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世同堂》的意义和价值
舒 乙
在抗日战争后期,由1944年初开始,在重庆郊外的一座小镇北碚里,老舍先生动笔创作长篇小说《四世同堂》,当年写了三十四段,取名《惶惑》,是为上卷,第二年全年又完成三十三段,取名《偷生》,是为中卷。抗日战争胜利后,在美国纽约,于1948年,完成了最后的三十三段,取名《饥荒》,是为下卷,合起来,总共一百章,每章一万字,正好一百万字,全书总名《四世同堂》。他自称,这是“抗战文学的一部较大的纪念品”,也“或许是自己最好的一部作品”。
《四世同堂》不仅是老舍先生的代表作之一,同时,也被公认为是中国现代长篇小说最优秀的作品。
《四世同堂》是对日本发动侵略战争血醒残害中国人民的控诉书
《四世同堂》一共描写了250位人物,其中重点描写北平城西北角的一个小胡同,小羊圈胡同,里的居民,那里有名有姓的主人公一共56个。经过八年沦陷的日子,56个中一共死去了19个,其中小羊圈一号院死去了钱仲石、钱孟
石、钱太太和他们的亲戚陈野求太太,2号院死去了李四大爷,3号院死去了尤桐芳、大赤包、寇晓荷、招弟和与她有密切关系的蓝东阳,4号院死去了小崔和孙七,5号院死去了祁天佑、小妞妞、祁瑞丰、胖菊子和祁家的好朋友常二爷,6号院死去了小文和小文太太。
在整个战争期间,有三千万中国人死于战争。《四世同堂》中小羊圈胡同一下子死去了19个居民,占小羊圈胡同全部居民的三分之一,恰是这场侵略战争给中国人造成严重伤害的真实缩影,这19个人物中6个是反面角色,他们是汉奸、特务和狗腿子,干尽了坏事,死得罪有应得。其余13位,绝大部分是被日本人用各种办法残暴地迫害死的,有被砍头的,有被活埋的,有被活活打死的,有受污辱之后投河自尽的,有被饿死的,有被污辱绝食而亡的,当然,也有和敌人同归于尽的反抗英雄,还有刚烈不屈的自己一头撞死在棺材上的老夫人。老舍笔下的沦陷北平城的居民的各式各样惨死的情景生动地再现了那场日本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的沉痛伤害和无法挽回的重大损失。
当《四世同堂》在战后刚刚传入日本的时候,有正义感的日本学者把它称为一部对日本的“反战人生教科书”。这种评价是非常贴切和中肯的。当读者读了老舍的这些描写之后,都会掩书而泣,泪流满面,被这些可怕的、丝丝入扣,
令人不寒而栗的生动写照所震憾,为这些书中老实忠厚的普通北平人的悲惨命运所牵挂,由胸中升起一股悲悯的呼唤,自然而然地由同情由悲愤而转向对日本侵略者发出强烈的控诉、愤慨和谴责。
老舍在《四世同堂》书中,在故事情节中穿插了许许多多日本侵略者在北平对中国人犯下的种种罪行的细节,这些细节既荒谬又可恶,令人发指,丧尽天良。除了强化治安(净街、戒严、查户口、发户口证、良民证,设胡同里长)、禁锢思想(烧洋书、烧新书、专买图书,没收老收音机、换日本收音机,只能听本市和冀东、建新民会)、奴化教育(小学三年级起学日语,废除英文,派日本教官)这些内容之外,老舍着重写日本人的抢棉、抢粮、抢煤、抢钢铁,给中国人带来的痛苦和災难。所有的棉花都运往日本,布店不上新货,又不准歇业,顾客买布限量,一人一次只能买布一丈,不够做一件卦子的,还得强买一件日本破旧的小玩具。给伪军的新军衣里全是塞的破布和烂纸。煤也都运往日本,新煤只给北平剩下十分之一,冬季所有的北平居民都挨冻。粮食憑粮证供应,但只能用一次,过期作废,下一次何时发放粮证完全没有谱,断粮,只好埃饿。六十岁以上的老人和六岁以下的孩子不发粮证,没有领粮资格。后期全市只供应“共和面”,那是一种豆饼渣、高梁壳子,类似糠麸一类的混合物,黑臭酸
霉,无法下嚥,吃了又拉不出来,造成大饥荒。每天有许多北平城里的人冻死饿死病死于街头,被成卡车地往城外运,喂了野狗。消化不良拉肚子的人要拉去“消毒”,拉到城外活埋。街头抢食物成风,一不小心手中的食物就被挨饿人伸手抢走,当场呑吃掉。街上卖食物的舖店只好用铁丝网子将篮子罩起来,避免被抢。冬季的一天夜里,全北平居民住宅大门上的铜门环都被摘走,被运往日本去造子弹。每户还要强迫献铁两斤。法币不准用,要用伪币,法币没收之后日本人用它去换外汇。不知情的乡下人带着法币进城,搜出来之后要在城门下挨打罚跪。日本人逮捕人采用夜间密捕的方法,不敲门,翻墙而入,被捕者多半永远失踪。弄死人,把他的衣服用纸包由墙上扔进来了事。每家的窗户都必须用黑布蒙上,不准透亮……所有这些,没有一件不会引起麻烦,引出无数的悲剧和惨案,造成许多人无辜地死去,北平渐渐地成了一座冰城、荒城和死城。《四世同堂》正是用这些铁一般的事实向世人无情地揭露了日本军车主义者的残暴、肆疟和罪恶,将他们永远地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四世同堂》就是一部对日本侵略者在全世界面前颁布的罪证书和控诉书。
《四世同堂》揭示了一条普通中国民众由完全无知到民族觉醒的漫长而沉重的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