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通道沿线县区之间、城乡之间要实行城乡分工,建立起密切联系的经济体系。城市应当成为经济的中心、交通运输的中心、信息的中心,乡村则应当成为城市的外围区域。农村负责农产品的原材料种植,城市则可发挥优势加工转化升值,然后再进行流通。通过城乡分工形成城乡结合、工农结合、产销结合的经济网络。城市之间应该自由开放,通过交通沿线的城市经济,由原来的地区割据、行业封锁的封闭式系统,向社会化的、区域一体化的经济体系转变。
第四,通道沿线县区之间、城乡之间要建立起联合行动,连片开发,整体推进的经济体系。在发展经济的情况下,建立连片发展的产业体系,整体推进区域间的经济发展,广泛进行人才、技术、教育、文化的交流合作,推动通道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二、我县发展通道经济的客观分析
在省委制定的“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的区域发展战略中,高台地处全省“两翼齐飞”战略的“西翼”,张掖和酒(泉)—嘉(峪关)经济圈辐射区内,承东接西,连南通北,地理位臵十分重要,在承接东中部地区产业转移和区域经济发展中,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使我县发展通道经济具有一定的优势。
一是区位优势明显。我县处在全市的西大门,东进张掖通全国,西出酒泉进新疆,南接肃南到青海,如果在十二五时期,
-5-
打通向阿右旗的北通道,就可以用最短的距离进入内蒙。这种 “居中四向”的独特区位优势,使我县在全市立体交通枢纽中处于重要位臵和关键环节。另外,我县处在古“丝绸之路”南北两线和“居延古道”的交汇点上,是一个必经之地,历史上就是一个商贾重镇。这条丝绸之路,至今仍是中西交往的一条重要通路。只是已被东起连云港,西至荷兰鹿特丹的新亚欧大陆桥所取代(10900公里),我县同样是必经之地。比如:兰新铁路、连霍高速公路、312国道以及已经开工建设的兰新铁路第二双线,都横穿全境。同时,随着张掖机场的建成,东西贯通,南北连接,陆空交错的立体通道优势,将为我们发展物流业提供基本条件和广阔的空间。可以带动我县劳务输出、旅游产业、新型工业、运输商贸流通业的大发展。一方面,可以面向新疆、内蒙和青藏高原物资的东扩西去发展物流业。另一方面,内蒙和青藏高原都是我国资源富集区,比如:内蒙阿右旗潮水盆地煤炭
资源储备14亿吨,阿右旗政府和庆华集团准备筹建40亿立方米/年煤制天然气项目。青海海西州煤炭资源储备40亿吨,占青海省煤炭资源的80%,成为海西州的四大支柱产业,这些地区资源加工转化和新能源的开
发前景广阔,我县必然会成为他们资源开发的出口和中转站。这些都会给我们发展物流通道经济带来机遇。
二是新型能源丰富。根据预测,我国石油剩余可采储量为23亿吨,仅可供开采14年;天然气剩余可采储量为6310亿立方米,可供开采不过32年。2010年全国原油表观消费量将达到
-6-
4.42亿吨,其中进口量将达2.39亿吨,同比增长17.4%,进口依存度为53.8%;根据预测,到2020年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将超过55%,天然气的进口依存度为25-40%左右。按专家的估计,我国煤炭剩余可采储量为900亿吨,可供开采不足百年,2010年进口达1.48亿吨(山西经济网)。因此,我国的能源储量与未来几十年的发展需求之间已经存在一个巨大的缺口,而且这个缺口将越来越大。在这种背景下,我县是“西电东送”、“西煤东运”、“西气东输”的必经之地,咽喉要道。水能、风能、太阳能等资源十分丰富,有发展水电、风电、光电等清洁能源产业的自然条件。目前,以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为主的新型能源开发、八坝滩6兆瓦太阳能热发电和总量为20万千瓦的风电项目、摆浪河水库水能综合开发、依托规模养殖小区发展生物质能发电等都将为新能源开发利用输入新的活力。同时,新型能源的开发能为酒泉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调峰填谷”提供保障。如果在河西新能源基地建设中争取更多产业分工与合作份额,将大大提升我县新能源开发利用力度,为县域经济的发展增砖添瓦。
三是工业体系初步形成。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新型工业化的基本标志和落脚点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所以新型工业化是加快现代化进程的必然选择。张掖被列为全国特色农副产品加工循环经济基地,我县以番茄、葡萄、棉花、畜产品加工为主的多条农
-7-
业循环经济产业链已初具规模,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吸纳企业、聚集产业的功能显著增强,以矿产化工、轻工轻纺、生物制品、建筑建材新型能源为主的五大工业体系基本形成。如: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上,有对苯二胺、邻苯二胺、煤炭气化为主的盐硝化工、煤化工和氟石、硅石深加工等项目;在培育发展新兴产业上,有植物色素提取、生物肥料生产等项目,新型建材生产和节能环保项目;在清洁能源的利用上,有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为主的新型能源开发利用,八坝滩6兆瓦太阳能热发电和总量为20万千瓦的风电项目等,这些项目的实施将夯实我县新型工业的发展基础,而便利的交通条件为工业产品的迅速流通提供了保障,新型工业发展潜力很大。
四是特色农业基础好。全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5户,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50%以上,有效带动了蔬菜、番茄、草畜、制种、棉花、葡萄六大主导产业的发展。粮经草比例调整到30:68:2,畜禽饲养总量达到260万头(只、匹),其中牛饲养量达到13.42万头,被确定为全省养牛大县。建成规模化养殖小区40个,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48个,累计打建温室12790座。十二五如果达到户均一座温室的目标,农民人均纯收入将增加1000元。还可以依托优质牧草基地优势,使畜牧业产值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农民人均可增收800元以上,所以设施业和畜牧业前景也很广阔。另外,还有10万头肉牛育肥及深加工、优质牧草基地及4万头工厂化奶牛养殖、3000吨马铃薯全
-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