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史上最全高考必备 高中文言文虚词知识点总结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8/26 20:22:03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解析:“则”当连词用时,可表“承接”“假设”“让步”“转折”“并列”等关系,把这些用法分别代入B项会发现,前一句表“承接”,后一句表“转折”,两者意义不同,这样就可以排除B项。 四、交换理解法

如果给出两个句子,让我们判断句中某个虚词的用法是否相同,我们可以将其中能确定的一句中的虚词用法和意义代入另一句来理解,看句子是否讲得通,如果讲得通,那用法和意义就是一样的,如果讲不通,意义和用法就不一样。如判断“与我银,为君致阁职”“谁为大王为此计者”这两句,我们知道第二句中的“为”是介词“替”“给”,代入第一句理解:“给我银子,我为你谋个内阁职务。”句子是通的,所以该处的“为”也作介词“替”“给”讲。

示例(2010年高考四川卷):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

A.以郡吏察廉为楼烦长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B.久之乃得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C.得赤丸者斩武吏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D.疾病且死不出,火且尽

解析:这四组语句中,教材句子中划线的虚词的用法分别是:A项是介词,可译为“凭……的身份”;B项是副词,可译为“于是,就”;C项是者字结构,可译为“是……的人”;D项是副词,可译为“将要”。将这些用法分别代入文本语句中即可发现A、C、D三项都说得过去,只有B项语句有点说不通,仔细考究,B项中的“乃”应该是副词,可译为“才”,故答案是B项。 五、结构推断法

一是可以根据句子的对称关系来推断。文言句子讲究整齐、对称,抓住这点,我们可从一个词的意义和用法推知相同位置的另外一个词的意义和用法。如“木欣欣以

向荣,泉涓涓而始流”,“而”是连词表修饰关系的,那么“以”也该和它相同,作连词表修饰关系。

二是根据词语在句子中所作的成份来推断。不同的句子成份就决定了词语的词性和用法。如“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两句,第一句的“其”在句中作主语,因此应该是代词“它(指鹤)”;后一句的其不作句子成份,只表反问语气,因此应该是副词。

示例(2010年高考江西卷):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于是又请以所护兵驰前至隘而阵拔剑切而啖之 D.惜乎朝廷无一忠臣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解析:A项前后两句中的“而”连接的都是动词,根据语句结构相似原理很容易推断出“而”都是连词,表承接;D项根据语句结构相似原理也很容易就可以推断出“乎”都是助词,都可译为“啊”。于是,A、D两项就排除了。 六、成语联想法

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固定词组或短句,成语绝大多数都来源于古诗文,故此,其中许多虚词语的含义与用法和文言文中的完全相同。根据这一特点,利用自己熟悉的成语来推断文言虚词的含义,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好办法。如“急急乎唯进修是求”一句中“是”的意义和用法,就可根据我们熟悉的成语“惟命是从”“唯利是图”来推断,应该是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又人“其始相助,后必相恶”中的“相”,我们可以用成语“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这一相同结构的成语来推断,这里“相”是虚指代词“他”,有的又称他为特殊作用的副词。

示例(2010年高考天津卷):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B.忽有人被发粗衣,自天而降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解析:“自天而降”可让人想起“从天而降”“满载而归”等成语,进而可以推导

出“自天而降”中的“而”是连词,表示修饰关系。后一句出自教材,句中的“而”是连词,表示承接(顺承)关系。由此可以确定B项中的“而”意义和用法不同。 七、标志确认法

有些虚词是构成文言特殊句式的标志词,抓住这些标志,我们就能迅速地确定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了。如判断句的标志“者”“也”“乃”等,被动句的标志“见”“于”“为所”等,宾语前置的标志“是”“之”等,其词性和意义是确定的,只要判断出是那种标志,就找到了它的用法和意义了。如“使小人在侧,臣之罪也”中的“也”,只需抓住该句是“判断句”这个标志,就能确定“也”是助词,表判断语气。而“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中的“也”虽也是助词,但不是判断,只在句中起停顿的作用。 示例(2010年高考湖南卷):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C.不觉其人之发也 翳桑之饿人也

D.论者不此之信,而信其谲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解析:C项第一句中的“也”字放在陈述一件事情的句子末尾,是明显的“语意结束”的标志;第二句中的“也”字放在什么样的人的末尾,是明显的“判断”标志,由此可知C项不是答案。D项中,第一个“之”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是明显的“结构助词”,第二个“之”放在否定的倒装句中,是明显的“宾语前置倒装”的标志,由此可知D项也不是答案。

八、例句推断法

作为“常见虚词”,它们在课文中必定多次出现过。如果平时熟读课文,能够记住大量包含“常见虚词”的例句,阅读和考试时就可用课文中结构相同的句子来推断有关虚词的含义了。如“朝野服焉,号为‘独立使君’”的“焉”,我们就可以课文中结构相同的句例——“微波入焉”“ 观人风者得焉”“从师而问焉”,得出此处的“焉”应该是代词,意思是“他”。“常见虚词”在课文中必定多次出现过,如果积累大量包含“常见虚词”的例句,阅读和考试时就可以用课文中结构相同的句子帮助推断有关虚词的含

义。

示例(2010年高考北京卷):下列各组语句中,划线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清优主之 不害清之为富也 C.清其有道者欤执其道不废

解析:A项中,“清优主之”与“作《师说》以贻之”中的“之”语境接近,“不害清之为富也”与“犹鱼之有水也”中的“之”语境接近,由此可以类推出一个是代词,一个是助词,其意义和用法不同;C项中,“清其有道圪欤”与“其皆出于此乎”中的“其”都是副词,表疑问,可以译为“大概,可能”,“执其道不废”与“臣从其计”中的“其”语境接近,“其”都为代词,由此可以推知C项中的“其”字的意义和用法也不同。

文言词义推断的原则就是“文从字顺”“合情合理”。以上介绍的八种推断方法最好能综合运用,这样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理解,准确性更大,正确率更高。

史上最全高考必备 高中文言文虚词知识点总结.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6pajy3q50155mbv23rb17u3cm9b9uy004mr_5.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