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镇远府志 卷2风俗:(谷)“其类最多,偏桥每纂可三升余至十纂谓之把,苗人与江外屯中盈握为手,则谓之溜,谓之秸,荞麦、胡豆、豆、粮最稀”。 卷16物产:
谷物:早占、晚占、早稻、晚稻、香根禾、乌髧糯;
乾隆清江志 卷一 天文气候 其各屯军皆种粳谷,籼稻之类,四月望后方可栽秧;诸苗则种糯,五月栽插方完。稻谷九月内可以尽刈,诸苗之禾则须十月,其收时以手摘,谓之摘禾,以索缚之,或谓之把,或谓之编;屋后皆竖木架层挂之,俟干乃入仓,春夏雨多,旱时甚少;
乾隆清江志卷8艺文志
苗人所种水田,上田每亩可出稻谷五石,中田可出四石,下田可出三石,---且苗人止耕种水田,所有山土悉皆抛弃。今所设屯军除不许侵占苗界外,其余附田山土尽其垦种杂粮。
康熙天柱县志下卷土产
谷之属“观邑人所艺者唯早中晚三禾,其余所收无几”。
嘉靖贵州通志卷之三土田
黎平府“以稻熟刈把为则,以四剪为手,十手为把,每把纳秋粮二升焉”。
光绪古州厅志·艺文古州杂诗
“种稻十之五,平畴禾黍稀,问农何以故,农云地利宜,良田不耐旱,甘露无定期。闻言吾喟然,古风殊可思,田高不雨枯田低岂如斯,万亩半濒江,”
嘉庆古州杂记573页:苗民俱食糯米,收获较迟,九十月方始,登场屯军均种粘谷,收获较早,五月内即吐颖结实,六七月新谷满市矣。 山头地角高下田邱方圆大小阔狭形势依地而成,不能以丈量计亩,苗民置产惟计田几邱,收禾若干把,或计收获若干斤以登券据。
民国榕江县乡土教材调查报告
集成本595页:风俗:边胞多食白米饭,但其所食之味少用籼米多食糯米,糯米既煮为饭,再搓为团以手送于口中,鲜有用碗筷者,倘如到山中或田内工作,则纳其糯米饭团于竹
康熙,定番州志,卷七田赋
稻,色白味香于他处---即二麦麻菽亦少,水稗之属全无,人不知种,土亦不宜;
民国定番县乡土教材调查报告
集成本595页: 农产,粘谷、糯谷两种;粘谷分大向粘、水难干、十月旱等三种;糯则可分粘谷糯、猪尿糯、打斗糯、黄糯、碗米糯、黑糯六种;土产有小麦、大麦、玉蜀黍、高粱、菽麦、番薯、马铃薯、大豆等粮食作物.
道光《晃州厅志》卷37物产
粳稻 早熟者曰六十月早油、占麻、占京、占其3中熟者曰思南早红脚、占贵阳、占富贵、占城里、占沙
清乾隆《独山州志》“食惟糯米,不尽用匙等,半以手捏团食之”
清代,许缵曾《滇黔纪程摘抄》黔东南“清平、偏桥、镇远一带,居民稠密。其地产香稻,因而实大”
清平绅士任克定、孙成德的笔记中提到“晚清,清平、重安、凯里、清江、台拱、偏桥、镇远、思州一带农户植稻,能辨别种类之迟早,明地力之肥瘠,植必相宜,时不可失,养畜当顺其情,栽培勿违其性。”
P3乾隆元年(1736年)
贵州布政使冯光裕六月初一(7月9日)奏 黔省栽插稻苗,原系水田者俱已早为栽插,其系干田必待大雨浸泡者,今俱霪雨,栽插虽觉少迟,此后雨水调匀,仍属丰稔。······遵义府所属春麦极茂,四月(5月11日~6月8日)内微伤雪雹,今仍各有五六分收成。
乾隆二年(1737年)
P12贵州古州镇总兵韩勋五月初七(6月4日)奏
都匀、黎平二处秧苗现在栽插,惟古州地方节气稍迟,秧苗已有三四寸长,于是月望后方可栽插。
P13贵州总督张广泗六月十七日(7月14日)奏
贵州地土饶瘠,民鲜富瘠,家有水田数亩或十余亩者即称有力之家,列为上户;其次或有水田三五亩更间有山土数亩,堪以糊口者即为中户;贫陋者无力买田,止觅山坡荒土,播种杂粮,藉以度日,此为最下之户。 P15贵州总督张广泗闰九月二十五日(11月17日)奏
黔省民间所种稻谷有早、晚两种,往年早稻约在八月内收获,晚稻约在九月内收获。今年遇有闰月,节候略迟。下游地方贴近处楚省,气候稍暖,于八月(8月26日—九月23日)底至九月(9月24日—10月23日)中旬,早稻、晚稻俱已刈获登场。上游地方贴近滇省,气候稍寒,九月初旬俱已收获,晚稻甫经成熟,正届收割之期。
乾隆三年(1738)
P23贵州古州镇总兵韩勋十一月初一(12月11日)奏
迨自八月(9月14日—10月12日)以来,古州屯军所种籼稻,苗人所种糯禾,悉已刈获完毕,收成俱获十分。其各屯军家属俱已陆续搬接到齐。
乾隆四年(1739年)
P34贵州古州镇总兵韩勋十一月初十(12月10日)奏 今岁古州一带及臣所属各协营地方,·····屯军所种早稻有十分收成,晚稻更觉丰稔。苗民所种糯米亦有十分收成,于十月(11月1日—30日)内收获完毕。
