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勾股定理
1、勾股定理
(1)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
a,b的平方和等于斜边c
的平方,即a2?b2?c2
(2)勾股定理的验证:测量、数格子、拼图法、面积法,如青朱出入图、五巧板、玄图、总统证法……(通过面积的不同表示方法得到验证,也叫等面积法或等积法)
(3)勾股定理的适用范围:仅限于直角三角形
2、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有关系a2?b2?c2,
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3、勾股数:满足a2?b2?c2的三个正整数a,b,
c,称为勾股数。
常见的勾股数有:(6,8,10)(3,4,5)(5,12,,13)
(9,12,15)(7,24,25)(9,40,41)……
规律:(1),短直角边为奇数,另一条直角边与斜边
是两个连续的自然数,两边之和是短直角边的平方。即当a为奇数且a<b时,如果b+c=a2
那么a,b,c就是一组勾股数.如(3,4,5)(5,12,,13)(7,24,25)(9,40,41)……
(2)大于2的任意偶数,2n(n>1)都可构成一
组勾股数分别是:2n,n2-1,n2+1
米,梯子滑动后停在DE位置上,如图(2)所示,测如:(6,8,10)(8,15,17)(10,24,26)……
得得BD=0.5米,求梯子顶端A下落了多少米?
4、常见题型应用:
A A E (1)已知任意两条边的长度,求第三边/斜边上
的高线/周长/面积……
C B C B D (1) (2)
(2)已知任意一条的边长以及另外两条边长 思维入门指导:梯子顶端A下落的距离为AE,即
之间的关系,求各边的长度//斜边上的高线/周长/面求AE的长。已知AB和BC,根据勾股定理可求AC,积……
只要求出EC即可。
(3)判定三角形形状: a2 +b2>c2锐角~,a2 解:在Rt△ACB中,AC2=AB2-BC2=2.52-1.52=4, +b2=c2直角~,a2 +b2<c2钝角~
∴AC=2
判定直角三角形a..找最长边;b.比较长边的 ∵BD=0.5,∴CD=2 平方与另外两条较短边的平方和之间的大小关系;c.
确定形状
在Rt?ECD中,EC2?ED2?CD2?2.52?22?2.25 (4)构建直角三角形解题
∴EC=1.5
例1. 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之比为3:4,斜边为 ?AE?AC?EC?2?15.?05.
10。求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
答:梯子顶端下滑了0.5米。 解:设两直角边为3x,4x,由题意知: 点拨:要考虑梯子的长度不变。
例5. 如图所示的一块地,AD=12m,CD=9m,∠
222222ADC=90°,AB=39m,BC=36m,求这块地的面积。
(3x)?(4x)?100,9x?16x?100,25x?100,x?4 A ∴x=2,则3x=6,4x=8,故两直角边为6,8。
D 中考突破
C B (1)中考典题
思维入门指导:求面积时一般要把不规则图形分割成规则图形,若连结BD, 例. 如图(1)所示,一个梯子AB长2.5米,顶端似乎不得要领,连结AC,求出S?ABC?S?ACD即可。
A靠在墙AC上,这时梯子下端B与墙角C距离为1.5
解:连结AC,在Rt△ADC中,
1 / 8
A D C B
AC2?CD2?AD2?122?92?225
?AC?15
在△ABC中,AB2=1521
AC2?BC2?152?362?1521
?AB2?AC2?BC2,??ACB?90°
1
?S?ABC?S?ACD?2AC?BC?12AD?CD
?11
2?15?36?2?12?9?270?54?216(m2)
答:这块地的面积是216平方米。
点拨:此题综合地应用了勾股定理和直角三角形判定条件。
第二章 实数
基本知识回顾
1. 无理数的引入。无理数的定义无限不循环小数。
??算术平方根定义如果一个非负数x的平方等于a,即实数x 2 ? a 负有理数 ?那么这个非负数?x就叫做a的算术平方根,记为a,a?0 正无理数 ?算术平方根为非负数??? 无理数 无限不循环小??正数的平方根有2个,它们互为相反数?平方根??0的平方根是0??数 ??2.无理数的表示??负数没有平方根?定义:如果一个数的平方等于a,即x2?a,那么这个数就 负无理数 ??叫做a的平方根,记为?a?2、无理数:无限不循环小数叫做无理数。 ??正数的立方根是正数??在理解无理数时,要抓住“无限不循环”这一时?立方根??负数的立方根是负数?????0的立方根是0之,归纳起来有四类: ??定义:如果一个数x的立方等于a,即x3?a,那么这个数(1)开方开不尽的数,如x7,32等; ??就叫做a的立方根,记为3a.
(2)有特定意义的数,如圆周率π,或化简后含
?有π的数,如π/3+8等; ?概念有理数和无理数统称实数??(3)有一定规律,但并不循环的数,如??正数?分类?有理数????3.实数及其相关概念??或?无理数?00.1010010001…等; ????负数(4)某些三角函数值,如sin60o等 ?绝对值、相反数、倒数的意义同有理数?二、实数的倒数、相反数和绝对值 ?实数与数轴上的点是一一对应?1、相反数 ?实数的运算法则、运算规律与有理数的运算法则?实数与它的相反数时一对数(只有符号不同的两?运算规律相同。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零的相反数是零) ,从数轴上
看,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所对应的点关于原点对称,一、实数的概念及分类 如果a与b互为相反数,则有a+b=0,a=—b,反之
1、实数的分类 亦成立。 正有理数 2、绝对值
有理数 零 有限小数和在数轴上,一个数所对应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无限循环小数
2 / 8 做该数的绝对值。(|a|≥0)。零的绝对值是它本身,也可看成它的相反数,若|a|=a,则a≥0;若|a|= -a,则a≤0。
3、倒数
如果a与b互为倒数,则有ab=1,反之亦成立。倒数等于本身的数是1和-1。零没有倒数。
4、数轴
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画数轴时,要注意上述规定的三要素缺一不可)。
解题时要真正掌握数形结合的思想,理解实数与数轴的点是一一对应的,并能灵活运用。
5、估算
利用非负数解题的常见类型
已知x?5?|y?3|?0,求x2 例1.
