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论辩:“之”字其实就4种写法
兰亭论辩:“之”字其实就4种写法
我把刚从《兰亭序》里整理出的二十个“之”字(连落款,实为二十一个)的写法发给他们几个看,说世人都说兰亭里的二十个之字,无一相同,照我看也就四种写法。然后墨池问我:“研究这个干嘛,研究笔法重要过写法~”我回答说闲的,周围都是斗地主的声音,觉得安静,安静的时候最适合做些归纳、思考类的活儿。
兰亭序,作为天下第一行书,不管你学或者不学书法,或多或少都会听说过《兰亭序》。按我说,就像长江和黄河一样,书法一共就分为两大河流,,一支是以二王体系传下来的长江,颇为优雅、淡定和从容;另一支是以颜柳为筋骨,以气势磅礴见长,犹如黄河般,奔腾不息,气吞万里。历朝历代,研究、临摹兰亭的人不计其数,王氏父子这两尊大神,不知让多少人皓首穷经,寒来暑往的。兰亭甚至在建国初期还引起了一场大论辩,在中国近代书法史上影响甚大。在当时特定历史氛围下,郭沫若那篇两万余字的《由王谢墓志的出土论至〈兰亭序〉的真伪》引起了极大的震动,甚至惊动了高层,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自行了解。这场有关兰亭大讨论的文章,后来也结集出版了,书名叫《兰亭论辩》,书我是没找到,但电子版找到了,还是繁体字
呢,还没看完。
也不知道谁最先提出兰亭里这二十个之字的不同,我能找到最早论述的似乎就是米芾 所言:“之字最多无一似”。确实,这些之字都各有不同的体态及美感,就好比“人不能一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世界上为什么没有同一片树叶”一样,谁
又能确保同一个字,每次都写得一样呢,没有人否认《兰亭序》的精妙和不可复制性。二十个之字的形态各异并不是故意写出来的,而是笔随神飞,所到之处,神融笔畅、畅无不适,随意而自然,充分展现了大王的深厚功力和不凡气度。可是,它只有四种写法~每个字在全文中的位置也均列出,说得不对的地方,还请高手指点。
第一种:如下图,共四个,用笔自然,近乎楷法,捺笔始于圆头,结体恬然,充满端庄之美。
兰亭序“之”字
第二种:如下图,共七个,落笔之点,犹如高空坠雨,形态优美;提点牵丝;撇笔似有万钧之力,斜刺而出,捺画收笔急促。
兰亭序“之”字
第三种:如下图,共六个,落笔轻盈,充满动感,捺笔如轻舟飞跃万 重山,畅快淋漓。纵观全字,犹如九曲十三弯,惊险不失潇洒。
兰亭序“之”字
第四种:如下图,共三字,除了第一个落笔轻盈外,另外两字钧是重墨,其中第17行“向之所欣”的“之”字为将笔误之“今”改正,故而笔墨很重,用粗笔盖住,字实际以楷法为主。此三字的共同点是捺画雄健有力,重笔托住全字,十分沉稳。
兰亭序“之”字
所以,我认为,《兰亭序》中的“之”字,尽管形态各异,皆因书者真情流露,信笔由缰,轻松自然的状态下挥洒而出的。它的形态不相同并不是故意为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