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延(knowledge growth by extension)加入变量到模式中,方式有:
? 向解释链上游着手,加入变量: 例:辅导机构→学前准备→学校分数。 例:双亲困扰→学前准备→学校分数。
? 增加会影响因变量的自变量: 例:学前准备→学校分数 学校质量→学校分数
? 向解释链下游着手加入变量: 例:学前准备→学校分数→就学兴趣
? 三、理论的构成要素 ? 1.概念
概念(concept)是对现象的一种抽象,它是一类事物或现象的属性在人们主观上的反映。抽象是说概念所指涉或描述的是一些具体事件或现象的某一特质或层面 。
? 概念由定义构成,定义是对概念的解释和说明。 概念公用与概念化过程“私有”
? 尽管概念工具使用用于形成认识的共识,但是每个人对于这个“公用的概念”却有
不同的思维心象卡片。因此,每个人在表述某个概念时,必须对该概念进行明确的界定,以便使读者与研究者所观察的具体情境的相联系,从而获得对研究者思维心象的理解。
? 如果它既不可观测,也不可测量,在科学的角度上就失去了意义。 ?
? (1)变量
有些概念我们需要用到“变量”,它是指具有可度量性、可观测性的概念。
变量反映社会科学与人文学科的差异
? 学术文章需要用到变量语言,必须具备变量与变量之间关联及对变化规律的假说和
论证,并要有新的发现。
? 枯藤老树昏鸦…..(凄怆的描述如何度量?)
变量属于概念范畴,它是以一定刻度变化来反映概念的指标。如测量“承诺”这一概念:
? “心理指标”:员工想继续留在组织中的程度(态度量表); ? “行为指标”:缺勤次数 变量之间关联的研究,构成研究工作的主要内容。可以说,科学方式的实证、清晰、客观等特征,只有用可度量的变量语言才能达到要求。
变量包含一组属性,属性总是依附某个变量而言的。什么是属性? 属性是观察对象的某种特征,如:如何描述一个人…… 变量则是按照逻辑归类的一组属性。
对变量属性的描述,在研究工作中占据相当大的分量,如描述一个组织;对变量间(属性)关联的研究构成研究工作的主要内容。
? 变量类型 (2)命题
命题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概念之间关系的陈述。命题的形式是一个非真即伪的陈述句。命题不存在疑问句、命令句或感叹句的形式。 命题包括:公理、定理、推论。
? 公理
作为理论推演的基点,但无法由经验直接检验。如:人的自利性
? 定理
由公理推导出来,它可以由经验检验证实。
? 推论
由定理推导出来的一些命题。
? (3)假设
? 研究假设(research hypothesis)是一种有关变量间关系的尝试性陈述,或者说是一
种可用经验事实检验的命题。
? 一般来说,科学研究以假设验证为主。 ? 研究假设的作用
? 研究假设在表述上的特征 ? 好的研究假设的标准
? 假设必须建立在可靠的理论基础之上,其基础是原有的理论成果。
三、推理——理论建构的途径 理论建构的步骤与途径
研究中的理论建构和理论检验 ? (1)归纳 ? 归纳推理:
指从具体事实到抽象理论的过程,从数据或证据出发推出结论。其作用在于,以观察(调查)到的大量的客观资料为依据,概括出社会现象的共同特征和性质,从而得出结论。
? 按照如下顺序进行: ? 观察 ? 发现模式 ? 获得暂时结论 归纳法的局限:
? 结论的可靠性来源于观察的全面性和观察对象的穷尽性; ? 较短的时间里,难以发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结论只能说明观察期间事物发展的
变化)
? 观察的结论通常是经验性的,难以建立高度概括的理论。
(2)演绎 ? 演绎推理:
是指从抽象理论到具体事实的过程,它的结论必然能从前提推衍出来,如前提为真则结论为真。演绎常可理解成归纳的逆向思维。演绎从一般到具体,从解释到事实,而归纳从具体到一般,从事实到解释。
演绎推理规则,最为著名的就是亚里士多德的演绎到三段论。 演绎法的作用:
? 可以用一般原理或理论假说指导科学研究,如从概念到指标的过程;
? 可以使人们产生新的创意或者新的发现,即科学的理论推导出未知的现象; ? 可以帮助我们反驳某种理论。
