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水和溶液 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 本单元教材内容的选择
《义教化学课程标准》中三个一级主题和4个二级主题 二、身边的化学物质 (二)水与常见的溶液 三、物质构成的奥秘 (一)化学物质的多样性 1、认识物质的三态及其变化 (二)微粒构成物质 四、物质的化学变化 (二)认识几种化学反应
1、初步认识常见的化合反应、分解反应,并能解释与日常生活相关的一些现象 4、初步形成物质是变化的观点 教学内容的两种组织策略:
我们把水的三态变化、水的天然循环等水的应用和问题当作阐述分子原子知识的起点。这个方法建立在学生的经验之上,能够使用学生生活中的问题作为实现课程目标的出发点。我们决定把我们赖以生存的“水”作为载体引出分子和原子的内容。 第二单元“水和溶液”知识结构图 本单元教学课时安排
第一节 水分子的运动 2课时 第二节 水的分解与合成 2课时 第三节 原子的构成 3课时 第四节 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2课时 各节内容的呈现特点及教学建议 “活起来”,“生命化”
“过程性”、“对话性”、“生活性” 关于教材的过程性设计
能力的发展,主要不是由教学内容决定的,而是由教学活动的方式决定的。在谈到什么因素决定学习结果时,有学者指出,虽然有各种因素影响学习的结果,但主要的因素还是学习的过程。 关于教材的过程性设计
当知识要重新被人理解和学习的时候,知识就必须再次以过程性的方式存在——知识的重演律。因为知识的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的过程。只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才能够真正感受到知识的价值和学习的意义,真正建立起学习的内在动机。也只有在过程中,新知识的获得才具有真正的建构性。 关于教材的对话性设计
教材在教学及学生学习活动中必须保证学生与教材之间能够开展“对话”,即在平等地位上的相互交流(相互作用),才能理解知识,生成意义。 关于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
知识只有在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中,才能获得最大的感染力和儿童生活的全部意义。知识来源于实践,也必须在实践中才能把握和感悟知识。
由书本是孩子的世界变成世界是孩子的书本——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 三、物质构成的奥秘 (一)化学物质的多样性 认识物质的三态及其转化 (二)微粒构成物质
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分子、原子、离子等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2、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二、身边的化学物质 (二)水与常见的溶液
1、认识水的组成,知道纯水与矿泉水、硬水与软水的区别 2、了解吸附、沉淀、过滤和蒸馏等净化水的常用方法。 第一节 水分子的运动 学习目标
1.通过分析水分子的运动与水的三态变化之间的关系,认识分子的特征; 2.学会用分子运动的观点解释水的天然循环和其他生活现象; 3.学习分离液体中固体杂质的方法。 学习起点分析
学生在物理学习中知道水能发生三态变化和发生这些变化的条件,通过第一单元的学习也知道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但是不了解分子的特征,不能自发地从微观角度去看待和分析物质的变化,对于水的凝结、蒸发等司空见惯的现象不易产生探究冲动。教和学的起点应当定位于对水的三态变化的微观描述和原因分析方面。如,可以提出如下问题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觉察不到水的蒸发?水在什么情况下更容易蒸发?在蒸发过程中,水分子发生什么变化? 第二节 水的分解与合成 学习目标
1.通过水的分解和氢气的燃烧反应,认识水的组成;认识化学变化中分子发生了改变,分成了原子,而原子不可再分;认识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化学性质不同; 2.了解分解反应、化合反应;
3.能说出由分子和原子构成的常见物质; 4.知道化学反应过程中同时伴随着能量变化; 学习起点分析
在上一节的学习中学生已经了解到在物理变化中分子本身没变,本节继续采用学生熟悉的水做知识载体,通过对水分解产生氢气、氧气的微观过程的描述,使学生认识到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分解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形成新的分子,从而理解化学反应的实质。教与学的起点应定位于引导学生如何用微观的观点来分析化学变化的宏观现象。 “探究水的组成” 方法 问题:水是有什么元素组成的?
