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质文物病害分类与图示
1 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石质文物病害的分类类别和与之相对应的标识符号及相关术语。
本规范使用于石质文物病害调查、病害评估、保护修复文本编制、保护修复档案制作以及石质文物保护工作中涉及石质文物病害的分类及表达工作。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使用于本标准。
GB/T 17412.1-1998 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 火成岩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 GB/T 17412.2-1998 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 沉积岩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 GB/T 17412.3-1998 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 变质岩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 WW/T 0001-2007 古代壁画病害与图示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使用于本标准。 3.1
石质文物 the ancient stone objects
石质文物是指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以天然石材为原材料加工制作的遗物。主要包括石刻文字、石雕(刻)艺术品与石器时代的石制用具三大类别,以及各类文物收藏单位收藏的建筑石构件、摩崖题刻等。不可移动的石窟寺、摩崖题刻及石构建筑不属于本规范的范畴。 3.2
石质文物病害 diseases of the ancient stone objects
指在长期使用、流传、保存过程中由于环境变化、营力侵蚀、人为破坏等因素导致的石质文物在物质成分、结构构造、甚至外貌形态上所发生的一系列不利于文物安全或有损文物外貌的变化为石质文物的病害。 3.3
石质文物材质 raw material of the ancient stone objects 指用来制作石质文物的石材或岩石的种类。 3.4
石质文物保存环境 the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of the ancient stone objects 本规范依据石质我那无所在空间的自然环境特征、变化规律及其对石质的影响,将其划分为露天环境、半露天环境、室内环境及地下墓室环境四种保存环境。
4 石质文物材质分类
石质文物的常见材质主要分为以下三大类型: a) 火成岩岩石:花岗岩、伟晶岩、玄武岩等;
b) 沉积岩岩石:泥灰岩、砂岩、凝灰岩、石灰岩等; c) 变质岩岩石:大理石、片麻岩等。
注:具体分类参照国标GB/T 17412.1-1998、GB/T 17412.2-1998和GB/T 17412.3-
1998的有关规定执行。
5 石质文物病害分类定义
按照常见石质文物病害的特征,本规范将石质文物病害在兼顾其保存环境及其岩石本体材质的情况下,分为以下几大类型: 5.1 文物表面生物病害
指石质文物因生物或微生物在其表面生长繁衍,而导致的各类病害。常见的生物病害归类为植物病害、动物病害及微生物病害三大类型,分述如下:
a) 植物病害——树木、杂草生长于石质文物裂缝中,通过生长根劈作用破坏石材,导
致石质文物开裂。
b) 动物病害——昆虫、蜂蚁、鼠类等在石质文物表面、空鼓及其裂隙部位筑巢、繁衍、
排泄分泌物污染或侵蚀时刻文物。
c) 微生物病害——苔藓、地衣与藻类菌群、霉菌等微生物菌群在石质文物表面及其裂
隙中繁衍生长,导致石质文物表面变色及表层风化的现象。
5.2 机械损伤
主要指在外力作用如撞击、倾倒。跌落、地震及其地基沉降、受力不均等因素的影响下,发生的石质文物断裂与残损现象。
a) 断裂——这里指的断裂而非一般意义上的裂隙,特指贯穿性且有明显位移的断裂与
错位的现象。
