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儿科护理学重点 - 图文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20 19:55:23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13甲班儿科复习资料,by-5566

③局部有脓性、血性分泌物可用3%过氧化氢溶液清洗后再用碘伏涂抹并保持干燥 ④有肉芽形成者,可用硝酸银溶液点灼。出生后3-7日脱落。新生儿用2%苏打水每日两次口腔护理。 9:新生儿筛查:听力筛查、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苯甲酮尿症、半乳糖症。 10:早产儿护理措施:尽早开奶,以防低血糖,维持体温恒定、有效呼吸 早产儿的护理原则:保暖、喂养、预防感染。补充维生素k

早产儿维持有效呼吸的措施:①保持呼吸道通畅 ②监测血氧饱和度、心率、呼吸、观察皮肤颜色 ③有缺氧症状者给予氧气吸入,一般主张间断低流量给氧 ④呼吸暂停者给予拍打足底、托背、吸氧处理 ⑤必要时给予呼吸兴奋剂 ⑥长时间吸入高浓度氧气,易导致晶体后纤维增生、支气管肺发育不良。⑦反复发作者可遵医嘱给予氨茶碱静脉输入。

11:新生儿窒息:是因胎儿缺氧发生宫内窘迫或分娩过程中引起的呼吸、循环障碍,以致生后1分钟内无自主呼吸或未能建立规律性呼吸,而导致低氧血症和混合性酸中毒。

是指新生儿出生后不能建立自主呼吸而导致低氧血症、混合性酸中毒及全身多脏器损伤。 ①病因:孕母因素、胎盘和脐带因素、分娩因素、胎儿因素。 ②临床表现:

宫内窒息:早期心率≥160次/分,晚期心率≤100次/分。羊水黄绿色或墨绿色。

Apgar评分:项目为心率、呼吸、对刺激的反应、肌张力、皮肤颜色5项;每项0-2分,共10分。 8-10分为正常;4-7分为轻度窒息;0-3分为重度窒息;生后1分钟评分可区别窒息程 度,5分钟及10分钟评分有助于判断复苏效果和预后。

各器官受损表现: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中枢神经系统、消化系统、代谢方面。 ③治疗要点:预防及积极治疗孕母疾病、早期预测、及时复苏、复苏后处理

④护理措施:复苏:严格按照ABCDE步骤进行:步骤:A通畅气道。B建立呼吸,增加通气。C恢复循环,维持正常循环,保证足够心搏量。D药物治疗,1:10000肾上腺素01-03ml/kg,静脉或气管注入。对其母在婴儿出生前6小时内曾用过麻醉药者,可用纳洛酮静脉或气管注入。 E评价。 保温:维持肛温36.5-37℃ ;家庭支持。 12: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是指各种围生期因素引起的缺氧和脑血流减少或暂停而导致胎儿和新生儿的脑损伤。 是新生儿窒息后的严重并发症,病情重,病死率高,少数幸存者可产生永久性神经功能缺陷如智力障碍、癫痫、脑性瘫痪等。 ①病因:缺氧、缺血 ②临床表现:

轻度:兴奋、激惹、拥抱反射活跃、肌张力正常,一般不出现惊厥,预后良好。 中度:嗜睡、反应迟钝、肌张力减低、可出现惊厥、拥抱反射和吸吮反射减弱。

重度:常处于昏迷状态,肌张力低下、肢体自发动作消失,惊厥频繁,拥抱反射吸吮反射消失 ③治疗要点:支持疗法:供氧,保持氧分压>50-70mmHg;CO2分压<40mmHg 维持血压,维持血糖正常高值

补液:每日液量控制在60-80ml/kg 控制惊厥:首选苯巴比妥钠 治疗脑水肿:呋塞米、甘露醇

亚低温治疗:采用人工诱导方法将体温下降2-4℃,仅适用于足月儿。 ④亚低温治疗的护理:

