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得阿罗汉道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小乘有四个果位;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但得果之人不得有得果的概念,如我是须陀洹、我是斯陀含、我是阿那含、我是阿罗汉。不能有这样的概念。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为什么呢?阿罗汉等果位没有实体,没有说阿罗汉那里有个阿罗汉法。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着我人众生寿者。如果阿罗汉认为自己得了阿罗汉道,那么他就有了有所得之心,着了世间四相,如觉得自己和凡夫不同,有了等级观念,那他就不是阿罗汉了。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无诤是阿罗汉的汉译,诤是直言规劝的意思,无诤是无法可诤。三昧汉译为正受或正见,什么是正受呢?就是无色、受、想、行、识之觉受;什么是正见呢?就是无见,无法可见,无法可得。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阿罗汉又为离欲,无一切有所取、有所得、有所住之心。无所取、无所得、无所住则烦恼断尽。我们烦恼的根源就是爱、取、有,执着虚妄的相。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如果我有我是离欲阿罗汉,我得阿罗汉道的念头,那么世尊就不会说我是乐于寂静的行者了。因为我住了阿罗汉之相,有了有所得之心,那么我就不再是彻底的无诤、离欲的阿罗汉了。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所谓乐阿兰那行,其实是无所行,无所为,所以叫乐阿兰那行。有一次,须菩提在洞口宴坐,天女散花,须菩提问何故,天人说听了你说妙法,故而欢喜散花,须菩提说我没有说法呀,天人说,你以不说而说,我们以不听而听。无所行就是什么也不做的意思,现代人学佛总有个要做点什么的观念,不学佛还好,一学佛更忙,打坐、参禅、法会、拜佛、行脚等等,总以为有个什么法可以得,有个什么果可以成,这就不是乐阿兰那行了。
庄严净土分第十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无法可得。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佛土是不是很庄严,不。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所谓庄严,即非庄严,给它安个名子叫庄严。本体佛土无相寂灭,没有任何概念文字可以形容、定义,为了让大家明白,故强名为庄严。注意,《金刚经》后面反复出现此句式:××者,即非××,是名××。是描述形而上本体的方式,为了让大家了解本体而又不着本体之相。比如我什么我人众生寿者相都不住,只是一心住在真如本体上,所住的真如本体就是法相了,那么此刻就有了我、人之相,有了我、人之相,众生相、寿者相就都来了,就会想,佛土很庄严,秽土不庄严,我要到佛土去。其实庄严不庄严,都是佛土,一真法界。此句可以和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相互参照。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所住即生清净心,清净心就是无所住心。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如果有一个人身体像须弥山一样,身体是不是很大呢?须菩提言。甚大。世尊。当然很大。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佛说大身是一个形容,其实不是大身,而叫着大身。大身是相对的,如果有人的身体比须弥山更大,那么比较之下,如须弥山王的大身就只能叫小身了。所以,大身只是一个相对的、虚幻不实的名称而已。以此类推,所有概念名称都是虚妄,
并非实际,都是人心的分别;比如把实际一体的海洋分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等。
无为福胜分第十一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世间福德再多终有尽时,而受持《金刚经》,为他人演说《金刚经》,此福胜彼。人命有二,谓生命和慧命;布施有二,谓财布施和法布施。财布施让人维系生命,而法布施让人延续慧命。财有限而法无限,故法布施福德胜财布施福德。根据因果法,施财得财,施慧得慧,所以利他即利己,这就是布施之褔德。打个不恰当的比方,财布施就像把财存进银行,法布施就像把智慧存盘,可以支取受用,这里的银行和盘子,就是第八阿赖耶识。
尊重正教分第十二
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即为有佛。若尊重弟子。见经即见法,见经即见佛。受持读诵《金刚经》就是在接受佛的教诲。所以对《金刚经》要像对佛一样供养朝奉。佛法弥纶三界六道,所以“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
如法受持分第十三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名用三个名词来描述佛法,这三个名词是三而一、一而三的。金刚是世间最坚固、最永久、最不易磨灭之物,用来说明佛法永恒不灭、颠扑不破。在生活中,人们将金刚作为爱情永固的象征。般若意为智慧,波罗蜜意为到彼岸。经名就已经把佛法全概括了。以是名字。汝当奉持。奉持“金刚波若波罗蜜”的名号就等于在奉持《金刚经》。在奉持“金刚般若波罗蜜”时,就会思考世间有什么东西是永恒不灭、颠扑不破的呢?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佛说这个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给它安个名子叫般若波罗蜜。无智慧就是智慧,此岸就是彼岸。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佛无法可说,所以佛没有说法。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微尘、世界但有假名,而非实有,因为微尘、世界不能永恒不坏。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如来即是金刚般若波罗蜜,所以不可以相见。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离一切相,即一切法。真正的受持《金刚经》就是舍弃一切法,而且为人演
说这个道理,其福德胜过无数世布施自己的身命。古往今来,有很多大德不惜身命来开悟佛法的例子。生命有限,慧命无量。
