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颅脑损伤康复诊疗方案评估及方案优化
一.诊疗方案分析、总结、评估。
经过对2010年颅脑损伤康复病人规范治疗疗效分析,针对PVS患者采用醒脑开窍针法与扶正补虚针刺法相结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诊疗方案优化 ⒈醒脑开窍针法
取穴:百会、四神聪、人中、印堂、攒竹、内关、合谷、涌泉等。 ⒉扶正补虚针刺法
取穴:中脘、天枢、气海、关元、足三里、三阴交等穴。 ⒊方法
将攒竹、内关、合谷、涌泉穴分别连接电针仪,频率8-13Hz,疏密波 ,调整刺激强度,由小变大,瞬间到达最大,然后停顿1~3s,然后将强度变小,重复5~10次后,将刺激强度调整为“以局部可见肌肉随脉冲频率抽动”为度,每日针刺1次,10 d为1个疗程,休息3~5 d后再进行下一疗程。
16
2010年脊髓损伤的康复诊疗方案
脊髓损伤(Spianl cord injury,SCI)是由各种不同伤病因素所引起的脊髓结构和功能的损伤,造成损伤平面以下运动、感觉、自主功能的改变,同时合并膀胱、直肠等功能障碍。 一、脊髓损伤的康复评定
1、运动和感觉功能评定 评定时应记录最末端的感觉和运动水平线,即记录4个水平(左右两侧的感觉和运动水平)。肌力(MMT)按0~5分级测定。
脊髓损伤平面与运动和皮肤感觉区关系
(1)感觉关键点
平面 部位 平面 部位 C2 枕骨粗隆 C3 锁骨上窝 C4 肩锁关节的顶部 C5 肘前窝的外侧面 C6 拇指 C7 中指 C8 小指 TI 肘前窝的尺侧面 T2 腋窝 T3 第三肋间锁骨中线 T4 第四肋间锁骨中线 T5 第五肋间锁骨中线 T6 第六肋间锁骨中线 T7 第七肋间锁骨中线 T8 第八肋间锁骨中线 T9 第九肋间锁骨中线 T10 第十肋间(脐水平) T11 第十一肋间 T12 腹股沟韧带中部 L1 T12与I2距离的一半 L2 大腿前中部 L3 股骨那上髁 L4 内髁 L5 足背第三跖趾 S1 足背外侧 S2 腘窝中点 S3 坐骨结节 S4-5肛周区 平面 关键肌 (2)运动关键肌 平面 关键肌 17
C5 屈肘肌 L2 屈髋肌 C6 伸腕肌 L3 伸膝肌 C7 伸肘肌 L4 踝背伸肌 C8 中指屈指肌 L5 伸趾肌 T1 小指外展肌 S1 踝背屈肌 2、脊髓损伤程度的评定 通常采用美国脊髓损伤学会(ASIA)的损伤分级。 ASIA损伤分级 损伤程度 临床表象 A=完全损伤 在骶区节段S4~S5无感觉或运动功能 B=不完全损伤 在受损水平以下和骶区节段S4~S5,有感觉功能但无运动功能 C=不完全损伤 在受损水平以下,运动功能存在,大多数的关键肌群肌力低于3级 D=不完全损伤 在受损水平以下,运动功能存在,大多数的关键肌群肌力大于或等于3级 E=正常 感觉和运动功能正常 二.康复治疗
脊髓损伤康复的2个要点为:急性期(伤后2—12周)着重预防并发症,恢复期(伤后12周为骨折愈合期以后)着重康复活动能力。完全性损伤主要是加强残余肌肉的功能,促进关节活动度的康复,掌握轮椅支具的使用以及生活自立,重返社会;不完全性损伤主要是加强麻痹肌的康复功能,减轻肌肉的痉挛,改善功能障碍。
脊髓损伤患者的康复治疗,应该在脊柱与脊髓损伤病情稳定之后才真正开始,它应包括运动功能的康复治疗、作业治疗、理疗、假肢和矫形器的使用、心理治疗、中医康复治疗和并发症的处理等。 (一)运动疗法
1、 运动功能锻炼应遵循的原则(1)早期开始 功能锻炼开始愈早,康复需要的时间愈少。(2)循序渐进,从易到难。(3)从功能需要开始进行锻炼,以提高患者锻炼的兴趣,达到康复的目的(4)力量和
18
耐力的锻炼。 2、
早期的功能干预 应在患者入院后尽早介入,伤后2-12周为卧床康复期,应进行脊髓制动,训练及翻身时要在损伤局部进行保护,避免妨碍脊柱稳定性的动作。预防并发症,让患者进行一些主要主要活动,对患者及家属进行教育,积极配合康复治疗。 3、
防止关节挛缩 躯干和肢体的正确体位,有助于预防关节挛缩和压疮。肩关节应处于外展位。腕关节通常用夹板固定于功能位。手指应处于微屈位。躯干定期处于俯卧位。踝关节处于背屈90度。 4、
关节活动范围的练习 截瘫或四肢瘫患者一些特定的关节,大于或小于正常活动范围对功能有益。鼓励一定肌群紧张可提高功能和代偿瘫痪。
5、 呼吸训练和排痰训练 这对于肺功能的改善很有意义,很
重要的康复措施。呼吸训练的重点是增加每次换气量,进行长呼气的深呼吸。排痰训练可做咳嗽训练帮助排痰。 6、 防止泌尿系统感染 在早期尿道括约肌痉挛期间需保留导
尿,每4-6小时开放导尿管一次。排尿训练包括:(1)定时排尿(2)排尿意识训练(3)不过分依赖增加腹压的方法(4)体位变换
7、 用起立床站立训练 应尽早应用,倾斜的角度可以每天逐
渐增加,以不出现头晕等低血压不适症状为度。
19
8、 行走的训练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确定行走训练的具体
目标。一个完整的行走训练项目应包括如下技术:穿脱支具、转移、行走的水平、从地板上起来、上下楼梯和斜坡、侧方行走和在不平的地面上行走。
9、 下肢截瘫和四肢瘫的功能锻炼(1)下肢截瘫患者的功能锻
炼包括卧床锻炼坐位锻炼站立锻炼(2)四肢全瘫患者主要是卧位与坐位的锻炼。
10、 轮椅训练 包括上下轮椅及驱动轮椅2个方面。被动起坐保
持15-30分钟者,可在辅助下乘坐轮椅。
(二)作业疗法
1, 手功能训练 提高手功能,注意腕关节、近端指间关节和虎
口区的训练。
2, ADL的训练 训练日常生活活动,尽量让患者独立完成修饰
和个人卫生活动。
(三)理疗
1、功能性电刺激 防止过度肌肉萎缩,可有助于康复功能。 2、物理因子的运用 可促进血液循环、止痛、消肿、减轻损伤部位的炎症反应、改善神经功能。 (四)中医康复治疗
1、针灸 损伤初期应活血化瘀,舒筋通络,病情稳定后,可进行电针治疗。
2、推拿 可在患肢进行推拿按摩,以利于舒筋活络,加快血液
2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