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因为宝宝的能力有限,虽然他想自己来,但常常做不好。例如,自己吃饭,不仅吃得满脸、满桌都是饭菜,而且边吃边玩,饭菜都凉了,这时有些父母就干脆夺过勺子喂他了。孩子自己扣钮扣,也是好长时间扣不上一个,父母也会忍不住代劳。在这种情况下,要做到耐心指导不容易,但是应该坚持这样做。
如果在宝宝独立性倾向正在发展的时候,没有给他适时的锻炼,错过了这个时机,孩子的依赖性会越来越重,你再想让他自己做,就很困难了。同时,如果生硬地干预或限制孩子的独立行动,常常会遭到宝宝的拒绝,伤害他活动的积极性和独立性。
所以,一定要创设条件,尽量满足宝宝要求“自己做”的心理需求,慢慢培养他的独立性。如果担心把宝宝的衣服、地板等弄脏,可以事先垫些毛巾或报纸等。不要生硬地干预或限制宝宝的独立行动。
如果时间紧,先与宝宝商量,让宝宝先试一两次,再由父母帮忙。时间充裕时,比如下午放学和晚上睡觉,尽量让宝宝自己穿脱衣服等。在宝宝自己做的时候,最好有大人在一旁鼓励,并给予相应的指导和适时的帮助。不要因为嫌宝宝烦,索性让大人来,或完全让他自己来,一点也不帮他,等着看他自己受不了挫折,再放弃。
独立性是幼儿自我发展的一种内在动力,也是幼儿终身发展的重要素质。宝宝的独立性主要表现在生活自理能力上。如果宝宝的自理能力好,进入幼儿园后,就会在群体中表现出色,自信心也会增强。相反,一个自理能力差的宝宝,在幼儿园里时常有挫折感,无形中产生“我”不如人的想法,时间长了,还会影响宝宝的上进心。
5、给孩子自由
案例:
一位邻居妈妈向小珏抱怨,说自己的孩子脾气特别大,还有攻击性行为。小巫观察了一段时间后说:“那是因为他没有自由,你总是不让他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当时孩子正想玩花圃旁边水坑里的雨水,他妈妈已经制止了他,怕弄脏衣服。听了小巫的建议,妈妈开始尝试让孩子自由地玩水。孩子高兴极了,一边玩,一边向大家报以灿烂的微笑,妈妈说,从来没看见孩子这么开心。后来妈妈反省到,大人总是怕孩子弄脏、摔着,这也不让孩子做、那也不让孩子做,孩子在家,似乎总是在跟大人在进行无穷的斗争和怄气。
小珏说道:“孩子本应该放在探索世界上的精力,却花在跟父母玩猫追老鼠上,这正常吗?要保护孩子是好事,但是不应该侵犯孩子的空间,剥夺孩子的自由。当你给孩子自由,孩子就能专注地做自己感兴趣的事,就不会捣乱、发脾气。”衣服脏了可以洗,为了成人方便省事儿而阻拦儿童自由地发展,会遏制儿童大脑和心灵
的健康成长,会带来不可逆转的严重后果。 点评:
说起给孩子自由,很多家长都会大惊失色。给孩子自由,最大的障碍在于成人内心的恐惧,一方面担心自由给自己带来很多麻烦,另一方面害怕自由会造成孩子的放纵和破坏性后果。
其实幼教中的自由是建立在尊重儿童发展客观规律上的,当孩子需要自我发展时,不要阻碍他;当孩子认真探索时,不要打断他;当孩子提出要求时,给他选择的权利。
运动和游戏是促进大脑充分发育的首要前提,是智力开发的必要条件,许多家长对此认识不足,限制孩子体能的发展,从而也限制了孩子智能的发展。
孩子探索世界时,也是他最聚精会神的时刻,成人过多地干涉会破坏孩子的专注,影响孩子对事物的判断能力,抑制孩子大脑的发育和成长,剥夺孩子的自信心。那些上学后不专注的孩子,有所谓“多动症”的孩子,追溯其成长史,往往都有家长干涉过多,限制过多的痕迹。大部分患有所谓“感统失调症”的儿童,都生活在行动没有自由的环境里。
当家长给予自由和信任,孩子是自己行为的主人,就能够轻松地控制自己。另外,由于孩子的精神和情感得到充分的满足,物质的满足就不是主要的,所以孩子不闹。真正的自律品质不是来源于严加控制和惩罚,而是来源于尊重和自由。
6、智慧妈妈,这样请保姆
案例:
小慧才6个月时妈妈就上班了,从此她每天有10多个小时单独与保姆呆在一起,因为家里住房小,就连晚上保姆也是在慧慧的房间里搭床睡觉。
这是无数个现代小家庭的缩影:因为妈妈时间有限,相当一部分教养孩子的责任被托付给了保姆。所不同的是,在慧慧身上我们丝毫看不出被保姆娇纵坏了的痕迹,孩子也从来没有尝试过利用妈妈和保姆在教养方面的分歧,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这要归功于妈妈,她说:与保姆相处也是一种智慧,因为你是否真正坚持了自己的养育原则,你是否真正懂得尊重保姆,很快会在孩子的身上反映出来。 点评:
怎样与带孩子的保姆沟通、相处?小慧妈妈为大家提供了四条值得注意的原则: 1、保证亲子时间
许多在职场上拼了一天的妈妈,回家后只想把自己放倒在床上,看着吵吵嚷嚷的孩子抱一下、亲一下后,又会交回保姆的手里。慧慧妈妈认为,这样下去只要一两年就会看出孩子与母亲疏远的痕迹,带来的后果是保姆的影响远远超过了父母,一旦保姆宠溺孩子、娇纵孩子、吓唬孩子,父母要“扳正”孩子的坏习惯就很难了。
