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八上语文期末模拟试卷
一、选择题
1.下列课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A.《藤野先生》一文有明暗两条线索,它们是:鲁迅先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鲁迅与藤野先生交往的过程。
B.《我的母亲》文中结尾说母亲给了我“极大极深的影响”,指的是:学得了好脾气,学得了待人接物的和气,能宽恕人、体谅人以及在学习上勤奋、守时和做人上能反省“吾身”。
C.《我的第一本书》作者是位诗人,其散文也有诗意。但本文的诗意不是那种轻飘飘的浪漫的抒情,而是来自对生活苦难的深刻体察和独特感悟。
D.《我的童年》一文语言朴实无华,作者牛汉就像拉家常一样把自己的童年生活娓娓道来,时代虽然遥远,却让人历历在目,给人以无限启迪。 2.选出“其”字用法不同的一项( )
A、其妻献疑曰 B、其如土石何 C、帝感其诚 D、惧其不已 3.下列对加点词语的含义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A.瑞典国王和挪威诺贝尔基金会今天首次颁发了诺贝尔奖。[颁发:发布(命令、指示、政策等)。] ..B.根据诺贝尔的遗嘱,诺贝尔奖由4个机构(瑞典3个,挪威1个)颁发。(遗嘱:人在生前或临死时..对自己身后事如何处理用口头或书面形式所做的嘱咐。)
C.他在血清疗法的研究方面卓有成就。(卓有成就:有突出的成绩。) ....D.他在诗歌创作方面颇有建树。(建树:建立的功绩。) ..4.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孩子无不希望得到父母的褒奖,这对其自尊心的培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B.今年判阅语文微写作的老师要求必须读过《红楼梦》《老人与海》等原著。 C.南方科技大学校园开放日16日举行,来自多个省市的近千名考生和家长冒雨前来。 D.英国的莎士比亚、狄更斯等世界级文豪对中国文坛有着深远的影响。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培养自己解决、分析、观察问题的能力。 B.灯月交映、水波粼粼,滨州中海的夜景令人心旷神怡。
C.深入开展“学雷锋、讲文明、树新风”活动,是能否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公民素质的有效载体。 D.即使日本政府一再美化侵略行径,但是不能掩盖历史真相。 二、名句默写
6.(9分)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上句或下句。 (1)树树皆秋色,_______________。(王绩《野望》) (2)_________________,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3)富贵不能淫,___________________,威武不能屈。(孟子《富贵不能淫》) (4)亭亭山上松,___________________。(刘祯《赠其弟(其二)》) (5)无可奈何花落去,_____________________。(晏殊《浣溪沙》) (6)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__________________。(朱敦儒《相见欢》) 三、字词书写
7.下列两组词语中,每组都有一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改正。 (1)签订 阻塞 溃退 催枯拉朽 ____改为____
(2)荻港 抵抗 丝亳 锐不可当
____改为____ 四、诗歌鉴赏
8.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诗人在“杨花落尽子规啼”—句里写了哪些景物?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2)请对“我寄愁心与明月”这句诗从修辞和作者情感两个角度进行赏析。 五、文言文阅读
9.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记承天寺夜游 宋·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________) .(2)怀民亦未寝(________) .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________)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文中“念无与乐者”“念”的结果是什么?
