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
2、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
3、掌握本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教学重点】
1、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2、背诵全文,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
1、掌握全文比喻论证及从正反两方面对比论证的特点。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探究、诵读法、质疑释疑法。
【课前准备】 课前下发本课的导学案,预习课文。(学案附后)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激情导入 投影ppt 全体朗读
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 《劝学》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古乐府诗《长歌行》 :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这两首诗告诫我们要珍惜青春年华,勤奋学习。两千多年前的荀子对学习也有精辟的论述。今天就让我们穿越时光隧道,走近荀子,走进荀子的《劝学》,聆听他给我们的谆谆教导。 二、解题、走近作者 1.题解
《劝学》是《荀子》第一篇,“劝”是“劝勉”的意思。《劝学》论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
2.作者介绍(结合注释①)
荀子(约公元前313一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他提出“人定胜天”的思想,主张“性恶论”,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四.合作探究,质疑释疑:
(一)1.读准字音,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用你那双犀利的慧眼,找出字音的错误。投影学生做题的ppt,找出错误,纠正,节省时间,齐读字音。
木直中(zh?ng)绳 輮(r?u)以为轮 虽有槁暴(pù) 金就砺(lì )则利
须臾(yú)之所学 跂(qì)而望矣 假舆(yú)马者 假舟楫(jí)者
蛟(jiāo)龙生焉 不积跬(kuǐ)步 骐(qí)骥(jì)一跃 驽(nú)马十驾 锲(qia)而不舍 金石可镂(l?u) 六跪而二螯(áo)
非蛇鳝(shàn)之穴
(二)速读课文,把握结构,理清思路,教师板书课文结构。 1.指三名同学分段朗读课文,思考:
本文一共4段,是围绕那句话展开的?每段的内容各是什么? (学法指导:本文是议论文,可以从文体结构特点角度引导学生思考。)
本文是围绕“君子曰:学不可以已”这句话展开的。
第一段:提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第二段:论述学习的意义。 第三段:论述学习的作用。 第四段:论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 2.把握概括主旨
本文围绕“学不可以已”这个中心论点,运用大量的比喻,分别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态度、方法、内容等方面,全面
深刻地论述了有关学习的问题。
(三)研读课文第一、二段,完成下列问题(投影学生做的题目ppt,学生找错误,纠正) 1.解释下列词语
学不可以已( 停止 ) 取之于( 从 )蓝而青于( 比 )蓝
木直中( 合乎)绳 輮( 通 “煣”,使弯曲)以为轮 虽有(通“又”)槁暴(晒) 金就(靠近)砺(磨刀石)则利(变得锋利)
则知(通“智”)明而行无过(过错)矣 2.翻译重点句子
①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木材笔直,合乎墨线,(如果)使它弯曲成为车轮,(那么)它的弯度(就)合乎圆规,即使再晒干了,(木材)也不再挺直的原因,是因为弯曲使它这样的。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检查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而行为就不会有过错了。
问:那么这位先贤大儒是如何运用比喻论证勉励和鼓励人们学习,是如何“劝”学的呢?哪一句是他直接用来勉励学习的语句?(分组讨论,学生自主分析,教师点拨指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