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最苦与最乐》
学习目标与要求:
1、学习文章流畅凝练的语言。 2、了解本文严密的论证方法。 3、领会作者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知识链接:
梁启超,出生于一个半耕半读的家庭,自幼聪颖,四岁开始学习四书五经,九岁即能写出上千言的八股文章,十二岁中秀才,十六岁中举人。1890年,他十七岁时拜康有为为师,从康学习四年,受康有为的影响,开始探索挽救祖国危亡的变法维新之术。1894年6月,他随康有为入京参加会试。7月,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次年中国战败,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康有为、梁启超联合在京参加会试的1300多名举人,上书皇帝,要求拒签和约、迁都抗战、变法图强。这就是著名的“公车上书”。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强烈反响。这年七月,宣传变法维新的第一个刊物《中外纪闻》在京创刊,梁启超是主要撰稿人。八月,维新团体“强学会”成立,梁任书记,成为康有为进行维新活动的得力助手。 模块一:自主学习
学习内容 读课文,完成以下问题: 1、读课文完成填空。 摘 记 在作者笔下,贫而不苦的原因是 ,失意而不苦的原因是 , 老、病、死不苦的原因是 ,作者认为真正的痛苦源自是 。 2、解释下列名言的含义。 (l)孔子:“无入而不自得。” (2)孟子:“君子有终身之忧。” (3)曾子:“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建议从文中找出词语并标注 3、文章的题目是《最苦与最乐》,最后一段中哪些句子分别呼应了“最苦”和 “最乐”? 模块二:交流研讨 研讨内容 摘 记 内容一:小组成员之间交换讲学稿,看看他的答案与你的有什么不同,将 不同的答案的题在你讲学稿上标注出来,并直接提出质疑。 内容二:请组长组织,全组同学合作,以小组为单位探究:文中运用了哪些论 据和哪些论证方法? 内容三:请组长组织,全组同学合作,以小组为单位探究:本文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模块三:巩固内化 学习任务 任务一:摘抄本文优美凝练的句子,积累写作素材。 任务二:“人生须知道有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这种苦乐循环,便是这有活力的人间一种趣味。”结合自己的感受,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摘 记 课题:第11课 《最苦与最乐》2 授课时间 第 十 周 班级 姓名 模块四:当堂训练
读书与“游手好闲”
①书不离手,是爱读书人的标志。假若你手捧一本书在校园里,或者外出旅行携带一两本不错的书,总能引得一些赞许的目光。你自己也往往因为有书为伴,多一份踏实的志得意满。 ,我的老师叶鹏先生说过的一句话,使我不敢轻易....自称有了好的读书习惯,也不会轻易赞扬别人的读书行为。他说:“游手好闲的读书,等于游手好闲。”我终生忘不了这句话。
②当我们把读书变成一种自然而然的生活习惯,应该说,这已经很不容易了。照理本不应该把游手好闲与抓紧一切空余时间读书联系在一起。 说读的是一本无意义的书还好解释,事实上多数人习惯拿上的都是一些很好的书。 这样,我认为仍属于老师所说的“游手好闲”之类。
③关键还在“游乎好闲”的读书状态。因为人们之所以重视读书,是为了从书中吸取营养。法国文学家伏尔泰说得很中肯:“无论是怎样有益的图书,其价值的一半是由读者创造的。”这就是说,书中知识和作者的智慧,是不会自然而然的传递给读书人的,读书是读者与作者在进行交流。在这个过程中,书本非常在乎读者的阅读状态,严格实行“按劳分酬”的原则,不搞“计时制”。漫不经心的读书,....就像荒种荒收的庄稼汉,一年到头,收获很少。这就是为什么同样一本书,有人读了所得巨大,有人虽读却收获甚微。
④从“游手”我想到了“动手”。许多学者都有读书“动手”的习惯。例如革命老人徐特立就是一个榜样。他提倡抄读式的读书方法,“不动笔墨不看书”。老百姓中也有“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的说法。动笔记录,以后可以随时调用读书所得。更重要的是思考。一——我们把读书过程中的感受、思想启发以及知识联想动手记录、整理出来,不仅遭流逝的遗憾,而且往往在整理的时候,还会生发出新的智慧火花。
⑤显然,这种认真的读书方法,动手用笔的读书方式,一开始需要通过意志来培养。但经过反复实践,变成自己喜欢使用的方法,就不再觉得这是自己情感以外的特别要求了。譬如早晨和晚间的刷牙,起初需要别人指点,后来依靠毅力坚持,久而久之,化为生活习惯;偶尔不刷牙,反而感到极不自然,不合自己的卫生习惯。
⑥认真读书的人们,瞧不起那种“游手”的读书状态;虽然有书在手,念念有词,还是不经意竟加入了“好闲”的人群。因为你“游手好闲”的读书,不会有切实、丰厚的回报,与那些不读书的“闲人”相差无几。所以,我特别赞同老师的话:“游手好闲的读书,等于游手好闲。”
1.在第①段、第③段中有两个加点的词,它们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
志得意满: 按劳分酬:
2.依次填人文中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A、不过 何况 虽然 B.不过 如果 虽然 C.但是 如果 即使 D.但是 何况 即使
3.叶鹏先生所说的“游手好闲的读书”,具体指什么样的读书状态?根据文章推断,
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
A、手不释卷,无明确目的的读书习惯。 B.念念有词,却逃避思考的巧妙办法。
C、炫耀学识,又显示修养的虚荣心理。 D.以书为伴,似自然而然的日常行为。
E.只争朝夕,有如饥似渴的学习劲头。
4.第4段的横线上,如果要引用下列名言作为论据,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英国哲学家霍尔说:“有时,读书是逃避思考的一个巧妙的办法。” B.德国科学家高斯说:“没有大胆的猜测就不可能有伟大的发现。” C.英国作家奥斯本说:“彻底消化几本书,强似把几百本书放在嘴里不咽下去。” D.前苏联作家高尔基说:“我扑在书籍上,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 5.从第4段看,作者认为养成“动手”的习惯,至少有两方面的好处。
其一是: ;其二是: 。(各不超过10个字)
6.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的写作意图: 。
7.对文章写作思路的图示,正确的一项是( )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②→③→④→⑤⑥ C、①②→③④⑤→⑥ D.①→②③→④→⑤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