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审讯定义和审讯策略的重要性及综述。
审讯的发起方包括公安、检察院、法院等单位的相关部门,审讯对象包括被告人、犯罪嫌疑人,有时候还会包括重要知情人。广义上的审讯是司法工作人员查明民事、刑事案件事实的问话过程。狭义上的审讯多指侦查人员为查明是否有刑事犯罪事实以及相关案件情节而进行的问话。我们今天探讨的是检察机关自侦案件办理过程中的审讯问题。
一般情况下,审讯不是问话和回答这么简单,而是一场斗智斗勇、没有硝烟的战争,是审讯和被审讯双方业务以及法律知识、生活积淀、智力、心理素质、口才等综合实力的总较量。审讯环节设计和进行的顺畅,可以顺利的拿到犯罪嫌疑人的真实有罪供述或无罪辩解,甄别筛选和强化侦查环节取得的其他证据的真伪性和证明力,缩短案件进程,节约司法资源。对于审讯策略的应用,古已有之,象包公暗屋摸钟(内涂锅灰)辩盗贼、寇准夜审潘仁美等案例无不凝聚了前人的智慧,至今仍熠熠闪光。我国古代的谋略典籍《三十六计》、《一百零八计》等文献不但可以用于战争和治理国家,对审讯也有很好的借鉴意义。我们反贪案件突破窝案、串案就经常用到擒贼擒王的谋略,突破团伙犯罪的首要人物基本上就意味着案件的大局已定;控制犯罪嫌疑人的智囊或财务人员则用到的是釜底抽薪的谋略,斩断其肱股,就会令其手足失措;而调虎离山谋略就是我们惯常使用的把犯罪嫌疑人带离住所地的办法,在讯问犯罪嫌疑人时同步搜查,都是类似让猛虎离开山林威势减弱然后胜之的做法;对于老谋深算、企图以静制动的犯罪嫌疑人,可以考虑打草惊蛇寻找其破绽;在审讯一起高速公路案件嫌疑人时,我发现该乡镇另一村也存在类似问题,不露声色的把该案侦结后,仅用两天时间就立查一案两人,顺手牵羊也办案;声东击西是指的用虚假的讯问方向迷惑对方,突出奇兵直捣要害;有时候还要要用到缓兵之计,我查办的一起挪用公款案件,因为用款人众多,数额刚够一万元且证据不够扎实而在当年未予立案,果然,在次年犯罪嫌疑人又出手挪用公款五万元,被立案侦查。审讯策略是审讯的导航仪,时刻指引着审讯的航船方向,在审讯中的地位非常重要。
二、审讯策略的制定应该包括以下三个环节: (一)、审讯前的准备。应该包括必要的证据材料、犯罪嫌疑人的个性特点和相关背景,审讯室的布置和相关人员的角色安排,比如谁唱红脸谁唱白脸谁记录谁警戒。没有充足准备,仓促上阵,一般不会有好的审讯效果。 (二)、整体框架的安排。审讯人员准备把这次审讯安排成什么基调的问话,也至关重要,是和风细雨还是雷霆万钧,是多点开花还是猛攻弱点,是迂回包抄还是开门见山,需要参与审讯的人员在审讯前商定后初步达成共识,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靠集体智慧合力掌握住讯问的调子和节奏,最终顺利完成审讯。 (三)、细节的设计。准备再充分,构思再严密,如果不注意细节,往往也会影响到审讯的最后结果。诸如对犯罪嫌疑人,要避免让其背靠墙壁坐或站形成负隅顽抗的心态;杜绝其吸烟缓解紧张情绪;制止其翘起二郎腿或抖腿作势或放松;观察眼神和坐姿研判其心理活动。细节决定成败,审讯要缜密思考,从一点一滴做起。 三、审讯策略的具体运用。 事前准备再充分,细节设计的再严密,审讯最终还要靠审讯人员和被审讯对象审讯时的直接交锋和较量来决定成败,这也是审讯的精华部分,现结合笔者多年的办案实践谈一下粗浅认识。一般情况下,需要能做到以下这几点。 (一)、当头棒喝,抢占先机; 一般情况下,对初次接受讯问的犯罪嫌疑人要会用当头棒喝的办法打击其锐气和信心,犯罪嫌疑人到达讯问场所,惊魂未定,手足无措,心理防线相对脆弱,如果运用得好,一般的犯罪嫌疑人在这个环节就会缴械。现在已经到基层院任职的大要案中心赵主任,有一次到我院来指导办案,对某单位一个重要知情人张某我们苦口婆心做工作也未能取得有效证言,赵主