降温:采用循环水冷却法进行选择性头部降温;体温降至35.5℃时开启体部保暖; 脑温降至34℃时间应控制在30-90min,否则将影响效果

维持:使头颅温度维持在34-35℃;亚低温治疗同时注意保暖,可用远红外保暖; 保暖同时要保证亚低温的温度要求。

复温:复温宜慢,时间>5h,保证体温上升速度不超过0.5℃/h,避免快速复温引起的低血压; 复温过程中仍需肛温监测;体温恢复正常后,须每4h测体温1次。

监测:持续的动态心电监护、肛温监测、呼吸监测;同时观察患儿面色、反应、末梢循环情况、

9

13甲班儿科复习资料,by-5566

总结24h出入量并做好记录

13:新生儿颅内出血:主要因缺氧和产伤引起,早产儿发病率高,是新生儿早期的重要疾病与死亡原因。存活者常留有神经系统后遗症。 原因:早产、外伤、缺血缺氧、其他 各型颅内出血特点:

硬脑膜下出血:多由产伤所致,多见于巨大儿、胎位异常、难产或产钳助产者

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出血起源于蛛网膜下腔内的桥静脉,足月儿常由产伤引起,早产儿多与 窒息缺氧等有关;大多数预后良好,大量出血者常于短期内死亡。

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多见于早产儿,常见于胎龄<32周、体重<1500g的早产儿,多在生后72h 内发生;三级、四级常留有神经系统后遗症。

小脑出血:多发生在胎龄<32周的早产儿,临床表现不典型,大多数有频繁呼吸暂停、心动过缓、 最后因呼吸衰竭而死亡。

14:新生儿肺透明膜病: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多见于早产儿,由于肺表面活性物质缺乏(PS)所致,是新生儿期重要的呼吸系统疾病。

PS在孕18-20周开始出现,35-36周迅速增加。本病在胎龄小于35周的早产儿更为多见。 临表:生后2-6小时出现呼吸窘迫。

为代偿性潮气量减少而出现:呼吸急促(>60次/分)、呼气性呻吟、吸气三凹征、发绀 呼吸窘迫进行性加重是本病特点。

生后第2、3天病情严重,72h后可明显好转

X线检查出现支气管充气征。重者可整个肺野不充气呈“白肺” 15: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MAS):是指胎儿在宫内或娩出过程中吸入被胎粪污染的羊水,导致呼吸道和肺泡机械性阻塞和化学性炎症。由于胎儿缺氧,出生后常伴有缺氧缺血性脑病、颅内出血等损害。

病因:胎粪吸入、不均匀气道阻塞和化学性炎症、肺动脉高压 临表:吸入混胎粪的羊水;呼吸系统表现:呼吸急促(>60次/分)、鼻翼煽动、紫绀、三凹征等; PPHN(持续性肺动脉高压):可并发肺出血、多器官功能障碍。 治疗:尽快清除吸入物,保持呼吸道通畅;

对症治疗,氧疗、纠正酸中毒、维持正常循环、其他 PPHN治疗,碱化血液、血管扩张剂、吸入NO、其他

16:新生儿黄疸:是胆红素在体内积聚而引起的皮肤或其他器官黄染的现象。

胆红素代谢特点:胆红素生成较多:红细胞数量多、寿命短;旁路胆红素来源多 运转胆红素能力不足:血浆白蛋白联结胆红素的能力不足

肝功能发育未完善:形成结合胆红素能力差;摄取胆红素必需的Y、Z蛋白少; 排泄结合胆红素能力差,易致胆汁淤积 肝肠循环的特性:肠道内细菌少;肠腔内葡萄糖醛酸酶活性高 分类:

生理性黄疸:界限12.9mg/dl;足月儿>12mg/dl,早产儿<15mg/dl;每日胆红素升高<85μmol/L 足月:2-3天出现,4-5天高峰,5-7天消退,不超过2周 早产:3-5天出现,5-7天高峰,7-9天消退,不超过4周 病理性黄疸:

