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四川省成都市高新区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20 6:53:15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2018-2019学年度下学期期末学业质量检测

高一语文

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I卷 阅读题(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题(35分)

(一)论述类文本的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画是一门历史悠久的艺术,它不仅是技术与视觉的展现,更是人文修养、个人心性与宇宙自然相息相通的综合体验。然而在以视觉艺术为主导的现代美术中,中国画以放弃自身的优势为代价,而仅以技术表现力、内容时代性、视觉的多样化为学习的目的与方向,以致自身核心价值慢慢迷失。要学习中国画的绘画语言、审美特点,并重建中国画的核心价值,需回到学习中国画的原点——临摹。

中国画史上流传至今的经典作品,都经过历史的洗礼与积淀。中国画的临摹不仅仅是对临本的技艺、内容的复制,更重要的是学习这些经典作品的画理。临摹的过程实质是一个明理的过程。中国画学习第一步不是写生,而是临摹,因为学画首先需要明理,明理懂法才会找到进入艺术殿堂的门径。解读画理的重要方法就是临摹。如学习山水画,必须掌握经典山水画中的勾、皴、点、染以及树法、石法等技能,这些技能既是画法,又是画山水之理,法熟理通,方能写真山真水。好比学习汉语,先识字、组词、造句,懂得语法之后才能对联、写诗、作文。只有掌握了一定的画理画法,才能进入造化,进行有意识地取舍,并且进一步丰富或修正所学,最后和以变化和创建。

临摹的目的,一方面是要学习绘画技能,另一方面是领悟作品的格调与品位、审美价值。临幕者要尝试从作品中感受到不同的艺术气息:高华、雅致,何为士气、何为庙堂气,以及哪些是元气淋漓、哪些是平淡天真……从而锻炼自己审美辨识的能力;也要在经典画作中感知中国艺术的独特美学意识与表达方式:在临习宋人花鸟时,感受的是格物致知的精微与雅致;临摹郭熙、范宽的山水则力求恢弘、堂正的气势与体格;学习元人的笔墨,要体味笔墨的独立审美价值。通过临摹吸取经典的营养并转化为创作的原动力;更在这个过程中,寻找并逐渐打开自我,借助经典的力量明心见性,从而达到自我修炼与完善的新境界。

书法中的临摹有实临与意临之分。实临要求临作尽可能与临本完全一致;意临则是带有主观意识的临摹,临作在临本的基础上可以带入个人的发挥与创造。中国画的临摹方式与此相似,实临即忠实临本的技法、笔墨、颜色、构图,力求还原与逼真;意临则相当于中国画中的“仿”与“拟”的方式,也可称为“通临”:即用通变的方法,将临摹的不同时代、不同画家的不同技法加以贯穿、互用以获取新的变化。“通临”的基础是不局限于一家一派,又要有所取舍。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借鉴发挥了赵孟頫山水的书写性笔意,并以宋人山水的

体格为框架,形成了“元笔宋格”的文人山水图式,成为后世南宗山水的典范。所以“通临”的学习不是简单的临摹,而是与不同临本的一种互动的关系,其中包括自己对古代作品的理解、诠释、借鉴与挪用,是艺术在传承中的一种再创造。

(摘编自邵仄炯《对中国画教学中几个问题的再认识》)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现代中国画逐渐迷失核心价值的原因是只追求技术表现力、贴合时代的内容、多样化

的视觉效果,放弃了自身的优势。

B.学画首先需要明理,只有明理懂法,才能找到进入艺术殿堂的门径。而临摹的过程就

是明理的过程,所以把临摹作为学习中国画的第一步。

C.经典山水画的临摹对象,不是其技艺和内容,而是勾、皴、点、染以及树法、石法等

这些技能背后的画理,进而才能画真山真水。

D.学习经典中国画中的画理画法之于绘画创作的作用,与通过学习字、词、句、语法之

于文学创作的作用是相似的。

2.下列的理解与分拆,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无论是髙华还是雅致,元气淋漓还是平淡天真,都是需要临摹者尝试认真感受的对象,

这也是临摹者提升审美辨识能力的重要途径。

B.从宋人的花鸟,到郭、范的山水,再到元人的笔墨,都表现了中国艺术中各有千秋的

审美意识。由此可见,临摹的目的就是领悟这些经典作品中丰富的审美价值。 C.中国画和书法的临摹手段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如中国画中追求还原与逼真、忠实于临

本的“实临”,与书法中的“实临”是类似的。

D.“意临”是用通变之法,将不同时代及画家的不同技法在临摹中加以贯通互用从而创

新。因此它不是简单的临摹,而是临摹者在前人的基础上的再创造。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中国画在现代美术中的迷失可见,中国画的绘画语言、审美特点及核心价,与以视

觉艺术为主导的现代美术是冲突的。

B.从临摹的内容、目的及方法来看,临摹绝不是简单的技法步骤,也不停留在形式与样

貌上,更不会消磨造力。

C.拥有着丰富积淀的经典之作,可以让后来人在临摹的过程中找到创作的原动力,更可

以帮助后来人敞开自我,臻于完善。

D.南宗山水的典范《富春山居图》在创作过程中借鉴了前人的绘画艺术,并形成了新的

文人山水图式,堪称意临的典范。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爬墙虎 祁云枝

五年前初夏,张阿姨在西墙根种了两株爬墙虎,说日头西晒得楼板都要着火了。 瘦瘦弱弱手掌般高的小苗,在淡黄色的高墙下面,看起来弱小又无助。我心想,它能活下来就不错了,咋好指望它抵挡骄阳?