任来到问话房间,一开始有三五分钟未说话,只是用眼神直视张某,然后突然在办公桌上大力拍了一下,说:“到了这个时候,你还有什么可侥幸的!”别说张某,即便是在场的基层检察干警都是心中一凛,好半天才回过神来,结果惊慌失措的张某很快就竹筒倒豆子,说出了实情。我后来在审讯中有时也借用赵主任的这个办法,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义正词严,威风凛然;
我们审讯,就是代表了国家、法律和人民,本身就应该气势如虹。对一些推诿搪塞的人更要注意话语的严肃和严厉。我协办的一起贪污案件,犯罪嫌疑人系某单位一把手,在调取该单位副职李某的证言过程中,李某推说他什么事都不知道,且已经调离原单位,不予配合。我一是严肃的阐明作为单位副职,大事不知情有可能涉嫌渎职行为,二是在问出李某虽已调任别的单位且已搞了交接,但手中还有原单位公物的情况下,严辞批评其行为的违法性,李某当场表示认错,表示可以马上回家取来公物接受处理,李某笔录顺利调取,该案现已作出有罪判决。 (三)、多策并举,服务中心;
一次传唤多个犯罪嫌疑人,造成其相互之间不能联系,并产生同案犯已经供述的假象;一个嫌疑人也可以运用多种审讯策略,穿插进行,最终达到取得其真实供述和辩解的目的;讯问配合搜查也能增加审讯人员手中的筹码;先突破(或固定)薄弱的犯罪嫌疑人或证人,再总攻顽固的,和战斗中先肃清外围再总攻异曲同工。 (四)、张弛有度,控制节奏;
如果长时间的施加压力,有时候会适得其反,增加被审讯对象的反感和对抗情绪,不利于审讯的进行。我们在查办上级交办的某地公安局副局长郭某的案件中,就遇到的这样的情况,郭某系警校毕业,从事多年公安工作,此前主管治安案件也已经好几年,应该是谙熟审讯的各个环节。我们除了用证据、政策实施高压以外,还不时穿插一些缓解压力的举措。笔者毕业于司法学校,通过交谈很快就取得了郭某的信任,谈到中专学习、家庭、人生理想,很多地方都让郭某产生强烈共鸣,最后郭某主动交代自己受贿十多万元的犯罪事实,并连声称赞我们基层检察院人员素质、办案水平高。一张一弛才是文武之道,这句话说的一点也不假。 (五)、环环相扣、逐渐施压; 打个也许不是很巧当的比喻,我们从一开始接触到最后完全让犯罪嫌疑人认罪伏法,也是一个渐变的过程,就好比制服一头野蛮的斗牛。我们要有吸引斗牛注意和消耗其体力的红布、要准备足够多的绳索绑住或羁绊其手脚、更需要有刺中其要害的利剑,各个环节相互配合,逐渐加大压力,也许对手在某个环节中还能处于上风,但整个的环节走下来,成功的审讯就一定是一条不可逆的、逐渐收紧口袋和罗网的、犯罪嫌疑人注定要说实情的自然过程。我们在查办某单位张某贪污案件时,就是采用了:让其提供科室小账——>追出小金库账目——>追出小金库存折——>查小金库和本人存折资金流动情况——>让其交代侵吞公款行为——>交代所贪污公款去向,这样的连环招法,最终让张某心服口服的获有罪判决。 (六)、摧枯拉朽,致命一击。