?2y的值。
解
:
?x?5?0,|y?3|?0,且x?5?|y?3|?0
?x?5?0,|y?3|?0 ?x?5?0,y?3?0 ?x?5,y?3
?x2?2y?25?6?19
点拨:利用算术平方根,绝对值非负性解题。
三、平方根、算数平方根和立方根
1、算术平方根:一般地,如果一个正数x的平方等于a,即x2=a,那么这个正数x就叫做a的算术平方
根。特别地,0的算术平方根是0。
表示方法:记作“a”,读作根号a。 性质:正数和零的算术平方根都只有一个,零的算术平方根是零。
2、平方根:一般地,如果一个数x的平方等于a,即x2=a,那么这个数x就叫做a的平方根(或二次方根)。 表示方法:正数a的平方根记做“?a”,读作“正、负根号a”。
性质:一个正数有两个平方根,它们互为相反数;零的平方根是零;负数没有平方根。
开平方:求一个数a的平方根的运算,叫做开平方。 注意a的双重非负性:被开方数与结果均为非
负数。即a≥0, 3、立方根
一般地,如果一个数x的立方等于a,即x3=a那么这个数x就叫做a 的立方根(或三次方根)。
表示方法:记作3a
性质:一个正数有一个正的立方根;一个负数有一个负的立方根;零的立方根是零。
注意:3?a??3a,这说明三次根号内的负号可以移到根号外面。
四、实数大小的比较
1、实数比较大小:正数大于零,负数小于零,
3 / 8
正数大于一切负数;数轴上的两个点所表示的数,右边的总比左边的大;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2、实数大小比较的几种常用方法
(1)数轴比较:在数轴上表示的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
(2)求差比较:设a、b是实数,
a?b?0?a?b, a?b?0?a?b,
a?b?0?a?b
(3)求商比较法:设a、b是两正实数,
a b? 1 ? a ? b ; a ? 1 b? a ? b;ab?1?a?b;
(4)绝对值比较法:设a、b是两负实数,则
a?b?a?b。
(5)平方法:设a、b是两负实数,则
a2?b2?a?b。
(6)倒数法:设a、b是同正,如果1/a>1/b,则a<b;同负,如果1/a>1/b,则a>b
五、算术平方根有关计算(二次根式)
1、含有二次根号“”;被开方数a必须是非
负数。
2、性质:
(1)(a)2?a(a?0)
2(2)a?a?
a(a?0)
ab?a?b(a?0,b?0)
(1)(2)?2?1??2?1??;; ?a(a?0)
((
3
)
a?b?ab(a?0,b?0))
(4)
aa?指定线段长度,则所得线段为所求.
通过以上计算,观察规律,写出用n(n为正整数) (a?0,b?0)
.?3?2??3?2??(3)?2?3??2?3??
(4)?5?2??5?2??
移后的点连成线段,即为原线段平移后的线段; 作法2:将线段一端点平移,然后过平移 后的点
;作原线段的平行线,在该平行线适当方向截取长度为
bb(ab?ab(a?0,b?0))
3、运算结果若含有“
a”形式,必须满足:
(1)被开方数的因数是整数,因式是整式;
(2)被开方数中不含能开得尽方的因数或因式
六、实数的运算
(1)六种运算:加、减、乘、除、乘方 、开方 (2)实数的运算顺序
先算乘方和开方,再算乘除,最后算加减,如果有括号,就先算括号里面的。
(3)运算律
加法交换律
a?b?b?a
加法结合律 (a?b)?c?a?(b?c) 乘法交换律
ab?ba
乘法结合律 (ab)c?a(bc) 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 a(b?c)?ab?ac
例. 计算:
表示上面规律的等式___________。 解
:
?2?2?1?1;?3?2??2?2?1;4??3?2?1;?5?2?4?1
规律:?n?1?n??n?1?n??1
第三章 图形的平移与旋转
一、平移
1、定义: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整体沿某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这样的图形运动称为平移。
2、要素(或条件):方向,即前后对应点的射线方向;距离,即对应点之间的距离
3、性质:平移前后两个图形的形状和大小不变(即
全等图形),对应点连线平行(或在同一条直线上)且相等,对应线段平行(或在同一条直线上)且相等,对应角相等。 4、平移作图: 线段的平移作法:
作法1:将线段两端点分别平移,然后将两个平
4 / 8
二、旋转
1、定义: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绕某一定点沿某个方向转动一个角度,这样的图形运动称为旋转,这个定点称为旋转中心,转动的角叫做旋转角。
2、要素(或条件):旋转中心(定点)、旋转方向(顺时针/逆时针)、旋转角度(0~3600)
3、性质:旋转前后两个图形是全等图形,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对应点与旋转中心的连线所成的角等于旋转角。 4、旋转作图:
(1)作图步骤:观察基本图案(确定关键点)——确定旋转的三要素——找到对应点——连接对应点——作答
(2)旋转作图的方法:1、把各关键点依次与旋转中心连接
2、按要求向顺时针/逆时针旋转相应角度
3、截取对应线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