离相寂灭分第十四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这是须菩提开悟时的情形,不过不要以为开悟的人非常激动,其实是从所未有的体验。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实相就是真相,真相无相,是名真相。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即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离一切相,就是佛;佛就是离一切相的人。所以不要高推圣境,认为佛是神。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如果有人听到无相的道理,不惊不怖不畏,这种人间罕有。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为什么呢?其实彼岸一无所有,最后、最高的真理即无真理,一般人很难接受这一点。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是名忍辱波罗蜜。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瞋恨。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大乘离相的修行有六度,即布施、持戒、忍辱、禅定、精进、般若,其中忍辱是最难的。为什么呢?我们在顺境的时候,不难离相,而在逆境的时候,离相就难了,容易起嗔心。所以佛陀在过去世专门有忍辱的修行。忍辱不是硬忍,硬忍的结果是怨气越积越多,嗔心越来越大,最后不是抑郁就是爆发,因为不知道为什么要忍以及如何去忍,就象用石头把小草压住不让它生长一样。真正的忍辱是无生法忍,因为知道一切法相不生,故忍的时候无我、人、众生、寿者相,嗔心不起,就象把小草连根拔除一样。换句话说,忍辱是对离相的锻炼,在逆境中修习离四相,这样修行的效果更大。有一种说法,说在秽土修行一日相当于在净土修行百年,其理由就在于此。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即为非住。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就是发离相无住的心,两者是等同的。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故。应如是布施。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应该离相布施,因为我和众生是一体的,所谓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所以布施的时候不应有布施者和受施者的概念和区分。同样,布施也是一种离相的修行。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如来的话是真实的、不二的,因为如来所说的法既不是实也不是虚,不住两边。什么话能满足上面所有的条件呢?那就是无说。孔子在《周易》中说:“括囊,无咎无誉。”就是说,就像扎紧口袋一样闭上嘴巴,虽然得不到赞赏和认同,但也没有过错。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即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住于法布施,不能见性;不住于法布施,方能明心。须菩提。当来之
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即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再次强调受持读诵《金刚经》,知道离相修行的道理,功德无量。
持经功德分第十五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如是人等。即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须菩提。若乐小法者。着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则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乐小法者,认为有法可得,为了世间的种种利益而学佛,执着自己的见解,对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因为《金刚经》是无一切法,离一切相的,如果执着法,执着见,是不能领受《金刚经》的。须菩提。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则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花香。而散其处。
能净业障分第十六
复次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如果受持读诵《金刚经》,被人轻贱,要知道其中的原由,就是过去世的重罪,本来应该堕恶道的,读了《金刚经》之后,重罪轻报,所以被人轻贱是在清除业障。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业障消灭,一定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里佛指出了忍辱的另一个道理,受辱是在消业。须菩提。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祗劫。于然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若复有人。于后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即狂乱。狐疑不信。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再次强调受持读诵《金刚经》的利益和功德,即能净业障,业障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究竟无我分第十七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须菩提再次提出经首的问题,这一分是对前面十六分经文的一个总结,就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所以者何。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于然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然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若有法。如来得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