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充分体验数学与生活实际间的密切联系,同时在矛盾冲突中感悟数学知识并增强同学间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 教具准备:小棒、回形针、橡皮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比长短。(出示:铅笔、橡皮、回形针等指名回答) 2、谈话:老师想要知道这本数学书的宽是多少,你们能帮助老师想想可以用什么办法?学生发挥想象,各抒己见。你们知道古时候人类是怎样测量物体的长度吗?
二、学习新知
1、介绍:很久以前,人们用身体的一部分作为测量长度的单位。如:伸开双手的长度、伸开中指和大拇指的长度还有用脚的长度等来作为测量长度的单位。介绍“拃”。
2、量数学课本的宽
(1)5人一组,每人从两件物品(小棒、回形针)中选取一件不同的物品去量。
(2)量的时候,教师要注意量的方法的指导:开始测量时,应注意实物的左端应与所量物体的左端对齐,这样量出的结果才比较准确。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要放平摆直。作为标准的
物体不够怎么办?(可以用一个物品,一次接一次地进行测量,看所量长度有几个这样的物品长。)用一个物品进行测量时应注意哪些问题?应注意实物的左端应与所量物体的左端对齐,量的时候可以作上记号。
(3)量完后,让学生汇报量的结果,当然量的结果不同。 (4)思考:为什么都是量数学课本的宽,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所以量的结果不同。)
由此得出: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那么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的内容就是统一长度单位(板书课题统一长度单位)
(5)、让学生选用同一物品进行测量的学生展示他们测量的结果。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三、巩固练习
1、老师和学生分别用拃做单位量一量课桌的长度。进一步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
2、用回形针量一量作业本的长度。
3、让学生用铅笔去量桌子的长、高,量凳子的高。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数学课,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想说什么? 五、板书设计:
统一长度单位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让学生用小棒和回形针去测量数学书的宽,由于所用的标准不同,所以量的宽也不同,由此引起了学生的认知冲突,学生就对“统一长度单位”有了想要进一步探究下去的欲望。在解决这种冲突中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不足之处:缺乏管理低年级学生的经验。
第二课时 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
教学内容: 课本P2~P3例2例3 做一做 教学目标:
1、认识尺子并知道尺子的作用,能用尺子进行正确地测量物体。(限整厘米)
2、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3、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教学重点: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尺子、图钉、纸条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上一节课我们都知道要统一长度单位,用拃测量物体的长度,但在日常生活中用它来量物体的长度是很不方便的。为了准确、方便地表示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带有刻度的尺子。
2、介绍认识尺子。
为了便于交流,尺子上的刻度作了统一规定。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尺子来量。关于尺子你们已经知道了哪些?根据学生的回答适当板书。
3、请学生仔细观察学生,补充完整板书: A、数字: 0、1、2??;
B、刻度线:长线对数字; C、字母:cm表示厘米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的内容就与尺子有关,板书课题: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
二、操作活动,建立表象 (一)、认识厘米
1、投影出示厘米尺,师生一起观察厘米尺子:在尺子上用不同的颜色标出1厘米的长度,说明前面正方体的一边正好是1厘米。
2、让学生量图钉的长度。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师:“请小朋友拿出自己的尺子,量一量图钉大约有多少长。”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交流得出一个图钉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长。
3、教师明确正确方法:图钉的一端对准尺子的0刻度,再看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