4)“积水空明”“藻、荇交横”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
5)本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你认为文章表达了作者哪些微妙而复杂的感情? 10.阅读下面文言文。 三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词的意思
(1)自非亭午夜分( ) (2)沿溯阻绝( ) (3)或王命急宣( ) (4)每至晴初霜旦( )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3).三峡之美,举世闻名,读罢此文,你觉得三峡美在哪里?请你根据本文第四段内容,仿照示例,用...“三峡的 美,你看 ”的句式说一说。
示例:三峡的树美,你看那绝壁之上的柏树,托足于岩石之间,曲体向阳,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和坚强的意志,给山水注入了一股生命的活流。
三峡的 美,你看
4).请用自己的话分别概括“三峡的山”和“夏季江水”的特点。 六、现代文阅读
1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旧时的离别 张悦然
从北京南站到济南西站,每半个小时就会有一列火车出发,全程只需要1小时37分钟,但我已经一年没有回过家了。每次都是妈妈来看我,也不要我去车站接,下了火车换地铁,半个小时以后就站在我家门口了。她总是很高兴地说,好近。是啊,好近,我点点头。是不是太近的缘故,近到破坏了回家这件事应有的形式感?火车一再提速,我却离家越来越远。
我关于火车的最初记忆,与济南那座老火车站有关。那座德国人留下的日耳曼风格建筑,若不是再看到照片,我已经想不起它是什么样子。只记得有一个绿色圆顶、四面都有钟表的塔楼。小时候在去往火车站的路上,远远地看到它,就开始兴奋了。它耸立在灰蒙蒙的楼群之中,有一种神秘的异国情调。而那种异国情调,好像与正要前往的那个地方有关,头脑中衍生出各种想象。拎着箱子走进圆拱形大门,有一种出远门的郑重感。它的繁复、典雅、美轮美奂,令旅行充满仪式感。
那时候去北京,要坐一整夜的火车。清晨我被妈妈摇醒,拉起胳膊塞进外套的袖管里,跌跌撞撞地跟在大人身后下了车,抬头就望见“北京”两个大字。我嗅着陌生的空气,思忖着各种奇怪的问题:这里的人是怎么生活的?他们去哪里买菜,看什么报纸,有没有像趵突泉那样一个元宵节可以看花灯的地方?说到底,就是无法想象在别处,故乡以外的地方,人们的生活是怎样的吧。身后忽然传来长鸣的汽笛声,撼动心肝。火车缓缓地朝远处驶去,送行的人木然地挥着手,站在大风里,好萧索。月台上总是刮着好大的风,无论什么时节,非要吹得人头发蓬乱、衣角翻飞不可。那种狂烈带有某种戏剧性。大风好像是一件道具,为了在离别和重逢时,给旅人添上一点儿风尘仆仆的气息。
长大以后,不知道为什么,月台上的风不再像从前那么大了。那些风都去了哪里呢?真是个谜。没了风,旅人也没了风尘仆仆的气息,剩下的只是倦怠。月台越建越大,却越发让人感到局促,再也没有从前那种空旷的感觉了。要是看到哪个送行的人在火车还未驶远之前掉头走掉,我就会莫名地恼火,觉得他对这场离别不够郑重。的确不需要多么郑重。就算有些离愁别绪,也完全不必一个人傻傻地站在原地悲伤,而是可以一边朝车站里面走,一边给刚离开的人发微信,将自己的感受告诉对方。
旧时的离别具有一种美感,想来是与悲伤的质感有关。离开之后,两个人各自待在自己的悲伤里,那是一种隔绝的悲伤,它完全是自己一个人的事,关在身体里冲来荡去,无法让对方知道。
总之,火车已经不再像从前一样,是一种沉重的、让人感到难过的事物。这个词的属性已经改变了,变得平淡而日常。这样想一想,在“火车”这个词失去了它所负载的情感重量的时候,那座老火车站适时地死去,变成记忆中的文物,或许也是一种合理的命数。 (本文摘自《读者》2017年第1期)
1)文章写了作者小时候关于“火车记忆”的三个片段,请概括。 片段一:小时候去济南老火车站的兴奋与神秘感。 片段二:__________。 片段三:__________。
2)联系语境,结合加点词语,赏析下列句子。 (1)我嗅着陌生的空气,思忖着各种奇怪的问题…… ...
(2)它完全是自己一个人的事,关在身体里冲来荡去,无法让对方知道。 ....3)文章中“现在的离别”和“旧时的离别”有什么不同?