四、科学研究方法体系
科学研究方法体系是主要是由研究方法论、研究基本方式、研究技术和工具三大层次构成。
? 方法论(methodology)
是指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理论基础。
? 哲学方法论; ? 学科方法论; ? 逻辑学。
社会科学研究中运用的主要研究方式
? 实验法(自然实验、实验室实验) ? 调查研究(普遍调查、抽样调查)
? 实地研究(参与观察、个案研究、社区研究)
? 文献研究(内容分析法、历史事件分析、统计资料分析法) ? 评估研究?? 技术:
? 社会测量技术 ? 资料收集技术
? 资料整理和分析技术 工具:
? 观察记录表 ? 量表 ? 测验表
? 问卷或调查表
第三讲 研究综述的形成
? “综”即收集“百家”之言,综合分析整理;
? “述”即结合作者的观点和实践经验对文献的观点、结论进行叙述和评论。
? 其目的并不是将可能找到的文章列出,而是要在辨别相关资料的基础上,根据自己
的研究逻辑来综合与评述这些资料。
一、 基本理念
一个好的文献综述不仅要为你的研究提供一个来龙去脉,还要显示出它值得做。即便你在开始收集数据之前就开始撰写该部分,也一定要搞清楚前人的研究成果与你的论文项目之间的关系。
? 在决定论文研究题目之前,通常必须关注的几个问题是: ? 研究所属的领域或者其他领域,对这个问题已经知道多少; ? 已完成的研究有哪些;
? 以往的建议与对策是否成功;
? 有没有建议新的研究方向和议题。 ? 文献综述至少可达到的基本目的有:
? 让读者熟悉现有研究主题领域中有关研究的进展与困境,同时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性
研究;
? 为研究提供历史的延续性,并提供后续研究者的思考:未来研究是否可以找出更有意义与更显著的结果;
? 对各种理论的立场说明,可以提出不同的概念架构;
? 作为新假设提出与研究理念的基础,对某现象和行为进行可能的解释; ? 识别概念间的前提假设,理解并学习他人如何界定与衡量关键概念;
? 改进与批判现有研究的不足,推出另类研究,发掘新的研究方法与途径,验证其他
相关研究。
二、文献综述中常见的问题
研究生在撰写文献综述过程中易犯以下四种错误:
? 1. 大量罗列堆砌文章
? 2. 轻易放弃研究批判的权利 ? 3.回避和放弃研究冲突另辟蹊径
对有较多学术争议研究主题,或发现现有的研究结论互相矛盾时,有些研究生的论文就回避矛盾,进行一个自认为是创新的研究。其实将这些冲突全部放弃,就意味着放弃一大堆有价值的资料,并且这个所谓的创新,因为不跟任何现有的研究相关与比较,没有引用价值,会被后人所放弃。
? 4.选择性地探讨文献
有些研究生不是系统化地回顾现有的研究文献,找适合研究的问题或可预测的假设,却宣称某种研究缺乏文献,从而自认他们的研究是探索性研究。如果有选择性地探讨现有文献,则文献综述就变成了研究生主观愿望的反映,成了一种机会性的回顾。
三、综述的基本方法与步骤 1.文献综述的第一步
? 收集文献的方法主要有两种:
? 一是通过各种检索工具,如文献索引、文摘杂志检索,也可利用光盘或网络进行检
索;
? 二是从综述性文章、专著、教科书等的参考文献中,摘录出有关的文献目录。 ? 界定主题
在利用网络查询时,应根据主题,不断变换关键词或主题词,这样就可能找到有价值的文献。
? 注意利用学术期刊索引
一些索引可以帮助我们找到知名学者的文献。
? 从学术期刊论文、学术著作和学位论文的参考文献中发现文献的线索。
? 记住,文献的年代很重要。建议最好从最新发表的文献开始,应由近及远,然后逐
渐往后查找。
? 最新的文献可以指导你的阅读。最新研究可以使人更快地了解知识和认识的现状。
并且,常常包括以前研究的参考资料。你可以看看最新文献的作者都引用了那些前人的重要著作,然后你去查找阅读这些著作。
? 最好在文章或书籍中找到大约50篇与自己的研究主题相关的研究报告。 ? 以下的资源将有助于你的操作: ? 图书馆技能班;
? 相关图书管理人员——让他们帮助你使用图书馆的资源,查找相关的信息和值得阅
读的资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