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麻
雀》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质疑:
1.导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麻雀》,自由读课文,说说故事发生在哪儿?课文提到几只麻雀?讲了一件什么事?(简笔画:林荫路板书:猎狗一小麻雀一—麻雀) 2.明标:这节课我们就要从这个故事中探讨它表达丁什么感情,继续练习有感情地
朗读课文,试背诵第四、五自然段。
3.默读,质疑:你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师边听边梳理。 二、读议课文:
1.指名读1~3自然段,问:老麻雀为什么要救小麻雀?从哪些词语看出小麻雀弱小?
议:“无可奈何”、“拍打”、“嘴角嫩黄”、“头上长着绒毛”· 给“分明”换一个词代入读。
2.弱小无依的小麻雀多可怜哪!你能读出对小麻雀的同情吗?自由读,指名读,评读。
3.引读:在小麻雀遇到危险,需要搭救时,猎狗怎么做?齐读第4自然段:“猎狗慢慢走近……”一句,这是什么
样的危急时刻?用一个词形容一下。
4.这时谁出现了?齐读下文“突然……”
你有什么问题?(或引出质疑中有关的问题)组织解疑。
5.读句子,想问题(投影1)
突然,一只老麻雀从一棵树上飞下来,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怎样理解像一块石头似的落猎狗面前?)
议:(老麻雀落下来的动作又快又猛,力量很大,落地很重,气势很猛,看出它着急紧张,救子心切。) 指导读这一句。(语速要快,显出紧张、救子心切的心情。)
(投影2)
它蓬起了全身的羽毛,样子很难看,绝望地尖叫着。(“绝望”是什么意思?为什么“绝望地尖叫着”?
议:(“绝望”,即毫无希望,这里指老麻雀带着毫无希望的神情,它对自己的举动能否保护
小麻雀,阻挡猎狗的进攻是没有把握的,但它仍尽力地保护自己的幼儿。)
6.出示投影图片。说一说,读一读课文有关内容。男女生分别读,男生读猎狗,女生读老麻雀。评读:这样读能不能体现老麻雀着急、勇敢、救子心切的感情?谁再读读?
试背诵第4自然段。
7.老麻雀这样做是为什么?默读第5自然段,想想你能读懂什么,有什么不懂的。 8.小组讨论解疑:
班内汇报:读句子,谈理解:(投影3)
可是因为紧张,它小小的身体发抖了,发出嘶哑的声音。(“发出嘶哑的声音”说明什么?)
讨论:(说明老麻雀不顾一切、用尽全力尖叫,心情紧张、着急而造成发音沙哑,表现它为拯救自己的幼儿而奋不顾身,不畏强暴。)
师指导朗读长句(投影4),指名读。
可是它不能安然地站在高高的没有危险的树枝上,一种强大的力量使它飞了下来。
讨论:“强大的力量”指什么?(老麻雀拿出了全部力量,做好了牺牲的准备,要与猎狗决一死战,保护自己的幼儿不受一丝一毫的伤害。这就是伟大的母爱,即爱孩子胜过爱自己的献身精神。板书:伟大的母爱) ,
9.点拨:世界上无论人或动物都有母爱,母爱是母亲对孩子最无私的爱,博大的爱,这种
爱是一种奉献。它能产生强大的、超乎寻常的力量,冲破一切艰难险阻,不畏强暴,不怕牺牲自己的一切。你能读出这种母爱的情感吗
自由读、指名读、看投影填空(5)读,试背诵。 老麻雀用()掩护着(),想()自己的幼儿。可是因为(),它小小的身体(),发出()声音。它()不动,准备着()。在它看来,猎狗是个()哇!可是它不能()站在()没有()树枝上,一种()使它飞了下来。 10.母爱的强大力量使来势汹汹的猎狗怎样了?齐读第6、7自然段。·
议:如果你是猎人,你怎么想? 三、总结:
读了这篇课文,哪些地方使你最受感动?放声读一读。
你对母爱有什么体会?用一两句话写在书后。写好后给大家读一读。
板书:
伟大的母爱 麻雀
胜 救 (简笔画)
猎狗 要吃 小麻雀
2019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麻
雀》教学反思
刚拿到这篇课文的时候,我就被文章新颖的构思和优美的文字所吸引,之后就被老麻雀的精神感动着,因此毅然决定上这篇课文。
在设计教学流程时,想了好几个方案,但是在实施起来总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最后选择了从找老麻雀保护小麻雀这种伟大的母爱精神的句子着手,让学生自己感悟和体会为主。学生门的感悟和体会都很深,而且非常完整,尤其让我惊讶的是,学生的朗读超乎了我的想象。可以说,从他们的朗读中,我真正找到了语文的魅力。再重点感悟和朗读老麻雀的母爱精神后,我总觉得课文还不够完整,怎样才能把对麻雀和猎狗的描写也引入到课堂中,在前面做铺垫,显得比较死板,穿插在中间又显得比较乱,最后决定放在后面,以“小麻雀为什么不飞,不逃走”这个问题切入,自然不牵强,又可以让学生重新到课文中去自主探索,这样对学生来说又是一个学习思维的过程。学生通过自己寻找朗读比较后,发现对于小麻雀和猎狗的描写原来是一种对比,自然而然的体会到老麻雀的勇敢精神。最后通过小练笔,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的情感和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加深对课文主题的理解。
但是在教学中还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
1、教师的讲和感悟还是占了很大的部分,虽然我在课堂上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习,自己去感悟和体会,但是不知不觉中扶着学生走的成分还是占了一大部分的,特别是理解“象一块石头似的”我急着让学生说出速度快,居然自己把它比喻成一把箭,掩盖了学生的想法,代替了学生的思维。 2、没能巧妙的抓住课文中的意外生成,产生的情感共鸣。在课文的最后,学生都能体会到老麻雀对小麻雀的母爱精神。但是对于人间的母爱,人间的各种真爱,没能体会出来。我想,是否可以把我在课上写的最后一段话的其中一句“我想,爱比死或比死的恐惧更强大——只有它,只有爱,才维系着生命,并使它充满活力。”直接展现出来,其实整篇课文要达到的情感高度就是这样一种精神——爱比死或死的恐惧更强大。只是遗憾,在课堂上没有抓住这个点,错过课堂上本该可以拥有的精彩。这也反映了一个问题,说明我在设计教案时,对教材内容没能够吃透,对教材外的意外生成,也没能够去好好的把握。
这些足一说明在教学中我存在很大的问题,还要学习的东西还很多。希望自己在以后的教学中,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让自己语文的课堂焕发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