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我所欲也》复习要点
班别: 姓名:
原文: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默写】
1、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3、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重点字词解释】
1、欲: 2、得兼: 3、甚于生: 4、为: 5、苟得: 6、辟: 7、如使: 8、莫: 9、使: 10、由是: 11、是故: 12、非独: 13、是心: 14、勿丧: 15、呼尔而与之: 16、蹴: 17、不屑: 18、辩: 19、何加: 20、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1
21、乡为身死而不受: 22、已: 23、本心:
【一词多义】
1、于 所欲有甚于生者。( ) 万钟于我何加焉。( ) 2、 得
二者不可得兼,( )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 故不为苟得也( ) 3、与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 呼尔而与之( ) 4、加
万钟于我何加焉( )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 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 5、故
故患有所不辟也( )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
【理解课文内容】
1、第一段写什么内容?
2、第一段的层次怎样?作者怎样论述?
第一层: ( ) 第二层: ( ) 一步: 分析( 道理) 二步: 分析( 道理) 三步: 分析
第三层: ( ) (递进式) 3、文章开头写“鱼”和“熊掌”有什么作用?
4、第二层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哪些是正面论述,哪些是反面论述?
5、“所欲有甚于生者”和“所恶有甚于死者”各指什么而言?
2
6、作者为什么宁愿“舍生”也不去做“不义”之事?
7、第一段作者提出什么的论点?得出什么的结论?
8、“非独贤者有是心”中“是心”指什么?为什么说“非独贤者有是心,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9、第一段作者采取的论证方法是什么?
10、第二段写什么内容?
11、第二段的层次怎样?作者怎样论述? 第一层:证明 。( 举例) 第二层:揭示“ ”。( 举例)
第三层:揭示 ,再次证明本文论点 。( 论证)
12、第二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举了哪两个事例?目的是什么?
13、在看似微不足道的“一箪食,一豆羹”关系人的生死时,“行道之人”和“乞人”为什么“不受”? 举这一事例有什么作用?
14、说说“乡为……今为……是亦不可以已乎?”这一句式的修辞方法及其作用。
15、那些“万钟不辩礼义而受之”的人当初宁可饿死也不愿受辱,现在却为了身外之物而不顾廉耻, 孟子认为这是什么原因?
3
16、“此之谓失其本心”的“本心”指什么?有的人为什么会失去“本心”?该句中的“此”是 指什么?
17、作者列举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观,赞扬了什么样的人,斥责了什么样的人?
【综合理解课文内容】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中 “是心”指: 口口口口口口 “此所谓失其本心”中的“此”指: 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 (用原文回答) 3、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说明。
3、课文的论证思路如何? 第一段:为人应舍生取义
第一层: (从开头至“舍生而取义者也”)提出中心论点:舍生取义(比喻论证)
第二层: (从“生亦我所欲”至“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分析舍生取义的道理
一步:辩证分析(正面道理) 二步:假设分析(反面道理) 三步:因果分析
第三层: (本段最后一句)舍生取义是人的本心,贤者勿丧。(递进式) 第二段:舍义以利就是丧失本心。 第一层:证明“义”之存在。(正面举例) 第二层:揭示“见利忘义”。(反面举例)
第三层:揭示见利忘义就是丧失本心,再次证明本文论点:舍生取义。(对比论证) 4、本文的写作特点有哪些?
《鱼我所欲也》答案 孟子
【重点字词解释】
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