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帕特洛克罗斯极为相似;双面人奇洛,其原型是罗马神话中的双面神雅努斯;体型巨大但却最受信任的猎场看守人海格的原型则是希腊神话中负责保卫军营边界的巨人埃杰克斯。
其次是小说中出现的动物。无论是负责送信的猫头鹰,还是负责看守古灵阁的龙,再到看守魔法石的三头狗路威,最后到小说的后半部分出现在禁林中的马人费伦泽和独角兽,我们都可以从希腊神话中找到其原型。在希腊神话中,猫头鹰是智慧女神雅典娜的象征;巨龙拉冬负责看守大地女神盖亚准备送给宙斯与赫拉的结婚礼物金苹果;刻耳柏洛斯作为冥界看门犬,不仅拥有三个头,且经常嘴里滴着毒涎,外型极为凶恶;马人咔戎以和善与智慧著称,并且还是酒神赫拉克勒斯的老师;独角兽是智慧女神雅典娜的坐骑,它的角具有治愈功能,能够过滤尘埃和毒物,防止中毒或者其他疾病的侵扰,神圣、纯洁且不可侵犯。
此外,小说中还有很多其他意象是值得推敲的。如霍格沃兹魔法学校在整部小说中的地位就如同奥林匹斯山在希腊神话中的地位;格兰芬多学院的名字来源于希腊神话中一种半狮半鹰的生物格兰芬,即“狮鹫”,它拥有狮子的身体及鹰的头、喙和翅膀。因此格兰芬多学院的旗帜上是一头威风凛凛的狮子;主人公哈利·波特头上的闪电形伤疤则是宙斯力量的象征;能使人长生不老的魔法石相当于充满诱惑的金苹果等等。
(二)情节的神话原型色彩
《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在许多情节的设置上也与古希腊神话如出一辙。
《荷马史诗》的下部《奥德修斯》主要描写的是英雄奥德修斯在战争结束后从异乡归家的故事,而小说《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的情节如果从宏观上来看,是主人公哈利从现实的“麻瓜”世界归往魔法世界的故事。对哈利来说,徳思礼家不是他真正的家,霍格沃兹魔法学校才是他真正意义上的“家”,是他心灵的归宿。
在史诗《奥德修斯》的情节中,归乡途中的奥德修斯曾经历重重磨难,但也经常会得到神祗的指点和帮助。哈利亦是如此,如在被厄里斯魔镜吸引到差点迷失自我的时候,是邓布利多一语点醒了他;在面对一堆需要逻辑推理才能做出正确选择的瓶子跟前,是聪明的赫敏帮助了他。
又如,奥德修斯与哈利的身上都有能够表明自己身份的“印迹”:奥德修斯在“拜访祖父奥托吕科斯时,在一次追猎野猪中曾受了伤。后来这块伤疤帮助他的老奶妈欧律克勒亚认出了他17”。而哈利身上最显著的特征就是被伏地魔留下的
闪电形的伤疤,这道伤疤从此就成为了哈利身份的象征,人们只要看到这道伤疤就会立刻知道眼前的这个人就是在伏地魔的魔爪下大难不死的男孩哈利·波特。
再如,哈利的父母詹姆·波特与莉莉·波特在伏地魔的魔爪下依然宁死不屈保护哈利,这一情节让读者深深感受到其强大的爱的力量,我们认为,该情节是以特洛伊战争中的王子赫克托尔与其妻子安德洛玛刻保护孩子的情节为原型,他们都表现为死亡临近但毫不退缩,依然拼死保护自己的孩子不受伤害,从而使得这种亲子之爱得到永恒的升华。
除上述之外,小说中还有一些细节,如哈利在发现厄里斯魔镜中出现了自己已故的双亲和其他家庭成员的影子以后,三番五次地来到镜子跟前沉迷于其中,险些迷失了自己。这一情节与希腊神话中那喀索斯的故事情节极为相像。那喀索斯是河神刻菲索斯和水泽神女利里俄珀的儿子,在一次偶然中看到了湖水的水面上映出的自己的样貌,并因此被自己俊美的样貌深深吸引,此后一直沉迷于其中不可自拔,每天茶饭不思,最终憔悴而死。与之不同的是,《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的作者J.K.罗琳并没有像希腊神话一样让主人公哈利·波特沉迷到不可自拔,因为哈利肩负重任,作者也因此进行了改写。
(三)结构蕴含的神话原型
纵观整部《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一个极为明显的线性结构能被我们很容易地提炼出来。主人公哈利在11岁之前一直寄宿在姨妈和姨父徳思礼夫妇家中,但与徳思礼家的亲生儿子达利不同,哈利的房间是一间狭窄的楼梯间,在家里更是饱受欺凌,经常遭到表哥达利的虐待,生活十分痛苦,可谓是受尽了肉体和精神上的折磨。在海格的帮助下,他终于回归了真正意义上的家园——霍格沃兹魔法学校。但在进入学校以后,一次偶然的机会哈利发现了关于魔法石与伏地魔的秘密,于是他凭借智慧和勇气经过自己的努力,并在不断得到身边的人如罗恩、赫敏和邓布利多的帮助和指点以后,最终取得了与伏地魔之间战争的胜利,狠狠地惩罚了伏地魔并且保护了魔法石。用一句话概括上述线性结构,即“受尽磨难——回归家园——发现秘密——不断克服困难并获得他人帮助——取得胜利”。
小说的这种结构在希腊神话中也并不少见,最典型的依然是史诗《奥德修斯》。奥德修斯在归家之前历经了种种磨难,如被独目巨人吃掉同伴、战胜用巫术将同伴变成猪的魔女喀尔克、克服妖女塞壬美妙歌声的诱惑、逃过怪物卡律布狄斯和斯库拉等等。然而当他终于回到自己的家乡以后,却发现众多纠缠他妻子的求婚者占据了他的王宫并在其中大吃大喝,还计划要篡夺他的王位。于是在儿
