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势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质量单位:千克与克。提问:一头蓝鲸重165( ),应选哪个质量单位?引出课题《吨的认识》。
(二)讲解新知
活动一:认识吨(t)。
屏幕展现教材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重点关注图中的质量信息。预设学生得到集装箱的质量为2吨,一节火车的质量为60吨,顺势讲解计量较重或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吨(t)作单位。
解决导入问题,一头蓝鲸重165吨。
讲解中注意引导学生对“数”与“量”的思考。
可设置学生同桌交流活动,找一找生活中有哪些较重的物体可以用吨作单位。例如大象、轮船、汽车等。
活动二:间接感受1吨有多重。
提问:1吨有多重?
首先屏幕展示图片,每袋大米重100千克,请学生计算10袋大米重多少?顺势给出吨与千克的换算关系:1吨=1000千克。
接着设置学生小组活动,先测量组内学生体重,互相背一背,感受1个同学的体重,再估一估、动笔算一算,多少个这样体重的同学重1吨,充分想象,形成间接经验。
(三)课堂练习
填上具体数量。
1头奶牛重500千克,( )头奶牛重1吨;1桶食用油重5千克,( )桶食用油重1吨。
(四)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总结吨的概念及符号表示,回顾吨与千克的换算关系。
作业:搜集古代人民测量质量的小故事,并找出哪些可以用吨作质量单位,第二天分享交流。
【板书设计】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问题:大家上学几时起床?你能说出小红几时起床吗?
引出课题——《认识钟表》。
(二)讲解新知
根据学生已有生活经验提问:大家是怎么发现小红7时起床的?
教师组织学生观察钟表报考图,明确时针(较短,走得慢)、分针(较长,走得快),并配合7时认识电子表。
组织学生自己动手做钟表模型,教师分别展示8时、3时、6时的表盘,提问学生是几时,如何表示。
师生共同总结可用汉字表示为8时、3时、6时,也可以用电子表盘表示为8:00、3:00、6:00。
教师明确: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即电子表中“:”后为“00”,“:”前是几,就是几时。
(三)课堂练习
练习:“小明的一天”
(1)仿照电子表盘的形式写出各图中的时间。
(2)小明几时吃午饭?钟面上怎么只有1根针?
(3)小明几时在看动画片?6时的钟面有什么特点?
(4)小明9时在做什么?为什么答案不一样?
(四)小结作业
课堂总结:怎么看钟面和电子表上的整时?
课后作业:(1)同桌间互相说出整时,在钟表模型上拨出。
(2)拨动钟表模型,思考一天的时间变化。
(3)搜集资料:古代如何确定时间。
【板书设计】
一、考题回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