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壳:从地表到莫霍面,由各种岩石构成的圈层。 软流圈:地震波到达50-400km的深度之间的低速层。 岩石圈:软流圈以上的固态物质部分,具有较强的刚性。 地幔:莫霍面至深2900km的古登堡面的圈层。
古登堡面:地下深2900km处的高密度的固体地幔与液态外核间的幔核界面。 地核:地球内部2900km深度以下的部分。 克拉克值:各种元素在地壳中的质量分数。 矿物:天然产出的元素的单质或化合物。
双晶:同种矿物有两个或多个晶体以一定对称规律连生在一起。 晶簇:若干个晶体在共同的基座上丛生在一起。 颜色:矿物吸收可见光后所呈现的色调。 条痕:矿物粉末的颜色。 透明度:光线透过矿物的程度。 光泽:矿物表面对可见光反射的能力。 解理:矿物受力后沿着一定方向裂开的能力。 硬度:是矿物抵抗外力如刻划、压入或研磨的能力。 相对密度:矿物的重量与4度时同体积水的重量之比。 造岩矿物:组成的岩石的主要矿物。
岩浆岩:火成岩,是由地下深处的岩浆,上升侵入地壳或喷出地表,冷凝形成的。
沉积岩:已形成的岩石,在地表或近地表条件下,经风化、剥蚀、搬运、沉积等外力地质用形成沉积物,或生物、火山作用形成的沉积物,再经固结成岩作用形成的层状岩石。
变质岩:地壳中已经形成的岩石,由于地质环境、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在基本保持固体状态下,发生成分、结构构造等变化,而形成新的岩石。
地质作用:自然营力引起岩石圈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构造和地表形态等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作用。 地质现象:地质作用所产生的现象。
外力地质作用:作用在岩石圈表层,由地球外能及部分内能引起的地质作用。 风化作用:在温度变化、大气、水和生物等作用下,岩石、矿物在原地发生变化。
剥蚀作用:风、流水、冰川、湖海中的水在运动状态下对地表岩石、矿物产生破坏,并把破坏的产物剥离原地。
搬运作用:风化、剥蚀作用的产物被迁移到他处的过程。
沉积作用:当搬运动力的动能减小,搬运介质的物理化学条件发生变化或者在生物的作用下,被搬运的物质在新的环境下堆积起来。
重力地质作用:地球表层斜坡上的各种风化产物、基岩及松散沉积物等由于本身的重力作用,在各种外因促成的条件下产生运动的过程。
成岩作用:使各种松散堆积物变为坚硬沉积岩的作用。
内力地质作用:引起整个岩石圈物质成分、内部构造、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地质作用。 构造运动:由地球内力引起地壳乃至岩石圈变形、变位的机械运动。 地震作用:大地的快速震动。
岩浆作用:地下深处高温、黏稠的岩浆沿岩石圈软弱地带上升,侵入地壳或喷出地表,冷凝成岩的作用。 变质作用:地壳中已经形成的岩石在基本处于固体状态下,受到温度、压力及化学活动性流体的作用,发生矿物成分、化学成分、岩石结构和构造变化并形成新的岩石的作用。
物理风化:又称机械风化,由于气温频繁升降的反复变化,使岩石在原地发生碎裂,形成岩石、矿物碎屑,并不改变岩石化学成分的一种机械破坏作用。
化学风化:岩石在水、水溶液和大气的作用下,发生化学成分变化,使岩石分解破坏,并产生新矿物的作
9
用。
生物风化:生物活动引起地表岩石的分解破坏作用。 残积物:岩石风化后残留在原地的松散堆积物。
风化壳:在大陆壳表层由风化残积物组成的一个不连续的薄壳。
土壤:是位于地球表面层经生物风化作用改造的残积物,是具肥力和富含有机质成分的松散细粒物质。 洪积物:巨大的洪流冲到冲沟出口,由于沟口地形开阔,水流分散,流速骤减,搬运动力迅速减弱,于是携带的物质就堆积下来。
分水岭:两个河流的水系集水区的分界处。 河谷:河流长期侵蚀形成的一个线状延伸的凹地。 向源侵蚀:河谷因源头后退而向上游推进。
河流袭夺:两条河流向一个分水岭向源侵蚀,快的夺走慢的水流。
侵蚀基准面:当河面趋近与注水体的水面,河水不再具有势能差,流向趋向停止。 三角洲:河流注入河口处,常形成平面上呈三角形的堆积体。 地下水:存在于地下土层和岩石空隙中的水。 透水性:岩石能被水透过的性能。
潮汐:由于月亮和太阳的吸引力而产生的海水面周期性涨落的现象。 洋流:海洋中一种流速稳定、规模巨大、而有规律的一种定向水流。
浊流:一种特殊的局部海水性流动,是由碎屑物和水混合而成的,在重力作用和其他因素的触发下,沿大陆架和大陆坡以较快的速度向下流动的浑浊沉积物流。 浅海:位于大陆架之上,是低潮线以下至200m水深的海区。 半深海:位于大陆坡上的水域,水深200-3000m。
深海:位于大洋底上的水域,水深大于3000m,是海洋的主体部分。
压固脱水作用:在沉积物不断增厚的情况下,下伏沉积物受到上覆沉积物的巨大压力,使沉积物孔隙度减小,体积缩小,密度增大,水分排出,从而加强颗粒物之间的联系力,使沉积物变硬。
胶结作用:碎屑沉积物中有大量的孔隙,在沉积过程中或在固结成岩后,孔隙被矿物所填充,从而将分散的颗粒粘接在一起。
产状:地质体在地壳中的空间位置即产出状态。走向:岩层在空间的水平延伸方向。倾向:表示岩层倾斜的方向。倾角:层面上的倾斜线和其在水平面上投影线间的夹角。褶皱:岩层形成连续的弯曲。 节理:岩石破裂后,断裂面两侧岩块没有明显的位移的断裂。
张节理:岩石在拉张应力作用下产生的节理。剪节理:岩石在剪切应力作用下产生的节理。 地层间接触关系:整合、假整合、角度不整合。地震烈度:地震对地面破坏的程度。 构造地震:由地下岩石突然发生错断所引起。
火山地震:火山喷发中,岩浆在地下运移及冲破地壳上部的岩层时,使地应力发生变化。
陷落地震:由地面塌陷,崩落等作用引起。18、纯属由变质作用形成的特有矿物组是________。 A、橄榄石、辉石、角闪石、黑云母 B、红柱石、角闪石、高岭石、磁铁矿 C、绢云母、红柱石、硅灰石、石榴子石 D、辉石、蓝晶石、石墨、石榴子石
三、分析题(10′×1﹢6′×1共计16分)
1. 根据华南和华北上古生界地层对比表,试分析中国华南上古生界地层的特征?(10分) 2. 根据沉积岩与火成岩平均化学成分比较表,试分析其化学成分的异同点?(6分) 四、问答题(10′×2﹢6′×1﹢14′×1共计34分) 1. 简述地质年代表?(制表或文字均可)(10分) 2. 简述鲍温反应系列及共生组合规律?(10分)
3. 阐述板块构造学说的诞生过程和主要思想理论及其主要贡献。(14分)
10
1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