两种思路:1、让水发生变化,看它能生成什么物质;2、什么物质反应可以生成水? 设计实验:给水通以直流电,看其发生什么变化;让那些能生成水的物质发生反应
收集实验证据:给水通以直流电生成两种气体?验证是什么气体——证实是氢气和氧气;证实反应生成物是水。
做出结论:水是由氢和氧两种元素组成的。 三、物质构成的奥秘 (二)微粒构成物质
3、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4、知道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同一元素的原子和离子可以相互转化,初步认识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第三节 原子的构成 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原子结构的发现史,认识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培养科学研究的科学态度。
2.认识原子的构成,知道核电荷数、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初步认识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3.知道什么是相对原子质量,能说出原子的实际质量和相对原子质量的关系,能根据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进行简单计算。学习“化繁为简”的思想方法。 学习起点分析(一)
通过上节的学习,学生已经建立起分子、原子的微观概念,知道分子、原子很小,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分成原子。对于原子是否可分,学生可能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想法:有人认为,既然分子可分,原子就一定可分;也有人认为,原子在化学变化中都不可分,原子应该是最小的微粒。不能再分。可以把探究哪种想法合理作为本节教和学的一种起点。 学习起点分析(二)
可以询问同学,有谁提出过如下的问题:原子为什么会组合成分子?如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原子的内部结构中去寻找原因。由此作为这节课的另一个学习的起点。 本节内容呈现的特点
1、建立知识结论和发现过程的联系; 2、建立知识结论和学习者的联系 从科学史中提炼出科学探究的方法
首先,你想用什么方法分割原子?小刀?锤子?火烧?电击?
如果你把原子打开了,或者说原子内部的构成粒子跑出来了,你怎样观测到它们? 如果你看到了,又怎样认识它们,测知它们的性质?
实验的结果是否具有普遍性?分割其他种类的原子,是否也会得到相同的粒子? 电子、原子核、质子、中子以及其他基本粒子的发现也同样遵循了以上研究思路。 第四节 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二)水与常见的溶液
3、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水是最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见的溶剂。 5、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6、初步学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8、能说出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9、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第四节 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学习目标
l.知道什么是溶液及溶液的基本特征,能分辨典型溶液中的溶质、溶剂; 2.了解溶液在工农业生产和生活中的一般应用; 3.了解溶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说出常见的乳化现象。 4.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5.初步学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方法。 学习起点分析
溶液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但如果问起学生什么是溶液,学生可能会列举日常生活中见到的种种液体,
也就是说,学生在学习溶液之前,可能对溶液有一些错误的认识,教材把食盐的溶解现象作为教与学的起
点,通过对这个溶解现象的深入思考,建立对溶液的科学认识。 一个由“生活原型”出发的单元整体教学的思考
有关 \溶液 \知识的学习 , 可以学生熟悉的 \糖水 \或 \盐水 \为例 , 引导学生思考下列问题 : ( 可以进行调查 , 了解学生面对一杯糖水时都想到了什么 ?) (1) 为什么糖会消失在水中 ?( 溶解的过程 )
(2) 糖能否无限制地溶解在水中 ?( 溶解限量和溶解度 ) (3) 哪些因素影响糖在水中的溶解 ?( 影响溶解的因素 ) (4) 糖溶解在水中后水的性质是否发生了变化 ?( 溶液的性质 )
这些问题 , 是从 \糖水 \这一生活原型引出的 , 是对事物的整体认识和思考 , 这种方式既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 又保持了知识的内在联系 , 有利于学生学习和理解溶液的知识。
相反 , 现在我们为了分散所谓的 “ 难点 ”( 其实这种难点是教学中过分追求知识点教学所造成的 ), 而将整体的知识实行了人为割裂。
这可能是造成学习困难的最大原因。学生学习的是一些零散的、孤立的知识 , 无法形成结构 , 不利于 学生形成整体认识。导致学生只能死记硬背。 建议增加以下的练习: 溶剂 不变 增加 减少 不变
溶质 不变 不变 减少
溶液
溶液溶质质量分数
增加且全部溶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