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我们用社会科学概念的简单历史来总结前面的讨论。城市暴力的研究者常常对于社会“无权感”有较大的兴趣。社会学家有时用失范来表达这种情境。
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在他1897年出版的《自杀论》中,第一次向社会科学界介绍了这个名词。
涂尔干只是运用了一些国家和地区政府出版的有关自杀率资料,就完成了一项出色的研究。为了确认宗教对于自杀的影响,他比较了以清教徒或天主教徒为主的国家之间的自杀率,还比较了天主教国家内的清教徒地区和清教徒国家内的天主教地区之间的自杀率。而为了判断气候对自杀率的影响,他还把北方和南方国家或行政地区进行了比较;此外,他还根据全年各个月份和各季节来考察自杀率的变化。尽管没有针对个体的行为做调查,涂尔干还是针对纯粹的个体行为做出十分精确的推论。
在更一般的层面上,涂尔干认为,自杀率也反映了社会稳定和谐的状况。社会动荡和剧烈变迁带给人们的是不确定感,涂尔干认为,这种不确定感导致迷惘、焦虑,甚至自我毁灭。为了描述这种社会规范的失序,涂尔干选择了“失范”来形容这种状况。值得注意的是,这个词并不是涂尔干凭空捏造的。“失范”在德文和法文里的意思就是“没有规则的”,而早在涂尔干之前三百年,英国人也用“失范”来形容“亵读神圣的法律”。然而,自涂尔干之后,“失范”便成为社会科学领域的一个概念。
自《自杀论》问世以来,失范在社会科学家眼里成为了一个十分有用的概念,许多学者扩展了涂尔干用法。默顿在他的经典著作《社会结构和失范》中得出这样的结论:失范产生于社会所认同的目标和个人现实之间的脱节。例如,挣更多的钱是社会上有广泛共识的目标,但是,并非每一个人都有能力用社会所接受的方法来实现这个目标。默顿认为,对目标的强调造成了社会混乱,因为那些不愿意采用正当方法的人,就会采用非法手段来达到目标。
尽管涂尔干当初提出这个概念是为了描述社会的特征,然而也有社会科学家用它来描述个人,在默顿之后20年,鲍维尔对“失范”给出了如下的概念化定义:
当发觉自己行为的结果相互矛盾、无法运用、无足轻重的时候,失范便产生了。因为失去了方向,空虚与冷漠便伴随而来,因此,失范可以被简单地被理解为“空虚”。
鲍维尔更进一步认为社会上存在两种失范,此外,他还具体考察了不同的职业经历如何造或失范甚至演变为自杀。但是,鲍维尔并没有测量失范,他只是研究了职业和自杀之间的关系,并因此获得了两种失范的推论。因此,鲍维尔的研究并没有提供失范的操作化定义,而只是将失范做了进一步的概念化。
尽管不少学者提出了失范的操作化定义,但只有一位学者的定义最引人注目。在鲍维尔
发表上述论文之前两年,史汝尔(leo Srole,1956)设计了一份据称能测量个人失范的问卷,其中有五个叙述性的问题要受访者回答“同意””或是“不同意”。如:
1.不论人们怎么说,男人一般都会越变越坏。
2.把新生儿带到这个不断寻找明天的世界,真是一件不公平的事。 3.现在,人们不得不今朝有酒今朝醉,根本管不了明天。 4.现在,人们真的不知道还可以信赖谁。
5.给政府官员投诉没什么用,因为他们根本不关心普通老百姓。
在这份问卷发表之后的半个世纪中,史汝尔的量表变成了当代社会科学家所遵循的基准。在各种学术期刊中,你会发现许多研究都在使用史汝尔的“失范”操作化定义。史汝尔教授在死前为本书写作的《失范的起源》中,也谈到了该量表。
我之所以将失范(作为社会科学的概念)的研究历史提出来讨论,至少有以下原因:首先,它展示了将一般概念转换为操作化测量的过程,尽管我们不能说“失范”的操作化已经一劳永逸地解决了。在未来的岁月里,学者们一定还会继续致力于重新概念化和重新操作化,进而寻找更有效用的测量方式。
史汝尔量表还显现另一个重点。开放概念化和操作化定义,并不一定造成混乱和无所适从,而是会自然形成规则。这个规则包含了以下的成份:
首先,尽管你可以按自己的喜好定义概念一一就像定做自己的鞋子一样;但是,你的定义也不可以过于脱离他人对该概念的印象。如果你真的采用怪异的定义,人们就会忽视你的努力。
其次,如果许多研究者发现某个概念特定的概念化和操作化定义十分有用,他们就会采用,并因此形成该概念的标准化定义。除了史汝尔的量表以外,智力测验(IQ Tests)和人口普查局制定的人口和社会经济测量都是很好的例子。采用既有的测量和量表有两个长处:这些量表经过了细致的检验和修订;使用相同量表的结果可以互相比较。如果你我对两个完全不同的团体进行研究,并且都是采用了史汝尔量表,我们就能够对这两个团体中的个体失范进行比较。
