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掌握相似三角形周长比、面积比与相似比之间的关系;掌握定理的证明方法.
2、灵活运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解决相关问题. 过程与方法:
1、对性质定理的探究经历观察——猜想——论证——归纳的过程,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的习惯和严谨治学的态度.
2、通过实际情境的创设和解决,使学生逐步掌握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复杂问题转化为简单问题的思想方法.
3、通过例题的拓展延伸,体会类比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大胆猜想、勇于探索、勤于思考的数学品质,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与态度:
在学习和探讨的过程中,体验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规律;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软件应用的验证,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树立学习的自信心;通过对生活问题的解决,体会数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
相似三角形性质定理的探索、理解及应用. 教学难点
综合应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探索三角形中面积与线段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与手段
探究式教学、小组合作学习、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如果两个三角形相似,那么它们的对应边、对应角各有什么特性?
研究三角形的问题,除了探索边和角之外,我们还经常计算它们的
周长和面积,那么相似三角形的周长和面积有什么特性呢?
2、问题情境:
某施工队在道路拓宽施工时遇到这样一个问题,马路旁原有一个面积为100平方米、周长为80米的三角形绿化地.由于马路的拓宽,绿地被削去了一个角,变成了一个梯形,原绿化地一边AB的长由原来的30米缩短成18米.现在的问题是:
C E C B A B D A 被削去的部分面积有多少?周长是多少?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二、实践交流,探索新知 1、做一做:
学生:将课前准备好的正方形网格中两个三角形的各边进行测量和计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