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实践和思考
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实践和思考
近几年来,尤其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下达以来,全社会高度重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不断充实和完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内容,形成了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面对新形势,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需要进一步健全机制,创新方法,拓展空间,不断提高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
一、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情况
1.齐抓共管的氛围不断浓厚。目前,全社会的育人环境形成了整体联动、全员参与的良好氛围,建立了各级联席会议制度,校园周边环境得到有力整治,网吧和娱乐场所得到较为规范的管理,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的保护,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学校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的思想不断统一,认识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责任真正落实到了学校、德育工作者和全体教职工。
2.上下联动的网络不断健全。从纵向看,由市文明委牵头成立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联席会议制度,教育局成立了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各中小学普遍成立了德育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了德育处或政教处,建立和完善了以党、政、工、团、少先队、班主任、科任教师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德育工作队伍;从横向看,在关工委、政法委、妇联、团市委、少年法庭和社区的大力支持下,学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活动,普遍成立了学生家长委员会,建立了家长学校,定期组织培训,有效促进了家校联系,提高了整体育人的合力,逐步形
第 1 页 共 12 页
成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位一体、互补互动的德育工作网络,建立起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长效工作机制。
3.课题研究的水平不断提高。近几年来,学校普遍注重以课题引领,结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学生个性特点开展德育工作课题研究,积极探索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学校德育新途径,增强了针对性和实效性。学校普遍对留守儿童、外来民工子女、特困学生、单亲家庭子女以及经常打架、出入网吧、旷课的学生进行了调查摸底、专题研究,分别制订帮扶管教措施,实施有效教育。
4 .学校德育的常规不断规范。学校重视抓好学生的养成教育,在各科教学中渗透思想道德教育,在日常管理中加强行为规范,找准知识传授与品德教育的最佳结合点,制订了《中小学生一日常规》和《中小学生常规管理评分细则》,将养成教育要求具体化、日常化,促进学生自主管理、自我教育,结合学生的身心特征和个性特点以及本校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德育主题教育活动。利用法定节日、传统节日、重要人物和重大事件纪念日等,有计划开展学雷锋、道德宣传、传统教育、理想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活动,引导中小学生弘扬民族精神,增进爱国情感,提高道德素养。
5.德育工作的渠道不断拓展。学校大力开展了法制安全、心理健康、交通安全、网络文明、人防、禁毒、预防爱滋病等一系列主题教育活动。每年12月份组织“法纪教育月”活动,深入贯彻《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精神,增强学生的法纪意识。充分发挥法制副校长的作用,组建帮教网络,落实帮教责任制,做到各司其责,互相配合,形成合力。心理健康教育进一步深化,学校开设了心理健康课和专题讲座,进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模式的探索
第 2 页 共 12 页
和研究,设立心理咨询信箱、开通心理咨询热线电话,对学生心理问题进行有效的指导和疏导。
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方面还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突出表现为“五重五轻”:
一是重视智育轻视德育。社会的大环境和部分家长、教师对德育工作的认识不足,思想不到位,导致德育工作的缺失。
二是重视校内教育轻视校外教育。当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面临着严峻考验,社会环境中的不良因素对孩子成长的影响,往往抵消着学校教育的正面效果。在强调学校教育的同时,忽视社会教育的力量,造成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脱节。
三是重视教育活动形式轻视社会实践体验。由于升学压力的影响,学校的德育往往只讲结论、没有过程,生硬灌输,学生缺少具体的体验和思考。学校往往在强化德育的过程中,只注重活动的形式设计,而不注重活动的针对性,重形式而不重效果。
四是重视校园硬件建设轻视校园文化育人氛围的创设。校园文化建设存在差异,有的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不到位,有的学校制度不健全,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不够,显性文化和隐性文化不协调,人文氛围不浓厚。
五是重视社会各界的“齐抓”轻视相关单位的“共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由文明办牵头,由几个部门齐抓共管的,但因为没有责任主体和考核机制,“齐抓”的时候都会参与,但“共管”的时候往往会导致相互推诿和管理缺位。
三、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对策
第 3 页 共 12 页
党的十七大对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是新时期德育工作的行动纲领和指导思想。我们必须按照十七大提出的“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这一精神,积极探索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规律,教育和引导未成年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高尚的思想品质和良好的道德情操,努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应该抓好“一二三四”工程:
即抓好一项创建活动,实施“两化”工作策略,加强三项重点建设,深化四大主题教育。
1、抓好一项创建活动——创建“和谐学校”。
德育的目标在于引导青少年“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在于培养能与现代社会和谐共存、和谐发展的人,要求学校成为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一代新人,成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创建学生喜欢、家长放心、社会满意的平安、健康、文明的和谐校园,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小学德育工作的目标追求,对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更高的要求。我们要以创建工作为契机,全面梳理学校德育工作思路,整合学校德育资源,创新德育工作方法,努力打造优质的德育工作新平台。
2、实施“两化”工作策略——德育工作现代化、社区化 所谓“德育工作现代化”,就是要在德育工作体系、管理制度和德育队伍三个层面实施现代化。首先是要利用网络技术开展德育工作,建立基于信息网络技术的德育目标内容体系、途径方法体系、管理评价体系,创新德育方式和手段,要建立好中小学德育网络平台,
第 4 页 共 12 页
用正确、积极、健康的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占领网络阵地,拓展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新领域。其次是要建立管理制度来推动网络道德,加强网络道德和法制教育,执行有关网络的法律法规,制定规章制度规范网络运作,教育和引导师生文明上网。第三是要建设一支能熟练运用网络技术开展德育工作的教师队伍,为推进中小学德育进网络提供保障。要积极推进“校信通”工程建设,发挥“校信通”在信息交流联系方面的特殊作用,加强学校、家庭和社区的沟通,不断创新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引导。
所谓“德育工作社区化”,就是要建立社区化的德育管理网络。要建立以学校教育为主体,家庭教育为123
规划的要求,以及教育部、司法部等四部委《关于加强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工作若干意见》的要求,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法制教育。进一步明确“四五”普法后期的指导思想、学习宣传的内容、方式和保证措施,抓好师生的普法学法工作。继续组织学习《宪法》、《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规,要把法制课列入中小学课程,保证做到计划、课时、教材、师资“四落实”。学校要建立健全法制副校长、法制辅导员制度,充分发挥法制副校长和法制辅导员的作用。学校领导要带头学习法律知识,增强法制观念,依法履行管理职责,不断增强师生的法律意识和利用法律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
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党和国家交给我们的政治任务,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我们必须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奋进,开拓创新,不断开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新局面。
第 5 页 共 12 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