔法与结构等要素的和谐中透出淡淡的韵味。其次是浓烈的情感抒发。不仅诗的内容鲜明可感,而且笔法的变换、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而《兰亭集序》则不仅全篇内容显得 ,只在篇末一点淡淡的忧伤,而且在书写的过程中,也以轻松的方式保持着字形和章法各方面的流畅,不令其产生突兀的阻滞。因此,前者表现出较为浓郁的“意”,后者则显得“无为而治”。

概括来说,晋人的“韵”主要关注的是书法的客体汉字,而宋人的“意”,更多关注的是书法主体的审美情操与艺术功力。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行云流水 信手拈来 浑然天成 悠然自得 B.行云流水 信马由缰 相得益彰 悠然自得 C.天衣无缝 信手拈来 相得益彰 泰然自若 D.天衣无缝 信马由缰 浑然天成 泰然自若

18.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进而通篇作品既颇具跌宕摇曳之姿,又端整沉着 B.进而通篇作品既端整沉着,又颇具跌宕摇曳之姿 C.因此通篇作品既端整沉着,又颇具跌宕摇曳之姿 D.因此通篇作品既颇具跌宕摇曳之姿,又端整沉着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不够畅达,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不仅诗的内容鲜明可感,而且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也每每可见

B.不仅在诗的内容中鲜明可感,而且在其字势的倾侧、其笔法的变换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

C.这不仅体现在诗的内容鲜明可感,而且在其字势的倾侧、其笔法的变换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

D.这不仅在诗的内容中鲜明可感,而且在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

20.下面是关于利用智能地毯预防老年人跌倒的一段报道。请依次概括出预防过程中的四个关键步骤,每个步骤不超过7个字。(5分)

英国科研人员使用一种新颖的电磁层析成像技术,研发了一种先进的智能地毯。通过监控在地毯上行走者的步伐,地毯可以在老人即将摔倒时发出提示音,从而避免摔伤事故发生。地毯里的塑料光学纤维就是奥妙所在。只要有人踏上地毯,地毯里的光学纤维就会弯曲,实时记录下踩踏者的行走模式,然后地毯边缘的微型电子传感器就把记录下的信息传送给连接的电脑,电脑会自动分析这些信息,显示出踩踏者的足迹,同时识别其行走过程中的细小变化,以此判断其是否会突然跌倒。

资料1(一)

教育资料

21.有不少名人的名字来源于古代诗文,请仿照示例,从“刘海粟(国画大师)、王朝闻(著名美学家)、李行健(著名语言学家)”三个名人的名字中任选一个,写出相关的名句并对名字加以合理阐释。不超过80个字。(6分)

示例:“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著名科学家屠呦呦的名字就来源于此。这个名字可以让我们联想到这位科学家为中医药研究而生的诗意人生。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一片曾经丰饶的土地逐渐变得贫瘠,许多动物陆续离开了这里。 小鸟对蚯蚓说:“我也要走了,你不走吗?”蚯蚓说:“我还是想留在这里。”小鸟拍拍翅膀,依依不舍地飞走了。蚯蚓看了看小鸟的背影,继续埋头松土。

甲虫从远方赶来,和蚯蚓一起忙碌起来。

几年之后,小鸟回来了,带着一群伙伴,它们嘴里衔着各种各样的种子。小鸟惊讶地发现,这片土地已经变得松软,还长出了小草。蚯蚓说:“你离开的这段时间,甲虫和我一起翻土堆肥,这里渐渐变好了。”

小鸟和伙伴们把种子播撒在大地上。大地上开满了鲜花,蝴蝶和蜜蜂也来了。

根据上面的材料,结合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资料1(一)

教育资料

1. 2018—2019学年度上学期省六校协作体高一期中考试

语文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

1.B(A缩小范围,信息不全,还应包括中原核心区的崛起等。C“中国史前文化格局的彻底改变与西来文化、文明无关”表述绝对化。D“阻挡了西方文化进入东亚、东南亚地区”于文无据)

2.D (“文章以青铜时代的全球化为立论的前提”错,青铜时代的全球化是文章提到的一个概念)

3.B (“使夏商周三代东亚文明中心形成”推断不成立,从原文信息看,应是夏商周三代东亚文明中心的形成后,半月带才成为东西方自由交流的障碍)

4.C(鸽子在文中有象征意味显得牵强。文中鸽子的命运和人物的命运之间是有某些呼应,例如雪夜被冻死和底层人物的艰难的生存之间,但是并不能说它的活动都对应着人物的生存情态。鸽子在文中主要是写实的手法来表现的。) 5、(共6分,每点2分,其他答案如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①情节方面:通过“我”的所见所闻串起情节,展现众多人物命运; ②人物方面:“我” 也是社会底层人物,通过“我”的生活情态和心理活动更丰富地展现底层人物的多样情态; ③主题方面:通过“我”关注林慧聪的生活和理想来展现底层人物的善良和期望,表达作者人性关怀的主题。 6、(共6分,每点2分,其他答案如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①为全文营造一种阴冷的氛围,“雪”是寒冷的象征,揭示人物生存环境的苦冷;

