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心理学笔记 第一章 绪论
冯特可称为实验心理学的创始人。
实验心理学在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技术以及器材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研究内容 研究方法
研究技术与仪器。
第一节 实验心理学的性质 一、实验心理学的含义
采用实验控制的方法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 1心理学的一个分支,
2研究心理学的一种方法学。
实验法或实验:人为地去干预、控制所研究的对象。不同于观察法。实验是实验者人为地使现象发生,对产生现象的情景或影响现象的条件加以操纵、变化以及控制的观察。 1实验的优点:
a主要优点是可以更好地控制额外变量。 b另一个优点是经济。 2实验的三大特点 a随意性
b可重复性、或可验证性 c系统化的控制 3做实验的理由:
4实验的种类(第二节详谈)
5实验心理学与其它心理学分支学科的关系(见书中的图)
二、变量(实验的重要元素,以后无论讲解实验,还是我们自己设计实验都是要分析实验的基本变量) 变量是指在数量上或质量上可变的事物的属性。是我们可以变化、操纵和测量的条件、现象和特性。 包括质的变量和量的变量 变量的种类
(一) 自变量
1定义:在实验中实验者所操纵的、对被试的反应产生影响的变量。(由主试选择、控制的变量,它决定着心理或行为的变化。
例如,光的明度,声音的响度、房间的温度、动物的饮食量,
比如研究反应时,想了解声音的强弱对反应时间的影响。则声音的强弱就成了自变量 2种类:
作业自变量: 环境自变量: 被试自变量: 相关变量 自变量
额外变量(控制变量) 无关变量 (二)因变量
1定义:自变量的变化而产生的现象变化或结果。因变量即被试的反应变量,它时自变量造成的结果,是主试观察或测量的行为变量。 因变量的一个标准是稳定性。 敏感性:
天花板效应:ceiling effect
地板效应:floor effec 2种类
作为因变量的反应指标: 1) 反应速度 2) 反应的正确性 3) 反应难度
4) 反应的次数或机率 5) 反应的强度 口语记录
(三) 额外变量(许多书称为无关变量,与研究目的无关的变量) 1定义:1)除了自变量之外,能够影响实验结果,需要加以控制的变量
2)与所研究的条件和行为无关,但又影响反应变量(行为或实验结果) (例如,要研究男女生学习同一门课程的学业成绩的差异 自变量:性别 因变量:学业成绩
额外变量: 使两组在年龄、年级、智力水平、原有基础、任课教师 其它变量:如身高、体重、衣着、发型等则无需考虑) 操纵自变量 观察因变量 控制额外变量 2控制
1) 排除法:把额外变量从实验中排除出去。这是最简单的方法。
注意:A消除了额外变量后,实验失去了真实性,远离日常生活,研究结果缺乏推论的普遍性。 B不能引入新的变量。
C 不能排除的变量:如年龄、性别、身高体重、遗传、性格、智能等等。 双盲实验 单盲实验
2) 恒定法:使额外变量在实验中保持固定不变。 适用:不能采用排除法的变量,
缺点:a实验结果不能推广到额外变量的其它水平上去。 b自变量和额外变量产生交互作用 3) 匹配法:
4) 随机化法:随机将被试分到实验处理中。 被试抽取的随机化 呈现刺激的随机化
5) 抵消平衡法:通过采用某些综合平衡的方式使额外变量的效果相互抵消已达到控制额外变量的目的。 主要作用:控制系列效应。提供一系列的处理时,处理间的顺序会对被试的反应产生一定的影响。如,ABBA,拉丁方实验 ABCD
BCDA CDAB DABC
刺激呈现中的位置效应 6) 统计控制法
将额外变量当作自变量,增加了实验的自变量,但是增加了的分析的难度, 练习:分析三大变量
1饭店的灯光控制在多亮的程度可以提高营业额
2训练鸽子看到绿灯啄键,红灯停止。正确反应会后事物奖励。研究鸽子的反应情况 3研究拥挤的公交车内,男人还是女人会感到不舒服。
4研究大学生考试前的焦虑,分析哪些变量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三、实验效度
前面讲过有一些额外变量与实验变量(自变量)相混淆,影响了实验的结果,也就要影响实验效度。所以实验设计和对额外变量的控制非常重要。
实验效度是指实验方法能达到实验目的的程度。实验目的是验证假设,验证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使实验结果的推论可用以解释和预测其它同类现象。 (一) 内部效度
定义:实验中的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的明确程度。排除额外变量的干扰,使得实验的因变量确实由自变量所引起的。反之,如果额外变量和自变量相混淆,就缺乏内部效度。 影响内部效度的因素: 1)历史因素(经历): 2)生长与成熟:
如采用前测后测的处理,两次测量的差 = 实验变量的作用 + 个体的成熟 最好增加控制组进行比较 3)被试选择:
4)被试的流失:被试在实验的中途突然退出,或者动物突然死亡等
如果实验经历较长的时间,被试会流失如转学、搬家、出国等 这样会后来的被试样本难以代表前面的样本,就降低了内部效度 5)前测的影响:
6)实验程序的不一致: 实验安排方式、实验指导语的不一致、实验仪器的不一致,前面的被试与后面参加被试的交流
实验过程中主试所产生的实验者效应:知道实验的目的而具有一定的行为倾向
被试 霍桑效应、安慰剂效应,被试知道自己正在被观察,表现出一定的期望效应,和猜测实验的目的对自己利弊而做出不实的反应。
7) 统计回归:在实验处理前选择了在某一特征方面具有极端分数(高分或低分)的被试,实验处理后的测验分数有回归到平均数的趋向。 上述的各个因素之间会有交互作用。 (二) 外部效度
定义:实验研究的结果能被概括到实验情景条件以外的程度。推广程度低,效度低。反之反之。影响因素: 1)实验环境的人为性: 2)被试样本的代表性: 3)测量工具的局限性:
两者的关系: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存在此消彼涨的现象。即提高了内部效度会降低外部效度。 ???思考为什么?
