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论散文《囚绿记》中的美育
作者:陈珊
来源:《文学教育》2020年第02期
内容摘要:《囚绿记》是一篇文字优美、情感浓郁的写景状物散文。这篇文章体现了高中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与工具性,满足语文课程标准的审美教育理念,充分发挥了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学生通过学习这篇饱含作者情感又极为优美的文章,感受到散文的语言美、情感美、哲理美,获得审美体验,提高语文素养。 关键词:散文 美育 《囚绿记》
“审美教育是对一切旨在培养人们美感的教育活动的总称,简称美育。”[1]散文中的审美价值包括:个性化的语言美、独特的情感美、深刻的哲理美,因此散文教学是当前语文学科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囚绿记》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的第三篇课文,现代作家陆蠡于1938年创作了这篇散文,文章回忆了一年前他在北平暂住之时,在阴暗简陋的房间中与一株绿色的常春藤“交往”的经历。作者在与绿藤的交往中由对绿色的喜欢到产生异化的占有欲,体现了情感与理智的矛盾纠葛。语文教师通过对这篇文章的教学,带领学生进入散文的审美境界,增强学生对散文的鉴赏审美能力。 一.朗读教学中,品味语言之美
抒情性散文在“五四”时期常被称为“美文”,作者通过精准凝练、优美典雅的言语,在文章中传达自己细腻独特的人生感受与经验。朗读是品味语言最直接的方式,学生通过朗读感受文字语言的节奏和内在韵味,品味散文中极富文采的语言美。
1.齐读体验语言的节奏美。《囚绿记》这篇散文语言质朴细腻,运用了拟人、排比、比喻多种修辞手法表达作者自己对绿的喜爱与钟情。其中,比喻的修辞手法在文章中多处使用,“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安慰,它是快乐。”作者通过四个比喻展现绿色对自己的重要意义,极言绿色之宝贵。“我疲惫于灰暗的都市的天空和荒漠的平原,我怀念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作者借用“涸辙之鱼”的典故把自己比作即将干涸的鱼,而这抹绿色如同滋润自己的水,表达了作者对绿溢于言表的情感。虽然作者身处孤独陌生的环境,却并不感到孤独,都是因为有这株常春藤的陪伴。这一段落有简洁明快的排比句和错落有致的长短句,这些语句简短凝练、情感充沛,读起来节奏性强,适合全班齐读增强气势,读出作者对绿的强烈的渴望,对绿的浓厚的喜爱之情。在诵读时,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轻重音、加强的语气突出作者内心强烈的情感,给予适当的诵读指导。
2.分角色读出语言塑造的形象美。“……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总、都”这两个状态副词用的十分精妙,展现出绿藤不屈不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