②表现人物不屈的理想情怀。在林慧聪眼中,雪是他从来没有见过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是支持他在北京打拼的精神支撑;

③反衬现实生活的沉重,用雪的洁白美好和浪漫衬托底层人物艰辛的生存现实,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激发读者关注底层人物。

7.(3分)A(据原文材料一,“绿色食品标准分为AA级种A级两个技术等级”,只有AA级绿色一食品才不使用有害的生产资料。)

8.(3分)D(A项,有机农产品包括有机食品,它存在品牌意识不足的问题,但一些农企已经意识到品牌意识是其发展的关键,说“缺乏品牌意识”于文不符。B项,原文中“及有害于环境和人体健康的生产资料”,不是“含有化学成分的生产资料”。C项,“比普通食品营养价值更高”于文不符。) 9.(共6分,每点2分,答对三点即可。其他答案如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①利用信息技术,强化生产和销售过程的监管,赢得信任; ②降低生产成本;

③利用网络,优化销售渠道; ④打造消费者信赖的品牌。 二、古代诗文阅读 10. C (原文标点:“营张说被窜,匿陈氏以免。今若诏书下,谁敢庇公?愿公乘扁舟遁去,事宁乃出,不亦美乎?”陟慨然曰:“命当尔,其敢逃刑?”) 11. A (汉字形体类别还有甲骨文)

12. D (“他不顾皇帝的劝阻,去安抚曾经参加过叛乱的季广琛”错,皇帝没有劝阻韦陟去安抚曾经参加过叛乱的季广琛)

13.(1) 秦国对待将军,可以说是刻毒透顶了。父亲、母亲和同族的人都被杀死或没收入官为奴。现在听说用一千斤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做赏格来购买将军的首级,您将怎么办?(得分点:深,被动句,定语后置句,各1分,句意2分)

(2)皇帝一向听说韦陟的名声,想要倚重他做宰相,到这时韦陟来凤翔有所拖延,皇帝怀疑他有观望之意,只授任御史大夫。(得分点:雅、倚、除,各1分,句意2分) 【参考译文】

韦陟,字殷卿,与弟弟韦斌都聪明机灵,不同于平常儿童。韦陟刚满十岁,授任温王府东阁祭酒。韦陟风格正直严整,擅长写文章,字有楷法,当时知名人士都与他交往。为父亲守丧,因父亲不得志而死去,他便与

资料1(一)

教育资料

韦斌八年闭门不出。亲友不断前去敦促开导,他才勉强调任洛阳令。宋璟见到韦陟感叹说:“盛德遗范,都集中在他身上了。”

韦陟升任礼部侍郎。韦陟尤其擅长鉴识裁定人物。根据旧例,选人全凭一场考试决定优劣。韦陟允许考生自己通报所擅长的学问,先就考生擅长的方面考试,然后再按照常规考核,因此不遗漏人才。升任吏部侍郎,候选的人多有虚假,与正式调任的相互冒名顶替,韦陟有声威名望,裁定无人不服,取消正式官员几百名,选官号称公平。韦陟自以为凭着门第等级可以坐而得到三公的地位,以简约尊贵自居,做然蔑视同在朝班的显贵;但如果遇到志同道合的人,即使是后进布衣他也以礼相待。

李林甫忌恨韦陟享有高名,唯恐威胁到自己的地位,调韦陟出京担任襄阳太守。入朝考核到华清宫任职,杨国忠忌恨他的才能,对拾遗吴豸之说:“你能揭发韦陟的罪行吗?我任你为御史。”吴豸之便弹劾韦陟赠送贿赂的事。正值安禄山攻陷洛阳,韦陟的弟弟韦斌陷入敌寇中,杨国忠想要构陷韦陟与敌贼勾结,秘密告诉守吏,命令守使威胁韦陟,使他忧愤而死。州里的豪杰都劝韦陟说:“过去张说被流放,藏在陈氏家得以幸免。现在如果诏书一下,谁敢庇护您呢?希望您乘坐轻舟逃走,等事情平息了再出来,不也很好吗?”韦陟感慨地说:“命该如此,怎么敢逃脱刑罚?”于是表示谢意让他们离去,坚定地居住在家不出逃。

肃宗继承皇位,起任韦陟为吴郡太守,正遇永王兵乱,委任韦陟前往招抚,便授任韦陟为江东度节度使。韦陟与高适、来瑱在安州会合,韦陟说:“如今中原没有平定,若不结盟约定效忠,以此宣示四方,让人们知晓我们同心协力,就无法成功。”便推举来瑱为当地之主,订下盟书,登上盟坛说:“皇天后土,明察此言。”辞意慷慨,士兵都感动地流下眼泪。

