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八上物理期末试卷
一、选择题
1.如图是在探究甲、乙两种物质质量跟体积关系时作出的图像。则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A.ρ
甲
>ρ
乙
B.ρ
甲
< ρ
乙
C.V甲>V乙
为铝制零件,使其质量减少了52kg,已知ρA.20 kg
B.27 kg
D.m甲=m乙
=7.9×10kg/m,ρ
3
3
2.制造飞机时,通常选用密度较小的铝合金。飞机设计师为减轻某一型号的飞机重量,将一钢质零件改
钢
铝
=2.7×10kg/m则所需铝的质量为
33
C.54 kg D.108 kg
3.如图所示,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下列哪个光学器材的成像原理与其相同( )
A.投影仪 B.照相机 C.放大镜 D.近视眼镜
4.不同物体吸收太阳辐射能力不同,小梅认为它可能与物体的颜色有关。于是,她将几种完全相同的物体涂上不同颜色放在太阳底下,测出相同时间内物体升高温度。就小梅同学“认为它可能与物体的颜色有关”这—环节而言,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A.猜想假设 B.进行实验 C.收集证据 D.分析论证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平面镜所成的是正立、等大的实像 B.凸透镜所成的像都是倒立的 C.凸透镜可矫正近视眼 D.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6.如图所示,对光有发散作用的透镜是( )
A. B. C. D.
7.如图是小明绘制的某种物质熔化时的温度时间图象.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图线中间的水平线段表示这段时间内物体不吸热 B.图线可能是冰的熔化过程 C.图线可能是蜡的熔化过程
D.图线表示晶体的熔化过程
8.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物体的振动停止,发声不会停止
B.用不同种乐器演奏同一乐曲,这几种乐器发出声音的音色相同 C.用棉花团堵住耳道,就听不清外界的声音,说明声音不能在棉花中传播 D.在靠近居民区的高架路旁设置隔音墙,是为了减小噪声对居民区的影响
9.老师敲击了一下音叉,同学们发现,音叉在一段时间内都能发出声音,但响度逐渐变小,原因是 A.有回声
B.音叉还在振动,振幅变小 C.音叉已停止振动,空气还在振动 D.音叉还在振动,振幅不变
10.下列关于物态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冬天麦田灌水防冻,利用了水凝华放热 B.用干冰人工降雨,利用了冰熔化吸热 C.海鲜放在冰块上保鲜,利用了冰升华放热 D.冰箱冷藏室能够保持低温,利用制冷剂的汽化吸热 二、填空题
11.图示为是某物质质量与体积关系的图像,由图可知该物质的密度为__________kg/m,质量为2kg的该物质的体积为__________cm。
3
3
12.如图所示,烈日炎炎的中午车主将一瓶矿泉水随手放在仅表盘的防滑垫上,导致车内物品起火,挡风玻璃当场碎裂。这是因为矿泉水瓶装水部分的形状是_____,射入车内的光线经矿泉水瓶折射后集中于它的_____上,时间一长正好使放置于此处的物品起火。
13.小明用照相机拍照时,想使底片上的像大一些,应使照相机离物体______ 一些。小明面向穿衣镜站在镜前1m处,镜中的像与他相距______ m.若他远离平面镜后退0.5m,则镜中像的大小______。 14.由于气候较冷,学校各班早上暂停拖地。这样做的目的是防止水发生_______,避免使同学们摔倒受伤;小林在家打开冰箱门,发现冷冻室的侧壁上有很多霜,这是水蒸气_______(以上两空均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这个过程中水蒸气_______(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晚上外面气温骤降,早上小明看到窗户上会结上一层冰花,这层冰花出现在窗户玻璃的_______(选填“内”或“外”)侧,当他走到室外,眼镜上_______(选填“会”或“不会”)会蒙上一层水雾。
15.秋季,树叶掉落可以_______(选填“加快”或“减慢”)树木水分的蒸发,有利于树木过冬。风吹过时,地上的落叶会发出“晔哗”的声音,这声音是由落叶的________产生的.
