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V 43H,A RETI
DISP:
MOV A,40H MOVC CPL MOV P0,A MOV P2,#10H CALL MOV P2,#0 MOV MOVC CPL MOV MOV CALL MOV MOV MOVC CPL MOV CLR MOV CALL MOV MOV MOVC CPL A
A,@A+DPTR A DELAY2MS A,41H A,@A+DPTR A P0,A P2,#80H DELAY2MS P2,#0 A,42H A,@A+DPTR A P0,A P0.7 P2,#20H DELAY2MS P2,#0 A,43H A,@A+DPTR - 17 -
MOV P0,A MOV P2,#40H CALL DELAY2MS MOV RET
DELAY2MS:
PUSH PUSH MOV MOV DJNZ DJNZ POP POP RET
DELAY: PUSH 06
PUSH MOV MOV DJNZ DJNZ R5,$-4 POP POP RET
TAB: DB DB END
P2,#0 06 04 R4,#4 R6,#250 R6,$ R4,$-4 4
6 05 R5,#20
R6,#250 R6,$ 5 6 3FH, 06H, 5BH, 4FH, 66H
6DH, 7DH, 07H, 7FH, 6FH - 18 -
4 课程设计结论、误差分析、心得体会
4.1 设计课题的设计结论
本设计为基于单片机的电子钟的设计。本设计用1个共阳数码管做为显示器,它显示时间值;设计中有2个按键,其中K2为启动/停止,K0位复位键。上电之后,显示00.00通过按键K2可以开始计时、停止、复位,通过复位键K1可以让秒表重新开始,这样的结果与设计要求完全相符,本设计成功。完成了设计任务。
4.2 设计课题的误差分析
该秒表在运行中存在一定的误差,误差产生有三种可能:
首先是采用的计时方案是软件计时的,计时优势利用中断来实现。而当电子钟运行时间1秒时,又得去执行中断程序,这个过程是需要时间的,所以就产生了一定的误差,当然这个误差是避免不了的;
其次还有硬件系统也有一定的影响;
第三,设计用到11.0592MHz的晶振,计算是满20次为一秒钟,但实际会慢很多。
4.3 设计体会
经过为期一周的忙碌,终于完成了单片机的课程设计实验。在此期间,我不仅把课堂上学习到的东西经行了巩固和强化,而且在实践过程中各方面的能力也有所提高。当然,这里少不了老师和小组中的其他成员的帮组和指导。
在经行课程设计之前,老师给我们详细的讲解了本次课程设计的各部分电路的原理,也提前告诉我们一些在实践过程中需要注意的细节,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方法。由于本次课程设计是针对我们已经学过的知识。在此之前,我们也经行过硬件电路的焊接实验和单片机软件编程方面的训练。自己觉得这一次的课程设计应该很简单。
通过学习查找的资料,我又对一些新的元器件的使用方法和功能有了初步的了解,扩展了我的知识面。在研读查找到的资料的过程中,通过与书本上的知识的比较和联系,我对学习过的知识又有了新的更深的了解。
单片机的程序先在Keil软件上编写并编译,编译成功后下载到单片机上。把单片机插入到焊接好的硬件电路上,上电,调试,查看电路是否工作正常。
通过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我懂得了要完成一个完美的系统,那这个系统中的每一个步骤都必须是完美的,是没有任何的错问和漏洞的。而对于一个单片机
- 19 -
系统而言,必须把硬件电路和软件程序结合在一起,这个系统才能正常的工作。只有硬件电路,单片机将不知道该怎样工作。只有程序,没有硬件,程序没有了执行的载体,那这样的程序只是一堆字码,毫无价值。
5 致谢
时光匆匆如流水,转眼为期两周的单片机实训已经结束,春梦秋云,正常的
上课和考试日趋临近,实训报告的的完成也随之进入了尾声。从开始进入课题到报告的顺利完成,一直都离不开老师、同学给我热情的帮助,在这里请接受我诚挚的谢意!
6 参考文献
1.杨光友,朱宏辉,《单片微型技术及原理及接口技术》,水利水电出版社,2009.9 2.谢维成,杨家国,《单片机原理与应用及C51程序设计》,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8
3.李全利《单片机原理及接口技术》,高等教育出版社
- 20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