永王失败,皇帝催促韦陟赶赴凤翔。起初,季广琛跟从永王叛乱,不是他的本意,韦陟上表举荐季广琛任历阳太守,安慰了他。到这时,韦陟恐怕季广琛以后会发生变故,便先赶往宣示皇上的恩旨以化解他的疑惧,然后才赴召去拜见皇帝。皇帝一向听说韦陟的名声,想要倚重他做宰相,到这时韦陟来凤翔有所拖延,皇帝怀疑他有观望之意,只授任御史大夫。去世,享年六十五岁。 14.A

【解析】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题中AD项考核内容,BC项考核手法,其中A项,首联从仰视和俯视角度描绘,不是视觉和听觉;

15.尾联表现了作者对岳阳楼形胜的赞赏(2分)以及自己在此所得到的逸致高情(2分).“东南无此登临地”可见作者对岳阳楼美景以最高的赞美,“遣我飘飘意欲仙”则点明作者的飘逸之情。(2分)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重点考核诗歌的情感,分析诗歌的情感注意以诗歌的抒情方式、注释、标题和诗中的表情达意的重点词句作突破口,答题时先答出情感,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解说。此题要求回答尾联表达的情感,注意根据诗句中“东南无此登临地”分析作者对岳阳楼美景以最高的赞美,“遣我飘飘意欲仙”分析作者的飘逸之情。 16.(1)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2)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3)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17.A【解析】本题考查辨析近义成语的能力。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行云流水:形容诗文、书画、歌唱等自然流畅。天衣无缝:比喻诗文等没有破绽。信手拈来:多指写文章时能自由纯熟地选用词语或应用典故,用不着怎么思考。信马由缰:比喻漫无目的地闲逛或随意走动。浑然天成:形容诗文结构严密自然,用词运典毫无斧凿痕迹;亦形容人的才德完美自然。相得益彰:指两个人或两件事物互相配合,双方的能力和作用更能显示出来。悠然自得:形容自由清闲、心情舒畅。泰然自若:形容在紧急情况下沉着镇定、不慌不乱。

18. C【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逻辑意脉一致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从逻辑关系上看,应是因果关系。而“进而”表递进;“因此”才表因果。从上下文逻辑意脉贯通上看,先言“端整沉着”,后表“颇具跌宕摇曳之姿”。

资料1(一)

教育资料

19.D【解析】首先根据承前,须有指代词指代上文“情感抒发”,可以排除AB,比较CD,“体现在诗的内容鲜明可感”逻辑不通,故选D。

20.记录行走模式;传递信息至电脑;分析并识别信息;发出提示音 【解析】对文段进行分层,概括文段中的关键步骤,注意提示语“然后”、标点符号等。(对一个给1分,全对给5分。) 21.【示例一】“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国画大师刘海粟的名字来源于此。这个名字可以让我们感受到这位大师开阔的胸襟和谦虚的品德。 【示例二】“朝闻道,夕死可矣。”著名美学家王朝闻的名字就来源于此。这个名字可以让我们感受到这位大师不惜以全部生命追求美学之“道”这一至高境界的决心。 【示例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著名语言学家李行健的名字就来源于此。这个名字可以让我们感受到这位大师在学术研究上努力上进、永不停息的精神。

【解析】从内容上看,仿写句的开头要引用两句古诗文名句,这两句是后面所写名人的名字的出处;(2分)后面的内容需联系所写名人的身份,对他的高尚品德或杰出贡献做出评价。(2分)从形式上看,仿写句要采用“‘……,……。’……的名字就来源于此。这个名字可以让我们……”的句式。(2分)

22.【写作指导】这是一道以寓言故事为材料的作文题。寓言故事多用象征性的内容来寄托意味深长的道理,故事虽简单,其中蕴含的主题却往往很深刻,而且具有现实意义。因此,阅读和理解寓言故事需要透过文字的表层意义发掘其深层意义。

综合来看,本寓言讲述了一个动物们通过努力让贫瘠的土地变得丰饶美丽的故事。材料要素可分为两组:第一组为“土地”,不管丰饶还是贫瘠,她都是生养万物的母体,“土地”可理解为乡土、故土、家乡,还可拓展为祖国、地球;第二组为动物们(蚯蚓、小鸟、甲虫)。

1.从整体上可着眼于动物和土地之间的关系进行综合立意:个体通过适合自己的方式回馈母体,共同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努力协作,共建美好家园;国之崛起,你我共勉;等等。

2.从个体角度立意:

从蚯蚓的角度立意:有热爱,守初 有梦想,不放弃; 有奋斗,加油干;

坚守+努力,定会改变。

从小鸟的角度立意:寻找和利用资源,离开是为了更好地回来服务。 从甲虫的角度立意:协助融合,共同发展。 从大地的角度立意:包容万物,定会迎来改变。

资料1(一)

辽宁省六校协作体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6k1ei0hq9d2mdyx423a46cyp27lzc201bms_2.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