5.2操作化与测量
在讨论概念化的时候,我经常提到操作化,因为这两者是紧密相关的。概念化是对抽象概念的界定和详述;操作化则是特定研究程序(操作)的发展,并指向经验观察。
一、测量的层次
彼此排斥且具有完备性的属性在被操作化时会与其他方面产生关联。例如,构成变量的属性也许代表了不同的测量层次。在这里,我们将讨论四种不同的测量层次:定性、定序、定距和定比。
定性测量,当变量的属性只有完备性和排他性特征时,就是定性测量。如性别、党派、籍贯、职业、爱好、婚姻状况等。定性测量是只表达特征的名称或特征标签,描述了属性之间的差异,每一种变量的属性之间是平等的关系一一这也是它与定序、定距和定比测量的区别。定性测量能够区别出所观察的对象是否具有同一性。
定序测量,根据变量的属性进行逻辑排列就是定序测量。不同的属性代表了变量的相对多寡程度。这类变量包括教育程度、成熟程度、偏好程度、社会地位等等。根据定序变量,我们除了可以说出观察对象是否一样之外,还可以说一个比另一个更怎么样一一比如,更保守、更虔诚、更老,等等。
定距测量,就组成变量的属性而言,当属性间的实际距离的测量有意义的时候,这种变量就是定距测量。对这些变量来说,通过属性间有意义的标准间距,而不是比例关系来表达属性间的逻辑关系。自然科学里的一个例子就是华氏或摄氏温度计。80度和90度的差距,与40度和50度的差距是一样的。然而,华氏80度的热度并非是40度的两倍,因为华氏和摄氏的零度标准是随意定下的,零度并不意味着没有温度,零下30度也不代表比没有热度低30度。
社会科学研究仅有的而且常用的定距测量,是多少已被接受的标准化智力测验。智力测验中,IQ成绩100和110之间的差距,与110和120间的差距差别不大。但是,IQ成绩150并不比IQ成绩100的人聪明50%。
定比测量,符合定距测量基本要求的大部分社会科学变量,也会符合定比测量的基本要求。其变量的属性具有前面各种测量提到的所有待征之外,还有另一个特征就是,它是建立在真实基础上的。如年龄、收入、发表论文数量等。它起点是以“零”为基础的。用一个定比变量来比较两个人允许我们得出:(1)他们是否相同;(2)其中一个是否比另一个更??;(3)他们的差异有多大;(4)其中一个是另一个的多少倍。
二、评估测量质量的标准
1.精确性和准确性
测量有不同的精度,代表了测量变量属性的精确性程度。譬如说,一位教师“43岁”了,比简单地说一位中年教师要精确得多。总体而言,精确的测量结果比不精确的测量结果要优异。使用不精确的测量绝不会比使用精确的测量能得到更优异的结论。尽管如此,高精确度也不是绝对必要。操作化概念时必须考虑精确度要求。譬如,描述某教师年龄为30-40年龄段,比只是说“青年教师”更精确。但是,不精确说法却比精确说法更准确地反映了现实。
在研究测量中精确性和准确性都十分重要,而且是必备的。其实,对这两个概念不需要做更多的解释。因为当社会科学研究者建构和评估测量时,他们更加关注的两项技术性指标:信度和效度。这两项技术性指标广泛地应用于问卷调查法。为了保证问卷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在形成正式问卷之前,应当对问卷进行试测,并对试测结果进行信度和效度分析
二、信度
抽象地说,信度是指使用相同研究技术重复测量同一个对象时得到相同研究结果的可能性。
信度指标多以相关系数表示,大致可分为三类:
? 稳定系数:跨时间的一致性,即在不同时间内重复测量同一个对象,可否得到相同
的结果。
? 等值系数:跨形式的一致性,以不同表述方式的问题测量同一个对象,可否得到相
同的结果。
? 内在一致性系数:跨项目的一致性,将调查项目分为两半,测量的是两半题项得分
间的一致性。
怎样建立有信度的测量呢? 1.重测信度法
这一方法是用同样的问卷对同一组被调查者间隔一定时间重复施测,计算两次施测结果的相关系数。显然,重测信度属于稳定系数。重测信度法特别适用于事实式问卷,如性别、出生年月等在两次施测中不应有任何差异,大多数被调查者的兴趣、爱好、习惯等在短时间内也不会有十分明显的变化。如果没有突发事件导致被调查者的态度、意见突变,这种方法也适用于态度、意见式问卷。由于重测信度法需要对同一样本试测两次,被调查者容易受到各种事件、活动和他人的影响,而且间隔时间长短也有一定限制,因此在实施中有一定困难。
2.复本信度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