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尤为重要,再坚固的防线也有被攻克突破的时候。在最后一击时,一定要有摧枯拉朽的气势,一举拿下。北京某行贿人刘某,对我市某国营单位负责人行贿20万,我们配备了精干的警力进行审讯,三四天过去,刘某虽有时流露出犹豫的神情,但也基本没有什么实质进展。领导调整策略后,赴外地找到行贿知情人,并取到关键证言,审讯人员再次出马时,携带着该证言和类似的零口供判例,结合分析企业、家庭、子女等各方面利弊,给其有力的最后一击,刘某被迫交代了行贿的犯罪事实。 四、使用审讯策略时的注意事项。
(一)无论是使用哪种审讯策略,都时刻要注意审讯行为的合法性。
合法性包括参讯人员的身份、讯问地点、讯问持续时间、讯问方法的文明人道、讯问笔录的
准确规范等多方面的合法有效问题,一定要通过合法性的严格把关来避免辛辛苦苦取得的供词不能使用或证明力下降的被动局面。 (二)、审讯的硬件设施也很重要,甚至能影响到审讯的结果。 审讯室应该是一间狭小、隔音的房间,其中只有三把椅子(两把给警察,一把给嫌犯)、一张桌子和四面空空的墙。让嫌犯坐在一张不舒服的椅子上,使他无法触到任何控制器,如电灯开关或空调开关,以便加剧他所感到的不适,诱发他的依赖感。单向透视镜是审讯室中的理想附加摆设,因为它不仅能增加嫌犯的焦虑,还能让其他警察观察到审讯过程,并帮助审讯者确定哪些技巧有效,哪些技巧无效,进而借助语音对讲或文字视频对审讯者的审讯进程进行指导或调整。 (三)、自然人包括犯罪嫌疑人,都有被尊重的渴望,善待每一个个体(包括犯罪嫌疑人、罪犯)也是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我们司法机关的审讯,其实也可以说成是一种特殊的法律宣传教育方式,通过平等关怀、耐心负责的思想工作,可以使有罪的人认识法律的严肃性,心悦诚服的陈述自己的犯罪行为;如果犯罪嫌疑人无罪,又可以在接受相应的法律知识的同时,对法律更增加信任和感情。 (四)、审讯不能等同于拉家常,是非常严肃的司法进程中的必要一环,用语的规范很有必要去注意。
2010年6月9日,高检院出台了《检察机关文明用语规则》,按照该规定,在讯问中,该告知的的告知,该阐明的阐明,不搞司法神秘化,也让审讯工作在井然有序中变得严肃,高效,树立司法权威。 (五)、在审讯中也可以参考诸如国外‘里德九步讯问法’、各种气质性格针对性讯问法等办法,洋为中用。
虽然不至于照搬,但我们在讯问时完全可以参考相对先进的‘里德九步讯问法’。再比如对胆汁型的犯罪嫌疑人,采取“以柔克刚”的感化策略或“激将法”。对多血质型的犯罪嫌疑人,采用“迂回式”、“跳跃式”的发问方式,或出其不意地使用证据,使其不能发挥能言善辩的特点。对粘液质型的犯罪嫌疑人,要促使其精神紧张,打破其按部就班的防御体系。对抑郁质型的犯罪嫌疑人,在适当给予心理压力后还要多做感化、开导工作,指明出路,并用事实和政策打消其幻想。 (六)、不要过度迷信审讯策略的作用,证据攻势远比审讯的作用凌厉。 口供是证据之王的传统观念需要更新,没有犯罪嫌疑人供述但又完整的锁链证据体系一样能够定罪。在审讯久拖未果的情况下,把目光投向调取外围证据不失为围魏救赵的好办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