因此,除了出差去外地,妈妈每天与孩子至少要接触两三个小时,便于及时发现保姆在教养上的问题,及时与之密切沟通。 2、贯彻一致性原则
在一个家庭,教养孩子的宽严尺度一定要一致,妈妈与保姆之间也一样。如果妈妈督促孩子把他不喜欢的饭菜吃掉,而保姆出面求情说,私下又买来零食讨好孩子,就破坏了妈妈规定的教育原则所以一开始妈妈就要与保姆讲明白:如果双方的管教尺度有所不同,可以私下讨论;但当着孩子的面,两人一定要保持高度一致,让小孩无空子可钻。
3、过分小心的保姆不可取
很多人强调保姆的责任心,把保姆是否小心翼翼放在第一位,这给了保姆一种错觉:尽量限制孩子的行动才可以令孩子安全,也才能令主人挑不出错来。其实,过分谨小慎微的保姆对孩子个性方面的压抑是显而易见的,保姆不鼓励孩子尝试,什么都想代劳;保姆夸张外部世界的风险,使孩子怯于与成年人及陌生人交流;保姆限制孩子的活动,让孩子穿得太多,使孩子的免疫力和运动能力都比同龄人差。
4、尊重保姆就是给孩子一份爱的教育
0-3岁的孩子与保姆朝夕相处,很自然地把保姆当作家庭的一分子。如果保姆在家间有委屈、愤懑、伤感,甚至有情绪上的激烈对立,她很有可能将自己的不满传递给孩子,让孩子从小就对这个世界的寡情与无常产生“超前认识”,这对孩子养成乐观、善解人意的性情,以及孩子基本安全感的建立都没有好处。因此,聪明的妈妈,应当在与保姆的相处上给保姆以极大的尊重,也就是给了孩子一份宽容与爱的教育。
7、多动的孩子
案例: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发现,一些孩子表现得很淘气、不听话、好动、不愿集中精神去做某些事,老师和家长就会怀疑孩子是不是得了多动症,不但给孩子扣上一顶大“帽子”,还时时处处管着孩子、限制他的活动,但往往适得其反,孩子更加不听话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点评:
“多动症”和“多动”的孩子在本质上是有差别的,孩子先天的气质不同,有的孩子活动量大,精力旺盛,我们不能简单的因为他动作多就判断他是多动症。
“多动症”是一个医学的名词,是一个明确的疾病。主要的原因一个是先天的脑损伤,再有就是在早期家长的教育方法或者是教养环境不当,比如说过渡的保护、过度的溺爱或者望子成龙给孩子施加了过多的压力都可能造成心理行为的问题。
“多动症”和“多动”的孩子有几个明显的特点是不一样的。
一、多动的孩子动作本身是协调的,它只不过是动的多;“多动症”的孩子特点是没有目的的多动,你表面上看他动作很多但是他不协调。
二、“多动症”的孩子基本上伴有“注意”的障碍。我们知道“注意”包含有两项,一个是有意的注意是受自己主观意识控制的;一个是无意的注意就是外界刺激造成的马上注意。“多动症”的孩子主动注意的能力比较差,相反无意注意的能力比较亢进,所以他很难专著一项事情。
三、“多动症”的孩子往往具有冲动性,很难控制自己,往往会有干扰、破坏别人的冲动。
具体来说,家长怎样知道自己的孩子是否患有多动症呢?这里介绍一种简单易行的测定方法——康纳氏量表,可供家长参考。
10个项目,根据每个项目进行评分。如果“无”,记0分;“只一点”记1分;“多”,记2分;“很多”,记3分。10个项目分别为:(1)活动过多。一刻不停。(2)兴奋激动,容易冲动。(3)易打扰其他孩子。(4)做事有头无尾。(5)常坐立不安。(6)注意力不易集中,容易分心。(7)有要求就必须立即满足,否则,容易灰心。(8)经常哭泣,大声叫喊。(9)情绪不稳,变化迅速。(10)容易发怒,常出现意想不到的行为。
把各项分数累加,若总分为15分,或超过15分,您的孩子就可能有多动症。而且分数越高,可能性越大。家长就应该带孩子去医院作进一步诊断。
无论是孩子有多动的倾向还是真正的已经得了多动症,对家长来说都是有所作为的,因为大多数的孩子经过良好的治疗都可以得到康复。治疗一般的来讲可以配合药物治疗,但4、5岁以下的小孩子最多的还是要靠家长进行行为的治疗。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对多动症的孩子不能过多斥责、打骂,或用其它听话的孩子做榜样,而应该以鼓励教育为主,采取“行为疗法”。首先,在孩子能相对保持安静的时候,要给以表扬、鼓励,维护孩子的自尊心,激发孩子内在的上进心;其次对多动症的孩子应进行个别化教育,采取动静结合的方法,给孩子创造机会好好玩,引导他从事正常的活动。
8、怎样看电视
案例:
现在,许多家长都很重视孩子的早期教育,认为看电视就象看图画书一样,可以发展孩子智力。而有的父母为了自己做家务或打麻将,打发孩子去看电视,把电视机当成照顾孩子的“保姆”。
很多孩子在看电视时往往爱坐得靠前,离荧光屏很近,电视机的光度时亮时暗,变化很大,这样会使儿童眼睛的睫状肌调节功能降低,逐渐使晶状体突出而导致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