乾隆五年(1740年)
P42贵州古州镇总兵韩勋七月初十(8月30日)奏 ·····惟苗人所种糯米收割稍迟,于八月(9月21日—10月20日)间方可收获。
乾隆十五年(1750年)
P115贵州提督方士杰六月二十四日(7月27日)奏
黔南通省山多地少,地土瘠薄。兼之民间田亩滨临水际,足资蓄泄者颇少,虽有田间沟浍以备灌溉,但一经雨泽稀少,其涸也甚易。故必得雨水调匀,始可丰收有望。
乾隆十六年(1751年)
P121贵州按察使严有禧四月十八日(5月13日)奏
黔省处处皆山田,高低不等,旱者低田有收,潦者高天无碍。年岁纵或不齐,所产米、谷、杂粮素未至于缺乏。
乾隆十八年(1753年)
P127贵州巡抚开泰五月十五日(6月16日)奏
屯军之设,实于苗疆有益。惟是安设之初,每军一户分授上田六亩或中田八亩、下田十亩,在当日筹计,约略每年出谷可足一家之食。迄今为日渐久,生齿渐繁,其中人口稍多者,已不无食指维艰之虑。
乾隆二十年(1755年)
P149贵州巡抚顶长六月三十日(8月7日)奏
黔省跬步皆山,陂塘稀少,向来春夏雨多,方于农田有益。
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
P168贵州提督哈攀龙六月初十日(7月14日)奏
黔省地处山谷之中,气候寒凉,五谷种植多在夏秋之间。处糯稻、籼稻而外,有荍(荞)二种····又有毛稗、红稗二种····民苗多为粮食····
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
P213贵州巡抚乔光烈五月二十七日(7月7日)奏 黔省山多田少···
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
P237贵州镇远镇总兵李煦闰五月十九日(7月11日)奏 黔省山多田少,全赖播种燕麦。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
P250贵州学政孙士毅十一月二十六日(12月20)奏
黔省到处皆山,起伏纡折,偶遇歉岁,不独邻省米粮断难接济,即本省有产米较多之地,势亦难以转移。至大有之年,小民纵以余米出售,径路崎岖,人力不能远运,总在一二十里之内存贮。此黔地舟楫不通,民间亦往往阴受其利。
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
P265贵州布政使郑大进二月初二(3月21日)奏
土人佥称黔省傍山种植,土脉寒涩,气候较迟,三四月始届播种之期。······向以湖南为最便觅食之区,今抵贵州转觉边民之谋生尤易,缘地不通商,故岁有余粟。
嘉庆十一年(1806年)
P352贵州巡抚福庆四月十九日(6月5日)奏
黔省地土瘠薄,民间田亩凡系种植秋禾者不能兼种春花。近因生齿日繁,荒土日辟,民苗勤力耕作,一切高阜无水之区及山头地角咸皆广种豆、麦,以资日食。
嘉庆十七年(1812年)
P372贵州巡抚颜检四月十八日(5月28日)奏
贵州地方山多田少,舟楫不通。向无别处粮食贩运入境。
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
P386贵州巡抚曾燠二月初九日(3月7日)奏 黔省苗疆古州等厅,原设九卫,分立一百二十堡,共置屯军等八千九百三十九户。每户或授上田六亩,或中田八亩,或下田十亩。每亩上田征粮一斗,中田八升,下田六升,共田六万三千一百五十六亩,每年共征屯粮五千五百石零。
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
P401云贵总督兼贵州巡抚伯麟四月十二日(5月23日)奏 黔省地方山多田少,舟楫不通,全赖本处所产之粮以供食用,是以民苗勤于耕作,凡山头地角皆布种二麦。
道光二年(1822年)
P408贵州巡抚明山四月十一日(5月31日)奏 黔省地方山多田少,舟楫不通,全赖本处所产之粮以供食用,是以民苗勤于耕作,凡山头地角皆布种二麦。
光绪六年(1880年)
P539贵州巡抚岑毓英五月二十八日(7月5日)奏 黔省田少山多,又无水路可通
光绪八年(1883年)
P544贵州巡抚林肇元十月二十六日(12月6日)奏
黔省跬步皆山,田亩半居山阜,全赖雨泽频沾,方足以资长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