4)阅读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联系全文,简要分析作者认为“火车”一词失去了怎样的情感重量? 5)文章画波浪线的句子写出了作者对于“火车”一词情感属性变化的感悟。读到此处,你也许会有类似的联想,联系现实生活,举一例谈谈。 12.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孤独者爱因斯坦
爱国斯坦曾说:“我实在是个孤独的旅客,我未曾全心全意地属于我的国家,我的家庭,我的朋友,甚至我最亲近的亲人。在所有这些关系面前,我总是感到一定距离并且需要保持孤独。”
由于相对论的创立触动了占统治地位的经典物理学,引起传统观念和势力的阻挠。先是物理学界和哲学界,后来又加上政治势力,都对爱因斯坦和他的相对论进行排斥和反对。科学被卷进了政治。在普鲁士科学院的会议厅里,爱因斯坦身旁的两把椅子是空的,没有人敢靠近他。他这样一个物理学家,被视为危险分子,他的周围充满了敌意。1933年,希特勒成为德国国家元首,从此,德国反对相对论的运动更加气势汹汹。正在美国的爱因斯坦对德国的最后一线希望破灭了,他公开宣布终生不再回德国。 爱因斯坦没有忘记自己的社会责任,保持了自己的操守。在一个为军国主义的暴行辩护的《文明世界的宣言》上,有93个科学家签名,另一个反战宣言《告欧洲人书》,只有4个人签名,其中之一,就有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的家庭和朋友也并不能成为他心灵的栖息地。爱因斯坦从不按传统习俗行事。传统习俗很浪费时间和精力,而爱因斯坦的工作首先要求他的却是时间和精力的付出。所以,他身上有许多不为人理解的怪癖:他常常忘记带家里的钥匙,即使在结婚当天,婚礼结束后,他和新娘返回住所也不得不喊房东开门。在生活上,他不修边幅,头发蓬乱,以致来求见他的年轻人不敢相信他就是大名鼎鼎的爱因斯坦。移居美国后,生活有了很大改观,但是装束依然不变:一件浅灰色的毛衣,衣领上别着一支钢笔,甚至连面见罗斯福总统时也不穿袜子。
爱因斯坦永远不能理解的一个难题是他的名声。他创立的理论十分深奥,只能使当时很有限的少教科学家感到激动,但是他的名字却在文明世界家喻户晓。他对自己造成的这种现象困惑不解。他说:“我有过好主意,其他人也有过。但是我的幸运在于被接受了。”
社会公众如同洪水暴雨似的对他表示关注使他感到困惑。人们想会见他,陌生人在大街上会停步向他凝视和微笑,科学家、政治家、学生和家庭主妇写信给他,甚至他身上的东西,哪怕一颗扣子,也成了别人的圣物。以色列人民还请他去当总统。他永远不能理解为什么他受到这种关注,为什么要把他作为与众不同的人突出出来。
一头卷曲的白发,一件普通毛衫加一只烟斗,加州理工学院人人都知道这个形象是谁。由于要求他写自传的人络绎不绝,爱因斯坦只好要求冯·卡门想个办法让他避开。卡门为他在洛杉矶奥列薇拉大街安排了一个住处,那是条艺术街,街上行人以留长胡子、穿羊毛衫而远近闻名,因此,他走在大街上从未碰上过麻烦。结果谁也没有认出这个人就是举世闻名的大科学家爱因斯坦。
后来他同爱尔莎结婚。她喜欢招待朋友到家里来喝茶,有时为了让爱因斯坦休息一下也会叫他下楼和他们一起聊天。他的回答往往是粗暴的声音:“不!不!我不!再这样打扰我,我简直受不了了!”爱因斯坦并不需要这些,他需要的是宁静的思考,而不是丰富多彩的生活。他差不多独自生活在小阁楼里,那才是他自己的天地,他在那里几乎与世隔绝,全身心地和他研究的宇宙结合为一体。
1955年4月18日,76岁的爱因斯坦与世长辞。弥留之际,他在昏迷中含糊又痛苦地用他的母语急促地说着什么,这是他最熟悉最自然的语言,也是心底里最感温暖和痛苦的东西。 1)如何理解“爱因斯坦永远不能理解的一个难题是他的名声”? 2)作者为什么花了不少笔墨描写爱因斯坦“许多不为人理解的怪癖”? 3)简述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出爱因斯坦的“孤独”的。
4)交章结尾写爱因斯坦在弥留之际所说的心重“最感温暖和痛苦的东西”指的是什么? “温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痛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语言表达
13.下面作为新闻标题最恰当的一项是( )
北京晨报讯(记者 王歧丰) 为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全市已启动抗战文物险情排查工作.北京市文物局日前通报,今年6月底前,将完成68处抗战文物的保养维护及环境整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