16.小刚测量课桌的长度,四次的结果是:6.45dm;6.46dm;6.47dm;6.45dm,课桌的长度应为_____。 三、计算题
17.一个空瓶子的质量是150g,当装满水时,瓶和水的总质量是400g;当装满另一种液体时,瓶和液体的总质量是350g.求: (1)这个瓶子的容积;
(2)液体的密度。
18.重庆轨道2号线在李子坝站“穿”楼而过,如图,山城的复杂地形造就了全国绝无仅有的震撼景象。若列车发动机的功率为为370kW,长度为120m,行驶速度为25m/s,该 居民楼长度为130m,则在列车穿过居民楼的过程,求:
(1)列车所花的时间为多少秒? (2)列车发动机做的功为多少焦耳? 四、实验题
19.小云同学想测量一块不规则瓷片的密度。
(1)他把天平放在_____桌面上,发现天平的游码未置于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但指针却指在分度盘的中央,她应该先_____,再将平衡螺母向_____调节,天平横梁才能平衡:
(2)用调节好的天平测量瓷片的质量,所用砝码的个数和游码的位置如图所示,则瓷片的质量为_____g:
(3)他发现瓷片放不进量筒.改用如图乙所示的方法测瓷片的体积:
a.往烧杯中加入适量的水,把瓷片浸没,在水面到达的位置上作标记,然后取出瓷片;
b.然后将装有38ml水的量筒里的水缓慢倒入烧杯中.让水面到达标记处,此时量筒里剩余水的体积如图丙所示,则瓷片的体积为_____cm3:
(4)用密度公式计算出瓷片的密度ρ为_____kg/m3;
(5)按照他的这样操作,测量出来瓷片的密度比真实值_____(选填“偏大”或“偏小”),因为:_____。
20.小明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时,固定凸透镜的位置不动,实验操作规范。当他将蜡烛、凸透镜和光屏调节到如图所示的位置时,烛焰恰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
(1)此时所成的清晰地像的成像原理与_____填(“放大镜”、“投影仪”或“照相机”)相同。若将蜡烛向右移动少许,则应将光屏向_____(选填“左”或“右”)移动才能再次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 (2)若保持凸透镜、光屏的位置不变,在凸透镜左侧附近放置一个凸透镜(图中未画出),这时需要将光屏向_____(选填“左”或“右”)移动才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
(3)烛焰成虚像时,人眼应该从_____(填“烛焰”或“光屏”)一侧向透镜方向观察。
(4)小明测出透镜焦距为10cm,在实验时,小红用该凸透镜观察小明的眼睛,看到小明的眼睛如图所示,则物距应该满足的条件是_____。
A.小于10cm B.大于10cm且小于20cm C.等于20cm D.大于20cm
(5)小明在接下来的实验中将蜡烛从略大于一倍焦距处逐渐远离凸透镜,物距u随时间t的变化图象如图甲所示,则像距v与t的大致变化关系为乙图中的_____。
(6)若蜡烛燃烧了一段时间后变短了,但仍要使蜡烛的像成在光屏的中央,应把凸透镜向_____(选填“上”或“下”)调节。
21.如图所示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做实验,主要是便于确定像的_____。
(2)为了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_____(选填“较亮”或“较暗”)的环境中进行,实验使用两根完全相同的蜡烛做实验,表明像和物的大小_____;
(3)把蜡烛A点然,且应在_____(选填“A”或“B”)侧观察蜡烛的像。移动蜡烛B,当看到蜡烛B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时,用刻度尺测量出蜡烛A和蜡烛B到玻璃板的距离_____。
(4)若在蜡烛B位置放置一个光屏,则光屏上不能承接到蜡烛A的像,因此平面镜所成的像是_____像。当蜡烛A靠近平面镜时,蜡烛A在镜中像的大小_____(选填“变小”、“不变”或“变大”)。 22.小明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做“观察水的沸腾”的实验.
(1)安装实验器材时,应按照___________(选填“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的顺序进行. 小明装置中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