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儿科护理学重点 - 图文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20 11:49:36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13甲班儿科复习资料,by-5566

第一章

1.儿科护理学: 是研究儿童生长发育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儿童保健、疾病预防和护理,以促进儿童身心健康的一门专科护理学。

2.儿科护理学的任务:从体格、智能、行为和社会等方面来研究和保护儿童,对儿童提供综合性、广泛性的护理,以增加儿童的体质,降低儿童发病率和死亡率,提高疾病治愈率,保障和促进儿童健康,提高人类整体健康素质。 3.儿童年龄分期:

胎儿期:从卵子和精子结合到胎儿娩出。

?妊娠早期,12周。是生长发育十分重要的时期,流产或先天畸形的高发期。 ?妊娠中期,13至28周。至28周时,肺泡结构基本完善。 ?妊娠晚期,29至40周。肌肉、脂肪的发育和累积。

新生儿期:自胎儿娩出脐带结扎至生后28天止。其生理调节和适应能力不够成熟,因此此期发病率高,死亡率也高。

围生期:胎龄满28周(体重>1000g)至出生后7足天。包括了胎儿晚期、分娩过程和新生儿期,死亡率最高。

婴儿期:出生后到满1周岁,是儿童出生后生长发育最迅速的时期。生长发育第一次高峰。6个月以后,体内来自母体的免疫抗体逐渐消失,自身免疫功能尚不成熟,应有计划的预防接种。消化吸收功能不完善,易发生消化紊乱和营养不良。

幼儿期:自满1周岁到3周岁,智力发育较前突出。防病是保健重点(注意防止意外创伤和中毒)。 学龄前期:3周岁后到入小学前(6-7岁)。加强早期教育。易患急性肾炎和风湿病等免疫性疾病。 学龄期:从6-7岁到进入青春期前(12-14周岁)。除生殖系统外其他器官的发育已接近成人。智能发育较前更成熟。应注意预防近视、龋齿、端正姿势。

青春期:以性发育为标志,身高停止增长的时期。出现第二个生长高峰。常出现心理、行为、精神方面的问题。

4.儿科特点:个体差异大、损伤恢复能力强、自身防护能力弱。 解剖特点:外观上不断变化,各器官的发育遵循一定规律。

生理生化特点:儿童生长发育快,对营养物质及能量的需求相对比成人多,但胃肠消化功能不成熟, 故极易发生营养缺乏和消化紊乱。不同年龄的儿童有不同的生理生化正常值。

免疫特点:新生儿可从母体获得IgG,3~5个月后降低,自行合成能力到6-7岁达到成人水平。 新生儿血清IgM浓度低,母体IgM不能通过胎盘,易患革兰氏阴性细菌感染。 婴幼儿期SIgA缺乏,易患呼吸道及胃肠道感染。

5.儿科临床特点:缺乏维生素D,婴儿佝偻病,成人骨软化症;肺炎球菌,婴儿支气管肺炎,成人大叶性肺炎。起病急、来势凶、缺乏局限能力易发败血症,后遗症较成人少。

6.婴儿死亡率:是指每1000名活产婴儿中在1岁以内的死亡人数。反应一个国家的卫生状况。

第二章

1.生长:是指随年龄的增长,儿童各器官、系统的长大,主要表现为形态变化,可以通过具体的测量值来表示,是“量”的改变。

2.发育:指细胞、组织、器官功能上的分化与成熟,是“质”的改变,包括情感—心理的发育成熟过程。

3.小儿生长发育规律:

⑴生长发育的连续性和阶段性:出生后第一年出现第一个生长高峰,至青春期又出现第二个高峰; ⑵各系统器官发育的不平衡性:神经系统发育的较早,生殖系统最晚,淋巴系统则先快后回缩; ⑶生长发育的顺序性:由上到下,由近到远,由粗到细,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 ⑷生长发育的个体差异:受遗传、环境的影响。

1

13甲班儿科复习资料,by-5566

4.影响生长发育的因素:①遗传②性别③孕母情况④营养⑤生活环境⑥疾病和药物。

遗传决定了生长发育的潜力,这种潜力从受精卵开始就收到环境因素的作用与调节,表现出个人的生长发育模式。因此,生长发育水平是遗传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6.生理性体重下降:部分新生儿在生后数天内由于摄入不足、胎粪及水分的排出,体重可暂时性下降,称生理性体重下降。一般下降原有体重的3%-9%,约在生后3-4日达到最低点,以后逐渐回升,常于第7-10日恢复到出生时水平。 7.出生至青春期前体格生长规律:

?体重:新生儿平均体重 :男2.9~3.7kg;女2.8~3.6kg 体重公式:1-6月:体重kg= 出生时体重 + 月龄 * 0.7 7-12月:体重kg= 6 + 月龄 * 0.25 2-12岁:体重kg= 年龄 * 2 + 7或8

