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
读书报告
一、基本信息
题目: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 作者:胡铁生、黄明燕、李民 出版信息:远程教育杂志(理论前沿) 年代:2013年04月(2013,(4):36-42) [作者简介]
胡铁生,佛山市教育局教育信息网络中心,硕士,中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区域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与应用;黄明燕,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学习科学与技术;李民,广州未名中智科技发展公司总经理。 二、选题由来
21世纪是以“信息化”为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全民教育、优质教育、个性化学习和终身学习已成为信息时代教育发展的重要特征。 学校教育作为形成正确价值观念、传递科学知识、培养专业技能的主要场所和途径之一,其知识的获取途径、学习资源的类型 、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师生的互动方式等方面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特别是近 几年来,移动通讯技术、社交媒体蓬勃发展 ,社会节奏加快,个性化学习需求旺盛,教育资源也逐渐开放、共享和多元化,其中资源形态的碎片化、微型化、主题化发展趋势,各种类型的“微”教学实践在国内外如火如荼地铺开。 在国内,微
课是微课程的简称,是一个继博客、微博、微信等社会性软件之后风靡教育领域的新生事物。 三、研究问题
在落实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年)》 和实施《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 年 )》之际 ,在混合学习和移动学习日益盛行的趋势下 ,微课成为当前我国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的重点和研究热点。 在分析国内近三年来不同领域中微课概念研究现状及概念衍化的基础上,阐释了微课的生态发展、资源开发与实践应用的情况。 同时,结合国内首届中小学教师微课大赛的有关调查数据,对微课的实践内涵及主要特征进行了分析与比较,并将我国微课的发展划分为三个主要阶段:关注微课资源构成阶段、关注微课教学活动阶段、关注微型网络课程(微型视频课程)建设阶段。 最后,从微课的视频制作、系统设计、教育应用、配套资源和共建共享五个方面对国内微课的可持续发展进行了深度阐述,并提出启示建议和总结展望。 四、研究方法
一、首先,在分析国内近三年来不同领域中微课概念研究现状及概念衍化的基础上,阐释了微课的生态发展、资源开发与实践应用的情况。
二、同时,结合国内首届中小学教师微课大赛的有关调查数据,对微课的实践内涵及主要特征进行了分析与比较,并将我国微课的发展划分为三个主要阶段:关注微课资源构成阶段、关注微课教学活动
阶段、关注微型网络课程(微型视频课程)建设阶段。
三、最后,从微课的视频制作、系统设计、教育应用、配套资源和共建共享五个方面对国内微课的可持续发展进行了深度阐述,并提出启示建议和总结展望。
本论文框架: 一、引言
二、微课的背景与定义 三、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
“微资源构成”—“微教学过程”—“微网络课程” 三个阶段分别详细介绍。
四、启示与建议(五个方面) 五、结论与展望 五、研究理论
1、认知负荷理论(Cognitive Load Theory,CLT)认为,影响认知负荷的基本因素是学习材料的组织呈现方式、学习材料的复杂性和个体的专长水平(即先前知识经验)。由此导致外在、内在和相关认知负荷[2]。
2、微课定义发展;胡铁生(2011/11);百度词条(2012/03);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2012/09);胡铁生(2012/10);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2012/11);凤凰微课(2012/12);胡铁生(2013/02);焦建利(2013/04);黎加厚(2013/04);张一春(2013/04);郑小军(2013/05);吴秉建(2013/05).
六、研究结论
微课是一种以微视频为主的多种教学资源构成,并在教学应用实践过程中不断“生长”而成的一种微型网络学习课程,它是在web 2.0时代随着新技术(主要是无线宽带技术、网络视频技术等)和新媒体(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上网本、笔记本电脑等便携式智能化数字终端设备的普及)的迅速发展以及广大用户对学习方式多样化(如自学习、个性化学习、按需学习、合作学习、移动学习、远程学习、泛在学习等)的迫切需求大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它的出现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符合教育发展规律[23]。 微课虽然目前还是个新生事物, 也许还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和缺点,但微课的本质特点决定了它在教育教学中必然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七、研究启示
(一)微课程的核心资源是 “微视频 ”,要重视 “微视频 ”的质量。
(二)高度重视微课程的设计工作。 (三)正确处理微课的建设和应用的关系。 (四)正确处理微课的 “微”与“全”的关系。
(五)正确处理微课程的“零散化”、“个体化”与“专题化”、“团队化”建设关系。 八、我的反思
通过对文本的阅读,上述三个不同发展阶段微课概念的共同之处是: 都把“微视频”当成微课的核心,并且是围绕/针对“学科知识
点”和“教学环节”来设计制作,这两点是微课概念的核心,始终没有改变;但在微课实践和认识过程中,我们把微课从最初的“一种新的资源构成方式 ”(微型资源构成 )拓展到 “一个简短的教与学活动过程”(微型教学活动),最后提升到“一种以微视 频 为 主 要 表 现方式的在线网络学习课程”(微型网络课程),体现了对微课认识的不断深化和完善。第三阶段的“微课程”概念,是微课发展的高级阶段和表现形式。微课概念的内涵丰富了,其功能和作用也就更丰富了——不仅可以服务和提升教师的“教”,更能促进和发展学生的“学”,也是当前构成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背景下社会每个公民进行个性化、自主性学习的有效资源。
提出以下建议:
(1)通过集中展播、专家点评和共享交流等方式,向广大师生推荐、宣传、展示优秀获奖微课作品;
(2)通过组织各种应用活动 (公开课 、研讨会 、教学大赛等)促进师生广泛应用微课,推进基于微课的校本研修、区域网上教研“翻转课堂”、混合学习等新模式的探索实践;
(3)积极组织开展区域性和学校的微课应用模式、策略、机制的实验和研究,让微课在应用中发挥效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