爬墙虎不语,在傍晚的阳光中垂头耷脑,像是默许了我的想法。

只三四天工夫,缓苗后的爬墙虎,一下子睡醒了似的,左伸一只触角,右伸一只触角,一步一串脚印,一步染绿一寸墙壁地往上爬。这一爬起来,就止不住了。西墙上,留下一串串赛跑的脚丫子。

下午下班后,我常常绕到西墙边,看它们在夕阳里葱茏。

看久了,竟觉得爬墙虎长在墙壁上的样子,像一幅动态水墨画,葳蕤、娟秀,处处透着生机。挥毫的,自然是爬墙虎。它的用色很简单,只深深浅浅的绿和嫩生生的红。但每一处皴染,都很传神。每一笔用色,都恰如其分。真佩服爬墙虎,算得上高明的艺术家,比我见过的最厉害的画家功力都要强。

爬墙虎的根里,似乎也盛着一部能量永动机。从春到夏,打根底冒出的能量,翻腾着江河般的力量,顺着爬墙虎褐色的茎干,奔涌着流向绿叶,流向千千万万个小脚丫,在淡黄色的墙布上一寸寸泼墨、一厘厘游走,让绿,迭盖着绿。

一个夏天过后,两株爬墙虎蓬勃的“画作”,已经占到了墙面的五分之一。一阵风过,顺溜的碧叶间,会依次轻轻地翻腾起一层细浪,闭上眼睛细听,似乎还有音乐叮当作响。

坚硬的墙面,从这年开始,有了呼吸,有了美丽的衣裳,有了无数关注的眼眸。太阳暴晒、电闪雷鸣、狂风骤雨中,爬墙虎的脚步,都不曾停歇过。

第二年,爬墙虎“挥毫”的力度明显大多了。每一天,它长出的新梢,已经远远超出了我用手掌丈量的范畴。那满墙的绿,犹如潺潺的溪水,在竖直的墙壁上,向上、向前蜿蜒。

之后的岁月,这两株爬墙虎,用绿叶和奔跑的点点脚丫,给我展示出了“虎”一样的气势。这气势,也让我对自己当初的幼稚想法羞愧不已。真佩服为爬墙虎起名声的人,只三个字,就切中了“命脉”,描摹出了这种植物的外形和精神。

当秋风漫过头顶的天空,张阿姨家西墙上的画,渐渐呈现出别样的神韵——红霞,一点点绿叶中泛出,像一片片火苗,也像一颗颗红心,将夏天里凝聚的热情,一股脑儿诉说出来。“满目苍凉意,忽来照眼红”,如花非花的红叶,成了长在淡黄色墙壁上的一首抒情诗。

当扦情诗片片退去,逢出笔走龙蛇般的枝千,依然是震颤人心的景致——血管一样的构图、凛然的筋骨、灵魂般的质感。生命的坚韧、张力和走向,剪纸般凝固在西墙上。

如此这般,叶儿绿了红,红过又绿。当初孱弱的爬墙虎,渐渐织就了整整一面西墙的“壁

挂”。这壁挂,也像一片竖起来的绿莹莹的湖水,可以静静地流进心里。

炎炎夏曰,看到它的人都不由得驻足赞叹:“真美啊!”燥热的心,瞬间像是被爬墙虎举着的绿色“小扇子”扇过一般,渐渐安宁下来。

曾经看到过一则报导,说一株四岁的爬墙虎,已经爬到七屋楼房的墙面上。在爬墙虎的眼里,生命,大概是永无止境的吧。

我不知道爬墙虎最终能爬到多高,但它的生命力委实让我吃惊。资料上说,一株爬墙虎,一个季度可以蹿高一米;一根茎粗两厘米的藤条,种植两年,墙面的绿化覆盖面,可以是三十到五十平方米。这本领,其他植物,怕是望尘莫及的。

几乎用不着人去浇灌,也不需要施肥、修剪,单是依靠伸向大地的根,探寻能量,就可以用自己的身体织成浑厚的“挂毯”,消嗓、蔽日除尘……爬墙虎,真的是自力更生、自强不息的典范呢!

西墙上,两株爬墙虎的碧叶虬茎,还在一点点丰盈,一步步延伸、厚重。

夏天见到张阿姨时,她笑逐颜开。说大热天里,有了爬墙虎,家里比外面低三四摄氏度呢,都不怎么开空调啦。

(有删改)

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按照时间顺序来写,从五年前写起,先后选取了“种下的三四天以后”“一个夏

天以后”“第二年”和“之后的岁月”等几个重要时间段,脉络非常清晰。 B.文章以作者的观察视角为切入点,以爬墙虎随时间推移而产生的外部形态变化为明线,

以作者对爬墙虎的认识和情感变化为暗线,双线并进,行文脉络分明。

C.文章从张阿姨在西墙根种下爬墙虎写起,到张阿姨自豪地赞叹爬墙虎改善房间温度的

巨大力量结尾,首尾呼应,五年的时间跨度写得不枝不蔓,结构严谨。

D.文中多次运用了比喻、拟人、夸张等多种修辞手法,语言生动优美;同时引用诗文、

引述资料,不但丰富了文章内容,而且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和感染力。

5.文中用“一幅动态水墨画”来比喻爬墙虎长在墙壁上的样子,请结合文章简要赏析其妙处。

(5分)

6.作者对爬墙虎的喜爱与张阿姨、驻足者相比有何不同?这种不同蕴含着什么道理?请结合

全文,谈谈你的看法。(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宋文骢,中国歼10之父

龚融_

四川省成都市高新区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6q4173i5p67f2vc1v0ey6gjog0oh7b0064s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