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2015年三数第四单元《混合运算》教材分析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28 21:05:46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付的钱。在综合算式里有加法和乘法,需要用小括号把加法那部分括起来,让它先算,这也是思辨的结果。对列出的综合算式进行必要的思辨,看算式的运算顺序是否与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一致,能及时发现列式中的错误,保障算式正确,问题得到解决。

(三) 精心设计练习题,使全单元的教学效果更好

通过本单元的教学,学生应该掌握的运算顺序有: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要从左往右依次计算;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有乘法和加、减法,或者有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法,或者先算除法;有小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括号里面的运算。应该把这些运算顺序组织成一个相对完整的结构,便于学生及时提取、正确应用。为此,教材里编排了一些计算题组,通过比较同一组题的不同之处,帮助学生选择相应的运算顺序,熟悉并全面掌握运算顺序。如:

把32+3×20与32+3-20编成一组,把56-7×8与56÷7×8编成一组,每组的前一题有两级运算,要先算乘法,后一题只有同级运算,要从左往右计算。

把17×3+20与17+3×20,编成一组,它们都有乘法和加法,都先算乘法。但乘法在算式里的位置不同,相乘的数不同,乘积不同,在递等式里书写的位置也不同。

把90-40×2与(90-40)×2编成一组,360÷5+4与360÷(5+4)编成一组,480-180+60与480-(180+60)编成一组,每组的一题里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的运算,另一题里没有括号,要按其他运算顺序计算。

练习五综合三道例题教学的知识,编排的练习题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再现性练习,让学生重温并巩固学习的运算顺序知识;另一类是发展性练习,适当拓宽知识面,重组认知结构,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新的问题情境。下面只讲发展性习题。

1. 渗透运算性质。

小学数学教学的运算性质主要是减法性质和除法性质。减法性质指“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从这个数里减去两个减数的和”。如a-b-c=a-(b+c)。除法性质指“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除以两个除数的积”。如a÷b÷c=a÷(b×c)。

小学数学教学运算性质的方法是“逐渐渗透”,让学生经常接触、反复体会、逐渐理解、逐步掌握。

练习五第6题编排四个计算题组,其中180-36-44与180-(36+44);159-(59+37)与159-59-37都是渗透减法性质。320÷4÷2与320÷(4×2);72÷(2×3)与72÷2÷3都是渗透除法性质。

所谓“渗透”,不是教材或教师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自己感悟、自己体会。不急于让学生一下子就发现、理解和掌握,而是允许他们“慢慢来”,这次接触一下,下次再接触一下……经过多次接触才明白和学会。

教学运算性质,可以让学生每次计算一个题组,比较同组两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发现得数一样,体会其原因;用自己的语言说说两道题的联系,想想怎样把一道题变成另一道题。

2. 估计并比较混合运算的结果。

练习五第7题要求“不计算”就比较两个算式的大小。分别是40×5+3与40×(5+3),162-24÷6与(162-24)÷6,137-75-25与137-(75-25)。从表面上看,同组的两个算式“大同小异”,算式里的数以及排列位置相同,它们的运算符号也相同。只是一个算式没有括号,另一个算式有括号。正是“小异”使两个算式的运算顺序不同,结果不同。让学生判断哪个算式的得数大、哪个算式的得数小,有两点作用:一是教育学生仔细审题,看清楚每一个数和运算符号,看清楚有没有括号,认真思考运算顺序,确定每一步的计算内容。二是促进学生开展判断与推理,发展数感。如,40×5+3是40乘5的积加3,而40×(5+3)是40乘8,显然,后者比较大。又如,137-75-25是137先减去75,再减去25,,而137-(75-25)是137减去50,应该是前者比较小。教学这道题要提醒学生不算出最后结果,而是通过比较两个算式的构成,估计它们的结果谁大、谁小。要让学生相互交流各自的思考,在整理和表述自己的想法时,数感会有所发展。

3. 列综合算式求长方形的周长。

练习五第10题给出长方形的周长公式“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要求学生根据这个公式,列综合算式求长方形的周长。三年级上册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时,只给出正方形周长计算公式,没有给出长方形周长计算公式。这是因为求正方形周长只要“边长×4”,只有一步计算;求长方形周长要先算“长+宽”的和,再“乘2”,有两步计算。那时的学生还不会列综合算式,不知道运算顺序,没有条件理解长方形周长公式。现在通过实际问题,给出长方形的周长公式,有弥补以前不足的作用。

2015年三数第四单元《混合运算》教材分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6mvgr4n6c881m9s3zh15_2.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