黄疸在出生后24h内出现;

黄疸程度重,血清胆红素>205.2-256.5μmol/L(12-15mg/dl),或每日上升超过85μmol/L(5mg/dl);

黄疸持续时间长(足月儿>2周,早产儿>4周);

黄疸退而复现;血清结合胆红素大于26μmol/L(1.5mg/dl)。 原因:感染性:新生儿肝炎、新生儿败血症(加快红细胞破坏)。

非感染性:新生儿溶血症、胆道闭锁、母乳性黄疸(停止母乳喂养后3天,黄疸下降,

10

13甲班儿科复习资料,by-5566

即可确诊。)、遗传性疾病(6-l磷酸葡萄糖脱氢酶缺陷)、药物性黄疸 治疗要点:蓝光疗法,降低血清胆红素;提早喂养,诱导正常菌群的建立

新生儿黄疸的健康教育:①交待病情:治疗效果及预后,取得家长配合 ②对于新生儿溶血症做好产前咨询及监测 ③对可能有后遗症者,指导家长早期进行功能锻炼 ④若为葡萄糖6磷酸缺陷者,需忌食蚕豆及其制品 ⑤母乳性黄疸者,嘱可由隔次母乳喂养逐步过渡到正常母乳喂养,如黄疸严重、患儿一般情况差,可改为人工喂养,待黄疸消退后再恢复母乳喂养。 16:新生儿溶血病(HDN):是指母婴血型不合,母血中血型抗体通过胎盘进入胎儿循环,发生同种免疫反应导致胎儿、新生儿红细胞破坏而引起的溶血。

病因:ABO血型不合:多为母亲O型,婴儿A型或B型,50%的ABO溶血可发生在第一胎; RH血型不合:主要发生在RH阴性孕妇和RH阳性胎儿,一般不会发生在第一胎。 临床表现:黄疸:Rh溶血在24h内出现,且迅速加重;ABO溶血在生后2-3天 贫血:Rh溶血者出现早且严重;ABO溶血者贫血少

肝脾肿大:Rh溶血者多有不同程度肿大;ABO溶血者不明显 胆红素脑病(核黄疸):当黄疸严重时,未结合胆红素会通过血脑屏障,达到脑部, 使脑细胞变性,受损坏死,出现严重的神经系统症状。脑基底核处最明显。一般发生在生 后2-7天,早产儿尤易发生。

胆红素脑病典型临床表现 分期 表现 持续时间 警告期 反应低下、肌张力下降、吸吮力弱 0.5-1.5天 痉挛期 肌张力增高、发热、抽搐、呼吸不规则 0.5-1.5天 恢复期 肌张力恢复,体温正常、抽搐减少 2周 后遗症期 听力下降、眼球运动障碍、手足徐动、牙釉质发育不良、智力落后 终生 治疗要点:

产前治疗:孕妇血浆置换术、宫内输血

新生儿治疗:光照疗法:治疗高非结合性胆红素血症简单而有效的方法 换血疗法:适用于出生后胆红素上升速度过快的严重溶血患儿 药物治疗:输血浆、白蛋白以减少游离胆红素,预防胆红素脑病 静脉注射大剂量丙种球蛋白以达到免疫封闭减少溶血作用 纠正贫血:早期血清胆红素很高,贫血严重者需交换输血

晚期若患儿贫血严重,伴心率增快。气急或体重不增时可适量输血 17:新生儿脐炎:是由于断脐时或出生后处理不当而被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或溶血性链球菌等侵染脐部所致的局部炎症。

治疗:轻症者只需局部用3¥过氧化氢和75%乙醇清洗,或用抗生素局部湿敷或抗生素油膏外敷。 脐部有肉芽肿可用10%硝酸银溶液局部涂搽。

18:新生儿败血症:指细菌侵入血液循环并生长繁殖、产生毒素而造成的全身感染。

病因与发病机制:

