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构成》教案
一.本课程的渊源
色彩构成在视觉艺术中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作为一门学科的应用得追溯到20世纪包豪斯学校。包豪斯在基础课程教学中强调形式和色彩关系的研究,例如研究色彩的温度与形式变化关系;色彩的纯度.明度.色彩的调和关系:色彩对人的心理影响等。通过严格的教学方式进行逐步的引导,是学生完全掌握色彩与形式的理论,并能够得心应手应用在设计上。 二.本课程的学习目的
了解色彩构成在整个设计领域的地位与作用,能用科学的方法把复杂的色彩现象还原为基本要素。利用色彩在空间上的量与质的可变性,按一定的色彩规律去调和和构成个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创造出新的空间,理想的色彩效果。 三.主要教学内容
1.色彩理论 2.色彩的属性与表达方式 3.色彩的混合 4.色彩的设计方案 5.流行色与设计色彩的应用。
第一章 色彩的理论
第一节 色彩的物理原理 1 光与色
光:就物理属性而言是一种电池波,他们有着各自不同的波长和振动频率,不是所有的光都是色彩,只有波长在380纳米——780纳米之间的电磁波才有色彩,成为可见光。其余波长的电磁波是人眼见不到的,长于780纳米的叫红外线,短于380纳米的叫紫外线。七色光普通过三棱镜是不能再分解的,固称为单色光。
注:纳米是长度单位,就是10v-9米(10亿分之一米),即10v-6毫米(100万分之一毫米)。
光源碰到物体的时候,一部分被物体吸收,剩下的被反射到人的眼睛里,这才使我们看到颜色。
光的物理性质有广博的振幅和波长两个因素决定。波长的长度决定色相的差别,波长相同,而振幅不同,则色相就有明暗的差别。
1 / 10
2光源色.物体色.固有色
光源色:
所有物体的色彩总是在某种光源下产生的,同时随着光源色以及环境色的变化而变化,但是其中以光源色的影响最大,同一物体在不同的光源下将呈现不同的色彩。 物体色:
每一种物体对各种波长的光都具有选择性吸收.反射或透视的特性。以物体对光的作用而言,大体可分为不透光和透光两种,即透明体和不透明体。
对于不透明的物体,他们的颜色取决于对波长不同的各种色光的反色和吸收情况。入股一个物体几乎能反射阳光中的所有色光,那吗它就是白色的。如果几乎能吸收阳光中的所有色光,那吗该物体是黑色的。 固有色:
由于物体在相同的条件下具有相对不变的色彩差别,人们习惯把白色阳光下物体呈现出来的色彩效果总和称为“固有色”。 第二节 色彩生理原理
1.视觉的胜利构成 2.色彩的错觉与幻觉
当人的大脑皮层在对外界刺激物进行分析.综合中发生困难时就会造成错觉:当前知觉与过去经验发生矛盾时,或者思维推理出现错误时就会引起幻觉。 3色彩的心理
第二章 色彩属性与表达方法
一.色彩的分类 1.无彩色系
无彩色系是指黑色.白色及黑白两色相溶而成的各种深浅不同的灰色系列。 2.有彩色系
有彩色系是指包括在可见光谱中的全部色彩,它以红.橙.黄.绿.青.蓝.紫等为基本色。 二.色彩的属性
在有彩色系中,只要有一块色彩出现,这个色彩就同时具有三种基本属性。
2 / 10
第一个属性是色彩的明暗性质,称为“明度” 第二个属性是区别色彩的面貌,称为“色相” 第三个属性是表示色彩的浓度,称为“纯度”。 明度
明度是指色彩的明亮程度,对光源色来说可以称光度;对物体色来说,除了称明度之外,还可称亮度.深浅程度等。色彩的明度有两种情况,一是同色相的明暗变化,同一颜色加黑.白以后产生不同的明暗层次;二是各种颜色的明暗变化,每一纯色都有与其相应的明度,如黄色明度最高,蓝紫色明度最低,红绿色为中间明度。 色相
色相是指色彩所呈现出来的面貌,确切地说是依波长来划分色光的相貌。色相是色彩最重要的特征,使之能够比较确切地表示某种颜色色别的名称。
色相的面貌以红.橙.黄.绿.青.蓝.紫的光谱为基本色相,并形成一种秩序。这种秩序是以色相环的形式体现的,成为纯色色环。 纯度
纯度是指色彩的纯净度,也称艳度.彩度.鲜度或饱和度。它是表示颜色中所含某一色彩的成分比例。纯色的色感强,即色度强,所以纯度也是色彩感觉强弱的标志。通俗的纯度分法用高.略高.中.略低.低五级来标示。改变纯度有四种方法:加白.加黑.加灰.家互补色。 四.色彩表示方法与体系 牛顿色相环
牛顿将太阳白光分解后以后产生的红.橙.黄.绿.青.蓝.紫光头尾相接,想成一个圆环,并定名为色环,以后人们称为牛顿色环。
三原色中任何一种原色都是其他两种原色之间色的补色;也可以说,三件色中任何一种间色都是其他两种间色的补色。除此以外还有色立体色环.伊顿色环.车氏色环等。
3 / 1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