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企业管理目标与企业绩效评价的联系
(一)企业财务管理目标
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是指财务管理特别是财务决策所依据的最高准则,是企业财务管理活动及资金运筹所要达到的最终目标,财务管理目标决定了企业财务管理的组织、原则、方法与指标体系,是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2]。
1.财务管理目标选择应遵循的一般原则
财务管理目标是企业存续和发展的指针,关系到企业的发展周期和发展方向,它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因此对财务管理目标的确认必须谨慎。一般而言,财务管理目标的选择需要符合以下几个原则[3]:
(1)财务管理目标应当与企业管理的总体目标具有一致性; (2)财务管理目标应是一个多元化的目标体系; (3)财务管理目标应当体现前瞻性; (4)财务管理目标应当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 2.目前财务管理目标的主流观点
(1)利润最大化目标。花最少的钱,办最多的事。企业利润最大化就是企业占用和消耗尽可能少的资产,为社会和业主提供优质的管理服务,获得最大利润。由于利润是剩余产品的价值表现,追求利润最大化,有助于社会资源的最优配置,有助于强化企业财务管理,因此也被视为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但是利润最大化目标是一个绝对数指标,难以反映投入产出关系[4]。
(2)股东财富最大化。在现实中,股东财富并非精确地反映在股票价格上,股票价格由于是外部资本市场参与者对公司的评价,其评价的准确性一方面受到信息不对称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存在投机因素影响。因而有时股东财富最大化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是不完美的。
(3)企业价值最大化。现代企业理论认为,企业是多边契约关系的总和,股东、债权人、经理阶层、一般员工等缺一不可。企业价值最大化是指通过企业财务上的合理经营,采用最优的财务政策,充分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和风险与报酬的关系,在保证企业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上,使企业总价值达到最大。它的基本思想是将企业长期稳定发展摆在首位,强调在
第2页(共11页)
企业价值增长中满足各方利益关系。股东财富最大化仅仅以企业所有者的利益为核心,没有考虑到员工、供应商、债权人、政府等相关方面的利益和众多问题。而企业价值最大化弥补了这一缺陷,它是指企业所有者权益最大、企业劳动者权益最大和企业所负社会责任最大的最佳组合。另外,企业价值最大化是一个动态的指标,它促使企业在生命周期内追求价值的持续增长,具有长期性、可持续发展性。因此,企业价值最大化相对股东财富最大化,包括了后者又是后者的延伸和扩张。
(4)可持续发展能力最大化。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经营者和所有者越来越重视企业的生命周期及其在存续期间的经营质量。衡量这一要求的标准理应是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从财务管理角度出发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目标即“持续发展能力最大化”。作为新经济时代对财务管理目标的新发展,在企业价值最大化的基础上提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最大化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接受。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目标的具体体现:市场竞争能力、获利能力和增值能力、偿债能力与信用水平、资金营运能力、抵御风险能力等。
(二)绩效评价
绩效管理通过对工作的考评来达到管理的目标,最初的绩效管理主要运用于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绩效管理是一套程序,它能够为公司持续创造价值,它实际上是与企业可持续发展目标相适应的。
绩效评价是绩效管理的关键性子程序。通过定期检查实际绩效、目标和预测,以确保及时采取更正性和预防性行动保证公司朝着预期目标前进。全面、公正、客观地评价企业绩效,对企业的各个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有利于企业投资者调整投资方向和力度,提高投资决策的质量;有利于企业本身发现问题并加强管理促进企业更好地发展。绩效评价使绩效管理动态化,因此绩效评价的合理与否成为绩效管理成就与否的关键所在
[5]
。
(三)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与企业绩效评价的联系
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与绩效评价的联系,关系到了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