b) 局部缺失——指由上述原因造成的石质文物局部缺失与残损。 5.3 表面(层)风化
指石质文物由于外界自然因素的破坏作用而导致的表面病害。分类如下: a) 表面粉化剥落——指由于周期性温度湿度变化、冻融作用及水盐活动等原因导致的
石质文物表面的酥粉剥落现象。多发生于质地较为疏松的沉积岩类文物表面。
b) 表面泛盐——指由于毛细水与可溶盐活动,使得可溶盐在石刻表面富集析出的现
象。这类病害在石材质地较为疏松的砂岩、泥灰岩与凝灰岩文物表面较为常见,该类病害与毛细水活动密切相关。
c) 表层片状剥落——指由于外力扰动、水盐破坏、温度周期变化等原因导致石质文物
表层片状、板块状剥落的现象。这类病害多发生在岩石纹理较为发达、夹杂较多的沉积岩质地石质文物的表层,且多伴随有表面空鼓起翘现象。
d) 鳞片状起翘与剥落——指由于保存环境温差变化较大、易发生融冻现象或曾发生过
烟火焚烧的石质文物表面产生的起翘与剥落现象。
e) 表面溶蚀——指长期遭受雨水冲刷的石质文物,特别是碳酸盐类质地文物的表面形
成的坑窝状或沟槽状溶蚀现象。酸性降雨会导致这一现象的加剧。
f) 孔洞状风化——指石质文物表面溶解风化、软质夹杂溶解脱落,而在石质文物上形
成孔洞的风化现象。
5.4 裂隙与空鼓
a) 裂隙
石质文物裂隙分为三大类型:一类是浅表性风化裂隙;一类是指深入石质文物内部的机械性裂隙,但不包括伴随有明显唯一的断裂;另一类是石质文物石材本身存在的原生性构造裂隙。现分述如下:
1) 机械裂隙(应力裂隙)——指因外力扰动、受力不均、地基沉降、石材自身构造等
引起的石质文物开裂现象,一般这类裂隙多深入石材内部,严重时会威胁到石刻的整体稳定,裂隙交切、贯穿会导致石质文物整体断裂与局部脱落。
2) 浅表性裂隙(风化裂隙)——指由于自然风化、溶蚀现象导致的沿石材纹理发育,
除薄弱夹杂带附近呈条带状分布且较深外,一般比较细小,延伸进入时刻内部较浅,多呈里小外大的V字形裂隙。
3) 构造裂隙(原生裂隙)——指石材自身带有的构造性裂隙,其特点是裂隙闭合、裂
隙面平整、多成组出现。
5.5 表面污染与变色
指石质文物表面由于灰尘、污染物和风化产物的沉积而导致的石质文物表面污染和变色现象。这类病害常见的表现形式有以下几种:
a) 大气及粉尘污染——露天存放的石刻表面通常蒙蔽有大量灰尘及风化产物。
b) 水锈结壳——石质文物露天存放或曾经露天存放,石刻表面形成的一层结壳(多
为钙质)。在露天存放的灰岩类文物上极为常见。石灰岩凝华也包括在这类病害之中。
c) 人为污染——指人为涂鸦、书写及烟熏等造成的石质文物污染现象。同时,由保
护引起的变色与污染(例如采用铁箍、铁质扒钉等加固断裂部位而引起的石质文物表面变色和不正当涂刷引起的表面变色)也归入该类病害。
5.6 彩绘石质表面颜料病害
指彩绘石质文物由于彩绘层胶结物老化及自然风化等原因而导致的彩绘层脱落、酥粉现象。具体对于石质文物表面颜色病害的分类直接引用WW/T 0001-2007中有关表面颜料病害表示方法,也可根据实际情况,特殊问题特殊处理,自主添加设置图示标识。
a) 彩绘表面颜料脱落——彩绘石刻彩绘层颜料胶结物老化,导致彩画颜料脱落缺失。 b) 彩绘表面颜料酥粉——彩绘石刻表面颜料层胶结物老化,导致颜料酥粉。 5.7 水泥修补
指对石质文物采用水泥类材料对文物进行粘结、加固、修补等改变文物原貌的现象。 注:具体各类病害的典型照片参见附录A
6 石质文物病害图示 6.1 相关说明
该图示体系在上述病害分类的基础之上,制定了适应于石质文物各类常见病害的标准化表示图标。整个图示体系细分为石质文物病害标准化表示图标与辅助标注图标两部分。其中石质文物病害表述图标直接绘制于石质文物病害分布图的相应发生区域;辅助图标主要是为了表示石质文物的石材质地与保存环境情况,绘制于石质文物病害分布图的右上角。
虽然该规范中提出了石质文物常见的病害标准化表示图标,具有一定的通用性,但在实际工作中遇到较为特殊的石质文物与病害,可根据现场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添加与删减,以满足实际工作的要求。 6.2 石质文物病害辅助图示
辅助图标主要是为了表示石质文物的石材质地与保存环境情况,绘制于石质文物病害分布图的右上角。辅助图标分为保存环境表示图标与石质文物石材质地图标两大类。详细参见表1石质文物病害辅助图示表。
附录A(资料性附录)
石质文物常见典型病害名称及其对应照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