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概论 绪论
一.试结合当前的现实问题,谈谈我们为什么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1.在当前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我们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来指导 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
2.在世界文化多元化的格局下,需要我们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头脑,在多元文化发展中,坚持社会主义主流文化。
3.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需要一马克思主义坚定理想信念,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而奋斗。
4.青少年实现中国梦,不断增强服务社会的本领,需要马克思主义指导。
二.有一种观点认为,阶级性与科学性是不相容的,凡是代表某个阶级利益和愿望的社会理论,就不可能是科学的。你怎么评价这样的观念?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观点是错的,经济性与科学性无必然联系,两者可以相容,代表某一阶段利益的理论,只要符合人类发展规律,也是符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第一次将阶级性与科学性统一的理论。
1.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2.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3.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4.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5.马克思主义理论通过实践将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
三.结合马克思、恩格斯对待自已理论的态度,谈谈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应有的科学态度,怎样才能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 1.首先,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应 2,.其次,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 3.最后,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
4.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160多年来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5.在理论与实际结合中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 6.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在实践中贯彻 7.把马克思主义看成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体系
第一章
一.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
1.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2.物质是世界唯 一的本源,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3.物质世界是联系的,发展 的,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4.时间与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5.不仅自然界是 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 物质性
6.它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和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 元论划清了界 限
7.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 论基础
8.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 思主义哲学的基石。我们通过实践改造客观物质世界,就要充分认识是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人的实践活动 依赖于客观物质世界,而 客观世界的规律性更制约着人的实践活动。就要在马克思主义物质观指导下,正 确认识和利用客观实际的发展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更好地认识和改造客观物质世 界,以取得社会主义 实践和各项事业的胜利。
二.如何理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是运用这一观点,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三者如何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一定要背)
1.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2.构成社会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推动社会运动的力量是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3.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
4. 实践既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也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根源,是人的生命表现和本质特性
5.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6.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7.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三.在追求中国梦的过程中,应该怎样把握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
1.客观规律是指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联系和必然的趋势,主观能动性是指人们能动的认识世界和能动的改造世界的实践能力和作用 2.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人们只有在认识和长我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才能达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目的 3.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因为客观规律是隐藏在事物内部的,要正确地认识必须通过实践,依靠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利用客观规律改造世界
4.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既是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把坚持唯物论和辩证法有机统一起来 四.结合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分析科学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1.科学发展观是发展着的理论。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领导集体坚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深入分析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2.科学发展观是联系着的理论。它脱胎于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
想、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3.科学发展观是始终贯穿着矛盾的理论。它的出现是矛盾斗争的结果,它的又是为了解决矛盾而出现
4.科学发展观作为科学的方法论,深刻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方法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具体运用 五.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说明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重要意义
1.矛盾的普遍性是指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各种事物的矛盾都各有其特点或个性
2.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绝对与相对的关系,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
3.两者是相互联系的,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个性是共性的表现
4.两者是相互区别 的,共性只是概括了个性中的共同本质,而不是包括个性的全部内容
5.两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一 定场合为共性的东西,另一场合就可能是个性的东西,反之亦然。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6.我国的社会 主义建设,要以马列主义普遍真理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方向;同时又要从我国特殊的国情出发, 去探索有自己特色的建设和发展道路
7.社会主义是普遍性、共性,中国特色是特殊性、个性,建 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把个性与共性有机地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 六.根据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实际,说明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1.唯物辩证法是对整个物质世界的本质属性的高度概括,它要解决的问题是世界怎么样
2.唯物辩证法认为,万事万无都处于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中,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条件性,孤立和静 止的事物是不存在的,要求我们要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看题
3.唯物辩证法认为整个世界是一个矛盾是世界,万事万物都包含着矛盾,不包含着矛盾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认识矛盾就是发现问题,解决矛盾就是处理问题 4.要求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要敢于承认矛盾,发现矛盾和处 理矛盾。这样,才能推动事物的发展
5.唯物辩证法认为,整个世界总体上都是有低级向高级不断的发展,它的发展是由量的不断积累,超 出度的范围,达到质的飞跃。这要求我们在学习和生和中要重视量的积累,以便突破质的飞跃
6.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我们在认识问题和处理问题时,要以唯物辩证法作 思想导。
第二章
一.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
1.辩证唯物主义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路线,区别于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路线
2.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即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把人的认识看成是直观、
消极被动地反映和接受外界对象
3.辩证唯物主义以实践观点和辩证观点为特征的反映论,不仅驳倒了唯心主义先验论和不可知主 义怀疑论,而且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的缺陷,创立了以科学实践观为基础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实现了人类认识史上的变革 4.反映具有摹写性,即人的认识作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反映的摹写性决定了反映的客观性
5.反映具有创造性,创造性从根本上把人的反应与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活动区别开来,它是反映的能动性的基本标志
二.如何理解认识和实践、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
2.认识和实践的统一 是具体的,是指认识要同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实践是具体的,在实践中产生的 理论也必然是具体的 3.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历史的,是指实践总是发展的,认识要同不断发展变化的实践 相符合
4.认识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要求人们,当实践的具体过程已经向前推移的时候,理论就应当 随之而转变,否则就会犯思想落后于实际的错误;当实践的具体过程尚未结束,向另一具体过程推移转变 的条件还不具备的时候,如果人们硬要强制推移,把将来才能做的事情勉强拿到现在来做,企图超越历史 阶段,就会犯冒险主义的错误
三.为什么说真理是客观的、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把握这一观点对于我们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有什么重要意义?
1.真理的绝对性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 2.真理的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 3.客观性:马克思所研究内容是19世纪工人运动,并随时代发展,不断向前推进。
4.绝对性:马克思主义一般理论都是真理。
5.相对性:马克思主义理论也随着时代发展而发展,工人运动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导致有些理论只能在一定时代背景下成立
四.如何理解真理和价值、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辩证统一关系?
1.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任何成功的实践都必然是既遵循真理尺度, 又符合价值尺度,并将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的结果 2.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 3.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 坚持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和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