②身高:指从头、躯干与下肢长度的总和。3岁前应仰卧位测量,3岁后可立位测量。 新生儿出生时身长平均为50cm,1岁时身长约75cm,到2岁时约85cm, 2岁后身长稳步增长,平均每年增加5-7cm 2-12岁身长公式:身高cm = 年龄 * 7 + 77cm

③头围:指自眉弓上缘经枕骨结节绕头一周的长度,是反映脑发育和颅骨生长的一个重要指标。 出生时相对较大约33-34cm,1岁时46cm,2岁时约为48cm。 在2岁内测量最有价值。

较小头围提示脑发育不良,头围增长过快则提示脑积水。

④胸围:胸围大小与肺、胸廓发育密切相关。出生时32cm,1岁时头围胸围相等。 1岁至青春前期胸围超过头围的厘米数约等于小儿岁数减1。 ⑤上臂围:代表上臂骨骼、肌肉、皮下脂肪和皮肤的发育水平。

评价标准:>13.5cm,营养良好;12.5~13.5cm,营养中等;小于12.5cm,营养不良。 8.与体格生长有关的各系统发育: ①骨骼发育:

颅骨发育:颅骨缝:出生时尚分离,约3-4个月时闭合。

前囟:约1.5~2.0cm,1-1.5岁时闭合,最迟不超过2岁。 后卤:最迟出生后6~8周闭合

前囟早闭或过小见于小头畸形、脑发育不良。

前囟迟闭或过大见于佝偻病、甲状腺功能减低症。 前囟张力增高提示颅内压增高、见于脑积水、脑炎等。 前卤凹陷则见于极度消瘦或脱水者。 ②脊柱:3个月,颈椎前凸,婴儿抬头。 6个月,胸椎后凸,婴儿会坐。 1岁,腰椎前凸,开始行走 6-7岁,韧带发育完善

③长骨发育:1~9岁腕部骨化中心的数目约为其岁数+1。

骨龄:通过x线检查不同年龄小儿长骨骨骺端骨化中心的出现时间、数目、形态变化,并将其标准化,即为骨龄。

骨龄落后见于生长激素缺乏症,甲状腺功能减低症,肾小管酸中毒等; 骨龄超前见于中枢性性早熟,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

④牙齿的发育:乳牙共20个,出生后4~10个月乳牙开始萌出,约2~2.5岁出齐; 2岁以内乳牙的数目为月龄减4~6,12个月未出牙为乳牙萌出延迟; 乳牙萌出顺序一般下颌先于上颌,自前向后;

6岁左右开始出第1颗恒牙即第一磨牙。12岁左右出第2磨牙。 恒牙出齐一共32颗,如果没有智齿,就28颗。

2

13甲班儿科复习资料,by-5566

⑤生殖系统发育:

性早熟:女孩在8岁以前,男孩在9岁以前出现第二性征,为性早熟。

性发育延迟:女孩14岁以后,男孩16岁以后无第二性征出现,即为性发育延迟。

⑥神经系统的发育:胎儿时发育最早,出生时脑重1500g,成人的25%,7岁时接近成人。 4岁时神经纤维鞘化完成。

脊髓下端胎儿时位于第2腰椎下缘,4岁时移至第一腰椎,做腰穿时应注意。 出生时小儿即有觅食、吸允、吞咽、拥抱、握持等一些先天性反射和对强光、寒 冷、疼痛的反应。

小儿出生后2周左右即可形成第一个条件反射。

出生时大脑皮质下中枢系统发育已成熟。小儿脑耗氧在基础代谢状态下占总耗氧 量的50% 9.感知的发育:

①视感知发育:新生儿已有视觉感应能力,因视网膜视黄斑区发育不全和眼外肌协调较差,只有在15~20cm范围内视觉才最清晰。

18个月时能区别各种形状;2岁时可区别垂直线和横线;5岁时能区别颜色。 ②听感知发育:6个月时能区别父母声音,1岁时能听懂自己名字。

③味觉和嗅觉发育:4~5个月的婴儿对事物味道的轻微改变已很敏感,故应适时添加各类转乳期食物。 ④皮肤感觉的发育:2~3岁时儿童通过接触能区分物体的软、硬、冷、热等属性; 5~6岁时能分辨体积和重量不同的物体。

⑤知觉发育:1岁末开始有空间和时间知觉的萌芽;4~5岁时已有时间的概念。

第三章

1.计划免疫:是根据免疫学原理、儿童免疫特点和传染病疫情的监测情况制定的免疫程序,是有计划、有目的地将生物制品接种到婴幼儿体中,以确保儿童获得可靠的抵抗疾病的能力,从而达到预防、控制乃至消灭相应传染病的目的。

