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练习
1用“油膜法”测算分子的直径时,必须假设的前提是( )。 A.将油分子看成球形分子 B.认为油分子之间不存在间隙 C.把油膜看成单分子油膜
D.考虑相邻油分子的相互作用力
2从下列哪一组数据可以算出阿伏加德罗常数( )。 A.水的密度和水的摩尔质量 B.水的摩尔质量和水分子的体积 C.水分子的体积和水分子的质量 D.水分子的质量和水的摩尔质量
6-3
3已知地球半径约为6.4×10 m,空气的摩尔质量约为29×10 kg/mol,一个标准大
5
气压约为1.0×10 Pa,利用以上数据可估算出地球表面大气层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 )。
163183
A.4×10 m B.4×10 m
203223
C.4×10 m D.4×10 m
4若以μ表示水的摩尔质量,V表示在标准状态下水蒸气的摩尔体积,ρ为在标准状态下水蒸气的密度,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m、Δ分别表示每个水分子的质量和体积,下面是四个关系式:
①NA=
V???V ②ρ= ③m= ④Δ=,其中正确的是( )。 mNA?NA?NAA.①和②都是正确的 B.①和③都是正确的
C.③和④都是正确的 D.①和④都是正确的 5(2009·北京理综,13)做布朗运动实验,得到某个观测记录如图。图中记录的是( )。
A.分子无规则运动的情况 B.某个微粒做布朗运动的轨迹
C.某个微粒做布朗运动的速度—时间图线
D.按等时间间隔依次记录的某个运动微粒位置的连线
6下列所列现象中,能说明分子是不断运动着的是( )。 A.将香水瓶盖打开后能闻到香味 B.汽车开过后,公路上尘土飞扬 C.洒在地上的水,过一段时间就干了 D.悬浮在水中的花粉做无规则运动
7(2010·四川理综,14)下列现象中不能说明分子间存在分子力的是( )。 A.两铅块被压合在一起 B.钢绳不易被拉断 C.水不容易被压缩 D.空气容易被压缩
8有两个分子,设想它们之间相隔10倍直径以上的距离,逐渐被压缩到不能再靠近的距离,在这一过程中,下面关于分子力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分子间的斥力增大,引力变小 B.分子间的斥力减小,引力变大
C.分子间的斥力和引力都增大,只不过斥力比引力增大得快
D.分子力从零逐渐增大到某一数值后,逐渐减小到零,然后又从零逐渐增大到某一数值
9(2009·浙江宁波联考)已知氯化铯的摩尔质量为168.5 g/mol,其分子结构如图所示,氯原子(白色)位于立方体的中心,铯原子(黑色)位于立方体的八个顶角上,这样的立方体紧
-10
密地排列成氯化铯晶体,已知两个氯原子的最近距离为4×10 m,则氯化铯的密度为多少?
10 估算标准状况下气体分子间的距离。
参考答案
1 解析:用“油膜法”估测分子直径时不须考虑分子间的作用力,而且认为分子是紧密排列的,且把分子看成小球,在水面上形成单分子油膜。
答案:ABC
2 解析:由NA=答案:D
3解析:设地球表面大气层总质量为M,则有Mg=p0·4πR,在标况下其体积为V=
2
VAMAM?VA==A=,可求NA。 V0m0?V0m0MM0p0?4?R2-33183
×22.4×10 m=×22.4×10 m=4×10 m.
M0g-3
3
答案:B 4 答案:B 5 解析:图中的折线记录的是某个做布朗运动的微粒相等时间间隔依次记录的位置连线,不是分子无规则运动的情况,也不是微粒做布朗运动的轨迹,更不是微粒运动的v-t图线,故D对,A、B、C错.
答案:D
6 解析:B选项,车过后尘土飞扬是由气流所致。 答案:ACD
7 解析:A、B说明分子间有引力,C说明分子间有斥力的作用。D只表明空气分子间有较大空隙。
答案:D 8 解析:根据分子力随分子间距的变化规律和斥力比引力变化得快,结合起来分析可得出C、D正确。
答案:CD
-10
9解析:由题意可知,相邻两个氯原子之间的距离d=4×10 m,
3
氯化铯分子是立方体模型,故所占的体积V0=d。 方法一:1 mol氯化铯的体积V=NAV0,
∴ρ=
MM ?VNA?d31.685?10?13
=kg/m 23?106.02?10?(4?10)=4.4×10 kg/m。
方法二:已知氯化铯分子的结构,可以求出一个分子的体积V0,再根据氯化铯的摩尔质量M,利用阿伏加德罗常数NA可求出一个氯化铯分子的质量m0,从而也可以求出密度ρ。
因为1个氯化铯分子的质量m0=∴ρ=
3
3
M, NAm0M33
?=4.4×10 kg/m。 V0NA?d33
3
答案:4.4×10 kg/m
10 解析:取V体积所给状态的空气,求出其中的空气分子数n,由平衡状态下n个空气分子均匀分布在体积V中,则可求出每个空气分子平均占有的空间体积V1=
V。如果再把n每个空气分子平均占有的体积设想成一个小立方体,并认为空气分子均匀分布。相当于任一瞬间所有的空气分子都处于各个小立方体的中心,如图所示。那么根据这一理想化的气体微
观构成模型,空气分子间的平均距离d即可看做等于每个空气分子平均占有的小立方体的边长l,即d=l=3V1。
1 mol任何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均为22.4 L,则每个空气分子平均占有的空间体积为:
Vmol22.4?10?33-263V1=m=3.7×10 m ?23NA6.0?10空气分子间的平均距离为
3?26d=3V1?3.7?10m=3.3×10-9 m。
答案:3.3×10 m
-9
气体分子运动与压强练习
1在研究热现象时,我们可以采用统计方法,这是因为( )。 A.每个分子的运动速率随温度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B.个别分子的运动不具有规律性
C.在一定温度下,大量分子的速率分布是确定的
D.在一定温度下,大量分子的速率分布随时间而变化
2(2010·福建理综,28(1))1859年麦克斯韦从理论上推导出了气体分子速率的分布规律,后来有许多实验验证了这一规律。若以横坐标v表示分子速率,纵坐标f(v)表示各速率区间的分子数占总分子数的百分比。下面四幅图中能正确表示某一温度下气体分子速率分布规律的是________。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气体体积等于容器的容积
B.气体压强的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内的分子数和分子平均速率
C.温度升高,大量气体分子中速率小的分子数减少,速率大的分子数增多
D.一定质量的气体,温度一定时,体积减小,则单位时间内分子对单位面积容器壁的碰撞次数增多,压强增大
4对于气体压强的产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气体压强是气体分子之间的斥力产生的 B.气体对器壁的压强是由于气体的重力产生的 C.气体压强是大量气体分子频繁碰撞器壁而产生的 D.气体压强决定于单位体积中的分子数和气体的温度
5一个人应该为知识不广博而害羞。——张衡5关于气体分子的运动情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某一时刻具有任一速率的分子数目是相等的 B.某一时刻一个分子速度的大小和方向是偶然的 C.某一时刻向任意一个方向运动的分子数目相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