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八下语文期末文言文复习卷及答案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8/18 6:33:32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八下第五单元文言文复习卷

班级: 姓名: 号数: 一.阅读吴均《与朱元思书》,回答1—5题。 1.下面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B )。

A.窥谷忘反(通“返”) B.在昼犹昏(夜晚) ..C.负势竞上(向上) D.从流飘荡(随着) ..

2.作者用“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概括富春江的景色。请说说富春

江的山“奇”在哪里?水“异”在哪里?

写山的“奇”: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写水的“异”: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3.本文兼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写景,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加深感受,使人如同身临其境 4.翻译下列句子。

①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①湍急的江流比箭还要快,那惊涛骇浪,势若奔马。

②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②蝉不停地叫着,猿不停地啼着

5.看到富春江的奇山异水,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慨?你怎么理解他

发出的这些感慨?

第一问:作者发出了“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感慨。

第二问:表现了作者鄙弃名利的思想。

二.阅读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回答1—4题。

1.下面各组中加点的词与其它三项意思或用法相去甚远的一项分别是:

(1)( A )(2)( B )(3)( D ) (1)A、期在必醉 B、君问归期未有期 C、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D、度已失期 .(2)A、或置酒而招之 . B、怅恨久之. C、楚人怜之.D、又数刀毙之 .

(3)A、亲旧知其两膝相比者 C、以彰其.如此 B、其..咎 D、其真无马邪 .

2.根据文意,翻译下面的句子。

(1)好读书,不求甚解。喜欢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

1

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

(2)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不为贫贱而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

3.五柳先生有哪三大志趣(用文中原句或词语回答)?刻画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三大志趣)好读书,性嗜酒,著文章;刻画了一个虽然贫穷却悠闲自适的隐士形象。

4.陶渊明“好读书”,我们今天的青少年更应该继承前辈的这种优良传统,做到“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请你写出一部你读后受到感染与熏陶的作品名称、作者、人物形象(应写出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略 作品名称:《 》;作者:

人物形象:

三.阅读韩愈《马说》,回答1—4题。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一食或尽粟一石 或:有时 (2)才美不外见 见:显现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等:等同 (4)安求其能千里也 安:怎..么 ,怎能 (5)执策而临之 执:拿着,举着 .2.翻译下列句子。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喂马的人不知道它是千里马,所以不按照千里马的喂养方法喂养它。

(2)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千里马鸣叫,喂马的人却不知道它想表达的意思。

3.从文中看,千里马遇不到伯乐,它们有着怎样的命运?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4.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

反应了当时的社会不重视人才,不善于发现人才的社会现实。

四.阅读宋濂《送东马生序》,回答1—4题。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录毕,走送之( 跑(赶快) ②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 等待 ) ..③媵人持汤沃灌( 浸泡 ) ④左佩刀,右备容臭(气味 香气 ) ..2.下列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一项是【 A 】 A、既加冠 宋既成列 ..B、益慕圣贤之道 杀数人,胡虏益解 ..C、足肤皲裂而不知 久而乃和 ..

2

D、卒获有所闻 士卒不尽饮 ..

“杀数人,胡虏益解”前文(广为圜陈外向,胡急击之,矢下如雨。汉兵死者过半,汉矢且尽。广乃令士持满毋发,而广身自以大黄射其裨将,杀数人,胡虏益解)的意思看,并非在“杀数人”之前,胡虏就懈怠了,而是在杀了数人以后,胡虏才开始懈怠。因此,这句当中的“益”应该理解为“渐渐”。 3.翻译下面句子。

①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向他求教的)弟子挤满了他的屋子,(他)从来没有稍微把语言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

②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因为(我)心中有足够快乐的事(读书),(所以)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

(第①题“辞、色”的翻译应注意互文义,即“降辞”“降色”;第②题要注意“以”字,“口体之善”的翻译)

4.结合全文,说说作者最终能够学业有成的三条理由(各用四个字概括)。

①刻苦学习②博览群书③虚心求教

八下第六单元文言文复习卷

《小石潭记》 柳宗元

一、 解释加点的字词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自)( 向西 )(行走) ...2、伐竹取道(砍伐 )( 开辟 ) ..

3、全石以为底( 整块 )( 作为)

4、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左右,光景)

5、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穿透、通达)(映)(愣住的样子)(忽然) 6、似与游者相乐(逗乐)

7、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像蛇爬行那样蜿蜒前行)(或隐或现)(看见 )

8、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因为)(冷清)(可以,能够)(停留) 9、崔氏二小生(年轻人)

10、其岸势犬牙差互(形状)(像狗的牙齿一样)(互相交错) 11、凄神寒骨 (使……凄凉)(使……寒冷) 12、心乐之。(以……为乐) 13、水尤清冽。(清凉)

14、为坻、为屿……(成为)

15、悄怆幽邃(寂静得使人感到忧伤)(深) 16、往来翕忽(迅速 )

3

17、隶而从者(跟从) 二、翻译句子

①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覆盖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②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

四面的竹子树木环绕着,寂静无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③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日光往下照射,(鱼的)影子映在石头上,呆呆的一动也不动。忽然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 三、中考原题链接 [甲] ——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出成都南门,左为万里桥。西折纤秀长曲,所见如连环、如玦①、如带、如规、如钩;色如鉴、如琅②、如绿沉瓜,窈然深碧、潆回③城下者,皆浣花溪委④也。然必至草堂,而后浣花有专名,则以少陵浣花居在焉耳。

行三、四里为青羊宫,溪时远时近,竹柏苍然,隔岸阴森,尽溪,平望如荠⑤。水木清华,神肤洞达.自宫以西,流汇而桥者三,相距各不半里。舁夫⑥云通灌县,或所云“江从灌口来”是也。(选自《浣花溪记》)

[注]①玦(jué):环形有缺口的佩玉。②琅(láng gān ):像珠子的美石。③潆回:水流回旋。④委:聚集。⑤荠(jì):荠菜。⑥舁(yú)夫:轿夫。

2.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4分)

(1)水尤清冽 冽: 清凉 (2)佁然不动 佁: 愣住

(3)西折纤秀长曲 西: 向西 (4)尽溪,平坦如荠尽: 走到……尽头 3.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日光下澈,影布石上。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或:太阳光直射水底,(鱼的)影子散布在潭底的石头上。)

(2)行三、四里为青羊宫,溪时远时近,竹柏苍然。走了三四里路,就是青羊宫,溪水有时远有时近,竹子和柏树苍翠碧绿。

4.甲、乙两文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相同点?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不同点?(2分)

相同点:都使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方法。不同点:甲文写景动静结合;乙文以静景为主。

5.乙文第一段“少陵浣花居在焉耳”中的“少陵”指谁?请写出他连续的两句诗。杜甫。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等。

4

搜索更多关于: 八下语文期末文言文复习卷及答案 的文档
八下语文期末文言文复习卷及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6mdsf0xlq25ap1d1l9hr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