2.主动免疫:是预防接种的主要内容。主动免疫制剂称为疫苗。

3.我国实行的计划免疫:11种疫苗预防15种传染病;即预防乙肝、结核病、脊髓灰质炎、百日咳、白喉、破伤风、麻疹、甲肝、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风疹、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出血热、炭疽、钩端螺旋体病。

4.预防接种的注意事项:环境准备、心理准备、严格掌握禁忌症、严格执行免疫程序、 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及无菌操作原则:接种活疫苗时,只用75%乙醇消毒;

抽吸后如有剩余药液放置不能超过2小时; 接种后剩余活疫苗应烧毁; 其他:2个月以上婴儿接种卡介前应做PPD实验,阴性者才能接种; 脊髓灰质炎疫苗冷开水送服,且服用后1小时内禁热饮;

接种麻疹疫苗前1个月及接种后2周避免使用胎盘球蛋白、丙种球蛋白制剂。

5.预防接种需严格掌握禁忌症:急性传染病、慢病急发作,过敏和免疫皆为禁忌症;发热和腹泻,禁服脊灰症;神经家族史,忌打百日咳。 6.常用疫苗接种方法及时间 接种方法 结核病 皮内 脊髓灰质炎 口服 麻疹 皮下 白、百、破 皮下 乙肝 肌肉 3

13甲班儿科复习资料,by-5566 初种年龄 出生后2-3天到2个月内 2个月以上: 第1次2个月 第2次3个月 第3次4个月 8个月以上易感儿 3-12个月以上 第1次3个月 第2次4个月 第3次5个月 第1次出生时 第2次1个月 第3次6个月 7.儿童计划免疫程序:

乙肝疫苗:肌内注射;卡介苗:皮内注射;脊灰疫苗:口服;百白破以及白破疫苗:肌内注射; 甲肝灭活疫苗:肌内注射;其余疫苗均为皮下注射。 8.预防接种的反应: 一般反应:

是指有疫苗本身所引起的反应。大多为一过性,在24h内出现,主要表现为发热和局部疼痛、红肿,可伴有食欲减退、全身乏力、不适等等。

多数儿童的反应是轻微的,一般持续2~3d自行消退,无须特殊处理,适当休息,多饮水即可。 反应较重者,可对症处理,如物理降温、局部热敷等;

反应严重者如局部红肿持续扩大,高热不退,应到医院就诊。 异常反应:

少数儿童可能出现晕厥、过敏性休克、过敏性皮疹、血管神经性水肿等。一旦发生,应立即抢救或治疗。

偶合症:是指受种者正处于某种疾病的潜伏期,或者在尚未发现的基础疾病,接种后巧合发病,因此,偶合症的发生与疫苗接种无关,仅是时间上的巧合。

第四章

1.能量的需要:

总能量:日龄1周新生儿:60kcal/kg;第2~3周:100kcal/kg;

1岁以内110kcal/kg,以后每增加3岁减去10kcal/kg。15岁:60kcal/kg 1kcal≈4.2kj 2.营养素需要:

①三大产能营养物质:蛋白质、脂类、碳水化合物

②脂溶性维生素可储存于体内,易造成中毒。人体的微量元素:铁、铜、碘、氟。 ③水:婴儿每日150ml/kg,每3岁减少25ml/kg。成人40-45ml/kg。 3.母乳喂养:

①乳汁成分:蛋白质,乳清蛋白为主,与酪蛋白比为4:1

②脂肪:多为不饱和脂肪酸,除含有亚麻酸、亚油酸外,还含有微量的龙生烯酸和DHA,胆固醇丰富,利于婴儿髓鞘形成及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

③免疫物质:母乳中含有大量免疫物质,特别是初乳中含量更高。 ④各期母乳:

初乳:产后4~5天以内的乳汁,内含脂肪少而以含有免疫球蛋白的蛋白质为主,维生素、牛磺酸和矿物质的含量丰富。每日15~45ml

过渡乳:6~10天的乳汁,总量增多,脂肪含量高,蛋白质和矿物质逐渐减少。

成熟乳:11天~9个月的乳汁,总量达到高峰每天可达700~1000ml,但蛋白质更少。 晚乳:10个月以后的乳汁。 4.母乳喂养的特点:

①营养物质比例合适,满足婴儿的营养需求

②获得免疫因子,增加小儿身体健康,增强免疫

③喂哺方便易行,母乳温度适宜,不易污染、省时方便经济

4

搜索更多关于: 儿科护理学重点 - 图文 的文档
儿科护理学重点 - 图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6nc6f22oxx5gf8x599mn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