自身因素:免疫系统功能不完善,屏障功能差 病原菌:我国以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为主

感染途径:产前,与孕妇有关;产时,与胎儿通过产道时呗细菌感染有关; 产后,与细菌从脐部、皮肤黏膜损伤及呼吸道、消化道等侵入有关。

临床表现:精神不佳、食欲不佳、哭声弱、体温异常,发展为精神萎靡、嗜睡、不吃、不哭、不动、面色欠佳、病理性黄疸、呼吸异常,

潜在并发症:休克、DIC、脑膜炎、中毒性肠麻痹。

11

13甲班儿科复习资料,by-5566

早发型与晚发型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特点 早发型 晚发型 感染时间 出生前或出生时 出生时或出生后 发病时间 7天内 7天后 感染途径 母亲垂直传播 水平传播 病原体 大肠埃希菌等格兰阴性菌为主 葡萄球菌、机会性致病菌为主 临床特点 爆发性疾病,常伴有肺炎、多器官受累 常有脐炎、肺炎、脑炎等局灶性感染 死亡率 高 低 治疗要点:选用合适的抗菌药物:早期、联合、足量、静脉应用抗生素,一般用10-14天。 对症、支持治疗

护理措施:维持体温温度、保证抗菌药物有效进入体内、及时处理局部病灶、保证营养供给、观察病情、健康教育

19:新生儿破伤风:是因破伤风梭状杆菌经脐部侵入引起的一种急性严重感染,常在生后7天发病。

临表:潜伏期:3-14天,多为4-8天

起病期:哭闹、口张不大、吃奶困难、“压舌板实验”阳性

痉挛期:面肌紧张、牙关紧闭、口角上牵、苦笑面容、角弓反张 恢复期:1-4周后进入恢复期,完全恢复需2-3个月 痉挛发作时神志清楚为本病特点

治疗:中和毒素:破伤风抗毒素1万单位立即肌注或静滴,同时3000U脐周注射。破伤风免疫球 蛋白(TIG)500U肌内注射 控制痉挛:首选地西泮

控制感染:青霉素、甲硝唑

20:新生儿梅毒:是梅毒螺旋体由母体经胎盘进入胎儿血液循环所致的感染。 治疗:抗梅毒治疗首选青霉素

21: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主要由于受寒引起,其临床特征是低体温和多器官功能损伤,严重者出现皮肤和皮下脂肪变硬和水肿,又称新生儿硬肿症(SN)。 病因:寒冷、早产、感染和窒息。

临床表现:初期为体温降低、吮乳差或拒乳、哭声弱等,病情加重时发生硬肿、多器官功能损害、 低体温:(体核温度,肛门内5cm处)轻度常在30-35℃;重度<30℃

硬肿:发生的顺序:小腿-大腿外测—整个下肢—臀部—面颊—上肢—全身; 硬肿的特点:红、肿、硬、亮。

多器官功能损害:重症可出现休克、DIC、肺出血和急性肾衰竭等

病情分度:轻度:肛温≥35℃、硬肿<20%;中度:<35℃、25%-50%;重度:<30℃,>50% 治疗:复温是关键;原则是逐步复温、循序渐进。 护理措施: ⑴积极复温:

①肛温>30℃,中性温度保温箱,6-12h内恢复正常体温。

②肛温<30℃,箱温比肛温高1-2℃,每小时提高箱温1-1.5℃,箱温不超过34℃,12-24小时内恢复正常体温。

⑵合理喂养,保证热能供给

⑶保证液体供给:严格控制补液速度

⑷预防感染,消毒隔离、加强皮肤护理,更换体位,减少肌肉注射 ⑸观察病情:T、BP、R、P、硬肿范围及程度、患儿面色。

12

搜索更多关于: 儿科护理学重点 - 图文 的文档
儿科护理学重点 - 图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6nc6f22oxx5gf8x599mn_3.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