实现和企业绩效管理的实际效果特别是企业绩效评价的科学性,具有很大的经济意义和理论意义。科学合理的财务管理目标应当注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它强调两方面的内容:第一,目标的动态性即对目标的设定是
第3页(共11页)
一个不断修正和更新的过程,它追求的是一个持续健康长久的发展状态;第二,目标的全面性不仅包括发展盈利能力,还包括发展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社会贡献能力和成长能力等。那么企业应从动态性和全面性两个角度具体讨论两者的关系:
1.从动态性看二者的联系
财务管理目标的选择实际上是企业在近期与远期财务管理目标的博弈
[6]
。财务管理目标的主流观点:利润最大化目标、股东财富最大化、企业价
值最大化、可持续发展能力最大化。不管基于那种目标,企业都要考虑它的承受能力,即什么样的发展速度和模式对企业而言是最佳的,这样才能百年大业,根深蒂固。美国资深财务学家罗伯特?C?希金斯教授因此警告:从财务角度看,增长并不总是上帝的一种赐福,快速的增长可能会使企业破产[7]。这就要求企业要充分利用其对市场的适应能力,抓住机会,实现利润最大化,以最快速度发展,也要时刻坚守企业所能承受的底线。这就要求企业要兼顾长期与短期的发展,寻求能长期、动态的反映财务状况的评价指标,这样科学性也大大的提高。
2.从全面性看二者的联系
首先,看单一目标状态的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与绩效评价的联系。管理者可以把利润最大化和股东财富最大化归结为财务管理的单一目标,因为它们都是基于谋求最大收益为基础的。其实在单一目标论者看来,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企业的盈利能力,因此可以把单一目标论的各种观点归结为盈利能力最大化。显然盈利能力具有一定的重要性,且它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具有一定的重要意义。然而,单纯强调盈利能力最大化的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首先,盈利能力的指标很多,不同企业评价的标准也不一样。其次,任何一个企业都处于复杂的社会关系网络中,各种社会关系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或制约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这就要求必须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否则不能妥善地处理各种社会关系,不但得不到社会的支持和回报,还会受到社会的惩罚。单一目标指导下的企业在绩效管理的过程中只注重盈利能力的发展而忽略了其他利益主体。而这种绩效评价体系也往往只强调财务指标而忽略对其他非财务指标的设计和使用。
其次,看多目标状态的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与绩效评价的联系。多目标状态的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企业价值最大化、可持续发展能力最大化。这
第4页(共11页)
就需要把企业盈利能力和增长能力是结合在一起,而且企业能力包括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社会贡献能力和成长能力等,在这里要特别强调社会贡献和成长能力。因此,财务管理目标既要突出经济性,又不能仅限于经济性,它必须有助于企业追求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同步化。由于参与企业的利益主体不仅包括股东、债权人,而且还包括经营者、雇员、消费者、政府等,这就要求绩效管理不可能简单地等同于实现一个或者几个利益主体的利益,而是要实现所有参与者的利益的综合,它是所有参与者共同作用和妥协的结果,从而实现企业的良性发展。由于企业的社会效益和增长能力不能完全通过财务指标来实现,因此在绩效评价指标的设计过程中要注意对非财务指标的设计,给予其客观的权重,充分发挥非财务指标在绩效评价体系中的作用。
三、国内外企业财务绩效评价的发展及现状
(一)国外企业财务绩效评价的发展及现状
20世纪80年代之前,基于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利益,财务评价几乎是企业绩效评价的全部内容。绩效评价的具体内容基本上包括了企业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和盈利能力,并以此评价结果与经理人或雇员的报酬挂钩。较为典型的是沃尔评分法和杜邦分析法。
1.沃尔评分法
1928年,亚历山大?沃尔出版的《信用晴雨表研究》和《财务报表比率分析》中提出了信用能力指数的概念,他选择了7个财务比率即流动比率、产权比率、固定资产比率、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固定资产周转率和自有资金周转率,分别给定各指标的比重,然后确定标准比率(以行业平均数为基础),将实际比率与标准比率相比,得出相对比率,将此相对比率与各指标比重相乘,得出总评分[8]。由于沃尔评分法比较简单、易于操作,在实践中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沃尔的评分法从理论上讲有一个明显的问题,就是未能证明为什么要选择这7个指标,而不是更多或更少些,或者选择别的财务比率,以及未能证明每个指标所占比重的合理性。这个问题至今仍然没有从理论上得到解决。
2.杜邦分析法
第5页(共11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