子忒勒玛科斯的帮助和智慧女神雅典娜的指点下,奥德修斯化装成乞丐混入王宫,最终杀死了那些图谋不轨的求婚者,从而合家团圆。很明显这一结构与上述我们从小说《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中提炼出的线性结构完全吻合。
也有人认为《奥德修斯》的主线是主人公奥德修斯在归家途中的所见所闻,也被称为“一条绳子”结构。仔细阅读后我们便不难发现,小说《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也可用“一条绳子”的结构来表述,即以主人公哈利·波特不断追寻魔法石为主线从而展开有关他的身世、生活与在学校的各种经历等等方面的具体叙事。
四、神话原型背后的深刻涵义
小说《哈利·波特与魔法石》成功的原因有很多,如“青少年涉世不深,还保留着童稚的好奇心。他们对新奇的事物总是穷追不舍。他们很容易认同他们的同龄人主人公,很容易从哈利·波特的渴望里看到自己的渴望,从他的成功里看到自己可能取得的成功18”。而从小说自身来看,离奇的情节内容和纯熟的写作手法也使得作品本身就具有了无限的魅力。
我们认为,该部小说的内涵是多方面的: (一)英雄崇拜
上面已经说过,小说《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的主人公哈利·波特的神话原型是古希腊英雄阿喀琉斯。古希腊神话中所描绘的英雄,是强悍、勇武、机智和力量的化身,体现出的是一种自我价值的追求。同时这些英雄是氏族的支柱和骄傲,也是民族的骄傲。他们都具有独立的思想与人格,尽管命运神秘莫测、不可操纵,但他们并不因此选择战战兢兢地生活,而是勇敢地选择自己的道路。
那么,为什么小说的作者J.K.罗琳要把主人公哈利塑造成为阿喀琉斯式的英雄呢?我们说,这来源于西方自古以来的英雄崇拜思想。古希腊神话中的英雄崇拜思想起源于其特定的历史环境,其中包括政治因素、战争因素和社会行为因素等等。这种思想也对后世产生的深远的影响。在小说《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中,哈利从婴儿时期就已经成为了魔法世界无人不晓的“英雄”,只因他抵挡住了伏地魔的攻击而幸存下来。因为只要是伏地魔决定要杀的人,没有一个能够躲过劫难,只有哈利大难不死。哈利头上被伏地魔留下的闪电形伤疤,也因此成为了他英雄身份的象征。不管哈利走到哪里,只要人们看到了这道伤疤,便都按耐不住自己惊奇和崇拜的心情。从这里开始,哈利这一形象就具有了英雄的意味,
毫无疑问,作者是就此埋下伏笔,暗示读者不久以后主人公必然会做出英雄的事迹。果不其然,按照情节的发展,哈利一系列的“英雄”特质也逐渐显露,如赢得了魁地奇比赛、打败巨怪救出了同伴、保护了魔法石以及为自己所在的格兰芬多学院赢得了学院杯等等。
在现代多变复杂的社会中,J.K.罗琳想要通过塑造哈利的英雄形象传递给读者的信息是,要坚守自我,并坚信自己会成为不平凡的人,不断在认识自我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的超越。当然,这里所说的英雄崇拜不是一种盲目的个人崇拜,而是从英雄的身上看到一种优秀的品质和高尚的人格,并且使这些品质和人格能够成为指引我们在现实世界中前进的力量。
(二)死亡观念
在古希腊神话传说中,命运是被放大了的死亡。古希腊人认为命运是神秘莫测的,是刁钻邪恶的强大的异己力量,人在死亡面前是无奈的。因此希腊人逐渐走出了死亡的阴影,不再将死亡看成是他们关心的主题,而怎样选择生存方式才是他们真正关心的问题。
J.K.罗琳以赫克托尔与安徳洛玛刻为原型塑造了主人公哈利·波特的双亲詹姆·波特与莉莉·波特,他们在该部小说中出现的频率虽然不高,但仍然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母亲莉莉,面对死亡时她勇敢无畏,与伏地魔为了逃避死亡,不惜一切代价想要得到能够使人重生和长生不老的魔法石,也就是面对死亡时表现出的畏惧心理形成了鲜明对比。作者设置这样的对比,使莉莉这样一位伟大母亲的形象跃然纸上,将母亲对孩子的爱表现到了极致。为了保护哈利,她不惜牺牲自己,完全颠覆了传统文学作品中的女巫形象。母亲以自己生命的代价换来了哈利的安然无恙,可以说是一种精神上的新生,并将永远伴随着哈利的成长。而相反地,伏地魔如此惧怕死亡,并不惜以他人的生命为代价来寻求获得永生的机会,这种做法是令人唾弃和鄙夷的。也正因为如此,伏地魔终究没有得到魔法石,取而代之的是再一次受到重创,离死亡又更近了一步。正如小说中所说,“对于头脑十分清醒的人来说,死亡不过是另一场伟大的冒险19”。
因此,我们认为,作者设置如此鲜明的对比意在告诉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死亡观念,死亡其实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不能正确面对死亡。我们更加关注的应该是如何使自己的生命更有意义,如何在有限的生命中创造出无限的价值。否则,即使活着,也没有任何意义。中国的诗人臧克家曾经说过一句话:“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也是同样的道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