主试与被试的关系(自学) 第二节 心理实验的程序
一、 课题的确定(提出问题或确立假设) (一) 课题的来源 课题来自四个方面: 1实际需要: 2理论需要: 3个人经验:
4前人的研究与文献资料: (二) 实验的类型 1因素型实验与函数型实验
因素型实验(探索型实验):它主要探索所研究的行为或心理现象所产生的心理条件是什么。也就是
“什么型”实验,也就是探索所要研究的行为产生的条件或主要因素。
函数型实验:主要研究各种条件如何或怎样地影响行为或心理现象,也就是“怎样型”实验,即研究条件和行为之间的函数关系。
往往因素型实验在前,然后再进行函数型实验。1在因素型实验时,逐个地除去、破坏或变化被看作与行为有关的几个条件,检查有无相应的行为变化,从而分析影响行为的主要因素或主要条件。在实验的时候注意对额外的条件加以严密的控制。2在了解了行为所产生的条件后,系统地、分阶段地变化条件,确定条件与行为之间的函数关系。
有时可单独进行这两种实验,也可以在同一个实验中包括这两类实验。 ???思考:因素型实验与函数型实验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2决断性实验:
研究者把经过精心设计并对其结果有清楚预测的实验称为决断性实验。主要目的是对所有的假设加以检验,比如,实验有两个假设,实验结果最好证明某个假设,而拒绝另一假设。但这只是理想化的状态,往往两种理论的主张者会分别拿出自己实验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争论不休。 [实验] 理论背景——遗忘问题 痕迹消退说 记忆干扰说 痕迹消退说认为,时间越长记忆效果越差
记忆干扰说认为,遗忘是由于项目之间的彼此干扰 沃 和诺曼(Waugh,N C & Norman D A,1965)
变化记忆项目呈现的时间间隔,但项目数保持恒定。1时间长记忆差,支持前者。2时间间隔变化对记忆不会产生影响,则否定前者。
实验结果,支持干扰说。但前者认为,可能在间隔的时间内进行了重复,所以不会消退。改进办法,是在间隔时间内增加其它心理活动如口算等,避免复述的发生。 3预备实验:实验者在正式实验之前进行的小规模实验。
目的:少量被试了解如何确定变量的值,时间如何控制,如何安排实验,是否有意外情况发生等。 4定性和定量的实验 变量是定型的或定量的 5网络实验
将实验室中的实验搬到互联网上。
优点:快速收集大量数据;便于跨文化、跨地区研究;便于他人了解实验的设计,便于重复与监督。www.genpsylab.unizh.ch psych.hanover.edu/exponnet.html (三) 问题的陈述 也就是提出假设
二、 被试的选定 三、 实验因素的控制
有时讲到变量的控制特指的是对额外变量的控制。 四、 实验资料的收集与分析和综合 五、 实验报告的撰写 第三节 实验心理学简史
心理学在研究方法上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经验描述——科学实验三个发展阶段。实验心理学发展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
1 准备阶段(从18世纪中叶----19世纪中叶) 特点:(1)感官生理学和心理物理学的研究方法;(2) 实验技术简单,控制不严 缪勒(Georg E. Muller1850-1934)的感官特殊能力学说的提出; 赫尔姆霍斯(Hermann E. Helmholtz 1821-1894) 的感官生理学;
韦伯(Ernst H.Weber1795-1878)提出了差别阈限(differential threshold)和韦伯定律(Weber’s Law) 费希纳Gustar T. Fechner1801-1887)制定了心理物理学(psychophysics)的基本方法。 2 创立和发展阶段(从19世纪中叶---现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