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区域经济的增长效应和辐射效应研究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9/13 8:07:05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金融集聚对区域经济的增长效应和辐射效应研究

[摘要]在LS模型框架下研究发现,金融资源集中可以使得核心区获得较前更高的增长率,即金融集聚会对本地区经济产生增长效应(具体包括“需求关联效应”和“资本溢出效应”)。金融集聚对周边地区经济的辐射效应则包括金融资源集中的福利补偿效应以及金融资源扩散的涓流效应。进一步对上海的实证分析验证了上海金融集聚的增长效应,但辐射效应还不明显。

[关键词]金融集聚,区域经济,增长效应,辐射效应

金融集聚是指通过金融资源与地域条件协调、配置、组合的时空动态变化,金融产业成长、发展,进而在一定地域空间生成金融地域密集系统的变化过程。从流向看,金融资源的活动呈现集电与扩散两种方向。这两种方向又是对立统一的过程,“对立”表现为,它们是两种相反方向的资源流动;“统一”表现为,在产业升级的情况下,金融资源呈现梯队形由集聚区域向周边地区扩散,而低端的资源被“边缘化”并溢出到周边区域,这反过来在一定程度上可加强集聚中心区对高端资源的吸引力。金融资源的这种集中和扩散都会对区域经济增长有影响,即金融集聚对核心区经济将产生增长效应,对周边地区经济产生辐射效应。

在空间经济学中,有不少模型是研究产业集中、资本流动的经济效应。其中,Baldwin、Martin和Ottaviano(2001)提出的Is模型中,把资本的溢出效应引入模型,假设资本存量产生的溢出效应影响了新资本的形成成本,且这种影响的大小在不同的空间是有差别的,分析了溢出效应对经济活动空间分布的影响以及对内生经济增长率的影响。该模型视资本的跨区域流动为经济增长的一个内生因素,对本文中的金融集聚和区

域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很有借鉴意义,下面将在Is模型的框架下层开相关研究。为进一步夯实理论基础,最后以上海为例,对该市金融集聚的经济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

一、IS模型的基本假设和内容

LS模型又被称为“本地溢出”模型,考虑了空间距离对知识传播的影响,距离越近,知识溢出越大,这样知识溢出在某种意义上具有了本地化的特征。假设一国经济由两个区域(南部和北部)、两个部门(农业部门和工业部门)、两种要素(资本以及劳动)组成。农业部门以瓦尔拉斯一般均衡(规模报酬不变和完全竞争)为特征,只使用劳动力生产同质产品,单位劳动生产单位农产品,并以单位农产品作为计价单位,农产品的区际交易和区内交易无成本。工业部门以迪克希特—斯蒂格利茨的垄断竞争、规模收益递增为特征,工业部门只以资本为固定成本,生产每种差异化的工业产品只使用一单位资本;劳动作为可变成本,每单位产出利用am单位的劳动;工业产品的区际交易存在冰山交易成本,即每运输,单位产品,只有一单位产品到达目的地,工业产品的区内交易无成本。假设上述每区域的劳动力禀赋为全国的一半,且区域间不能流动。两个区域的劳动力禀赋是长期不变的,资本通过资本创造部门来创造,资本还存在折旧。新资本的形成需要消耗劳动,资本折旧率用δ来表示,每个时期资本品的δ部分被折旧,资本不能跨区域流动。假设一个区域的研发成本取决于资本的区位,空间因素会影响不同空间的资本形成成本。对于公共知识而言,以入反映公共知识在空间传播的难易程度,入越大,传播就越容易,外区的知识传播到本区时衰减得就越少,新资本形成的成本就越小。对于私人知识资本(一般用于新产品发明和新企业的创建)而言,假设它在区域间不能流动。

一开始时,金融资源可能会对称分布在两个区域(北部和南部),在长期,两个区域通过资本的生产与折旧,导致区域资本存量的变化以及相对资本份额的变化,这种资本创造均衡条件也即,每个区域的资本存量不断增加或者减少,直到每单位资本的回报率

恰好等于创造新资本的成本,此时经济系统达到长期均衡。LS模型下的长期均衡有两种状态:一是内部均衡,即金融资源没有发生集聚,仍对称分布在两个区域,两个区域的创新增长率(也就是资本增长率)相同;二是核心——边缘结构均衡,形成了核心区的金融集聚,此时一个区域占有了全部的金融资源,该区域也是唯一创造新资本的区域。下面比较这两种均衡状态: 1.对称均衡下的经济增长。

对称均衡下的长期增长率:

长期总支出:

2.均衡核心——边缘结构下的经济增长。

如所有资本都集中在北部时,即核心在北部时的长期总支出:

核心在北部时的长期增长率:

此时所有资本都集中在一个区域,所有的资本都生产在同一个区域,因此知识的溢出效应也全部集中在该区域,知识在传播中没有衰减,此时入为无关的参数。

比较上面两种情况下的增长率,可以看出,集聚下的增长率比对称分布的增长率高。

由此说明,金融资源集中于核心区,可以使得核心区实现比集聚前更高的增长率,即金融集聚对核心区产生了增长效应。

二、金融集聚对核心区的增长效应——“循环因果链”分析

空间经济学家有关产业集聚经济效应的研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由缪尔达尔1957年提出的“积累循环因果关系”理论。该理论强调“积累过程”在地区增长中的作用,认为“集聚”是通过提供一个巨大的本地市场吸引新的行业,新行业发展了,进一步扩大本地市场,又可以再吸引新的行业,如此循环下去。如果从再大一些的空间范围来看,由于新工业的配置和以上的循环积累过程,将增强该地区的增长动量,使它成为一个增长中心,这个中心的增长动量将会对其他地区产生扩散效应。然而,由于生产要素的流动和贸易的发展,增长中心对边缘贫困地区存在着一种不良效应,即回波效应,它使贫困地区的发展减慢;因而地区差异加大。下文将在LS模型的基础上具体分析金融集聚对核心区经济增长的循环因果链,以更加深入地探讨金融集聚使核心区经济增长更快的原因之所在。

在上文的对称均衡(1/2,1/2)基础上,如果发生了金融资源的流动,即sk(北部的资本禀赋在总资本禀赋中所占份额)发生了微小变动,则会对北部(北部一般指核心区,南部则指核心区周边的边缘区,下同)的资本创造和经济增长以及总支出产生何种影响呢?这需要在对称均衡点附近通过托宾q值对资本分布的增量进行微分。如果dq/dsk的值在对称点是正的,那么sk的正向扰动存在自我强化的机制,因为该扰动会加速北部的资本创造,阻碍南部的资本创造。如果是负值,则存在自我纠正的机制。

搜索更多关于: 区域经济的增长效应和辐射效应研究 的文档
区域经济的增长效应和辐射效应研究.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6oar34swaw565jb3utxn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