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 特异性免疫包括休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考点: 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具体过程:
解答: 解:A、效应T细胞能识别抗原,但不能产生抗体,A错误; B、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B错误;
C、记忆细胞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中都发挥作用,C错误; D、特异性免疫包括休液免疫和细胞免疫,D正确.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要求考生识记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掌握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具体过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28.下列关于植物激素及其类似物在生产中应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对尚未成熟的香蕉进行催熟 B. 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处理未授粉的番茄花以获得无子果实 C. 用适宜浓度的赤霉索溶液处理生长期的芹菜,可提高产量 D. 摘除棉花的顶芽以促进侧芽的发育,使其多开花、多结果
考点: 植物激素的作用;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分析: 五大类植物激素的比较: 名称 合成部位 存在较多的部位 功能
生长素 幼嫩的芽、叶、发育中的种子 集中在生长旺盛的部位 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蔬果 赤霉素 未成熟的种子、幼根和幼芽 普遍存在于植物体内 ①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株增高②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 细胞分裂素 主要是根尖 细胞分裂的部位 促进细胞分裂 脱落酸 根冠、萎蔫的叶片 将要脱落的器官和组织中 ①抑制细胞分裂②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 乙烯 植物的各个部位 成熟的果实中较多 促进果实成熟
解答: 解:A、促进果实成熟的是乙烯,不是生长素,A错误;
B、未授粉的番茄,不能产生种子,喷洒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一段时间后可获得无子番茄,B正确; C、赤霉素可促进细胞伸长,促进茎秆的伸长,用适宜浓度的赤霉索溶液处理生长期的芹菜,可提高产量,C正确;
D、摘除棉花的顶芽,可以解除顶端优势,促进侧芽的发育,使其多开花、多结果,D正确. 故选:A.
点评: 本题考查植物激素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并理解各种植物激素的作用是解题的关键.
29.下列不属于种群数量特征的是() A. 性別比例 B. 迁入率和迁出率 C. 丰富度 D.种群密度
考点: 种群的特征.
分析: 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对种群数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年龄组成可以预测一个种群数量发展的变化趋势. 解答: 解:A、性别比例能影响种群密度,A错误; B、迁入率和迁出率能决定种群密度,B错误;
C、物种丰富度、群落结构和种间关系是群落的特征,C正确; D、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D错误.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种群特征,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属于容易题.
30.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火灾后的草原上进行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 B. 人类活动会影响到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C. 群落的演替是指一个群落的所有物种被另一个群落的所有物种代替的过程 D. 次生演替缓慢、时间长:初生演替迅速、时间短
考点: 群落的演替. 分析: 演替类型:(群落的演替按发生的基质状况可分为两类)
1、初生演替(1)概念:发生于以前没有植被覆盖过的原生裸地上的群落演替叫做初生演替.(2)过程:①旱生演替: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②水生演替:沉水植物→浮水植物→挺水植物→湿生草本植物→灌丛、疏林植物→乔木.(3)特点:演替缓慢.
2、次生演替(1)概念:在次生裸地(原群落被破坏、有植物繁殖体)上发生的演替.(2)过程:弃耕农田→一年生杂草→多年生杂草→灌木→乔木.(3)特点:演替快速. 解答: 解:A、火灾后的草原上进行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A错误;
B、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B正确;
C、群落的演替是指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但不是所有物种都被代替,C错误; D、初生演替的起点是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则进程缓慢、时间长,D错误.
故选:B.
点评: 本题比较基础,考查群落演替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群落演替的类型及概念,掌握群落演替的过程及影响群落演替的因素,能对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进行比较,再结合所学的知识作出准确的判断.
31.在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中,构成“金字培”最底层的是() A. 生产者 B. 消费者 C. 分解者 D. 无机环境
考点: 生态系统的功能.
分析: 能量金字塔最底层是第一营养级,并且能量流动的起点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储存能量最多,生产者属于第一营养级 解答: 解: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表示的是营养级与能量的关系,塔基是第一营养级生产者,能量最多,随着营养级的升高,能量减少,说明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因此,在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中,构成“金字培”最底层的是生产者. 故选:A.
点评: 本题考查了生态系统中的能量金字塔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属于对识记层次的考查.
32.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物质是指组成生物休的化合物 B. 生态系统的能量是伴随物质而循环利用的 C. 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耍是以CO2的形式进行的 D. 使用动物粪作肥料,其能量可以流向植物,实现了对能量多级利用
考点: 生态系统的功能.
分析: 1、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在生态系统中,组成生物体的C、H、O、N、P、Ca等元素,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再回到无机环境的循环.物质循环的特点:循环往复、反复利用,具有全球性.
2、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生态系统的存在是靠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来维持的.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都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渠道实现的,二者相互伴随进行,又相辅相承,密不可分的统一整体.
解答: 解:A、物质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元素,A错误; B、生态系统中物质能循环,但能量不能循环,B错误;
C、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CO2的形式进行的,C正确; D、使用粪便作肥料,其被微生物分解产生的物质可以被植物利用,实现了物质的循环再生,但能量散失到大气中,D错误.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不大.
33.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生物多样性就是指物种多样性
B. 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就是指生态功能 C. 易地保护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方法 D. 生物多样性是生物进化的结果
考点: 生物的多样性;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分析: 保护生物多样性
1、生物的多样性: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2、多样性的原因:从分子水平上看,其根本原因是DNA上基因的多样性(性状表现多样性的直接原因是蛋白质种类的多样性);从进化的角度看多样性产生的原因是生态环境的多样性(不同环境的自然选择). 3、多样性的价值:(1)直接价值: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使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2)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生态功能).(3)潜在价值:目前人类不清楚的价值 4、多样性的保护:(1)就地保护(自然保护区):就地保护是保护物种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2)易地保护:动物园、植物园.(3)利用生物技术对生物进行濒危物种的基因进行保护.如建立精子库、种子库等.(4)利用生物技术对生物进行濒危物种进行保护.如人工授精、组织培养和胚胎移植等.
解答: 解:A、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A错误; B、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就是指生态功能,B错误; C、就地保护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方法,C错误; D、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共同进化的结果,D正确. 故选:ABC.
点评: 本题考查生物多样性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及层次,识记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及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掌握生物多样性与生物进化之间的关系,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34.在制作生态缸的实验中,以下关于生态缸设计的原理叙述不正确的是() A. 要用无色透明玻璃,保证能量能输入生态缸 B. 要定期通气,以保证各种生物的正常呼吸 C. 要放在散射光处,以避免缸内的温度过高
D. 水量应为容器的,以使缸内储备一定量的空气
考点: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分析: 生态缸制作要求:1、生态缸必须是封闭的;2、生态缸中投放的几种生物必须具有很强的生活力,成分齐全(具有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生态缸中能够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稳定;3、生态缸的材料必须透明;生态缸宜小不宜大,缸中的水量应占其容积的4/5,要留出一定的空间;4、生态缸的采光用较强的散射光;5、选择生命力强的生物,动物不宜太多,个体不宜太大.
解答: 解:A、无色透明的玻璃,可以让光能透过,有利于生产者进行光合作用,A正确; B、生态缸必须是封闭的,生态缸中的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能制造氧气,故不需要定期通空气,来保证各种生物的呼吸,B错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