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水学院2014届学生毕业设计
畲族文化在幼儿园环境创设中运用的个案研究 ——以景宁畲族自治县实验幼儿园为例
文献综述
汪超玥 指导教师:胡旭红 教师教育学院,学前教育101
【摘要】幼儿园环境创设是幼儿园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将少数民族文化融入到幼儿园环境创设中,对幼儿的认知、情感、行为的发展都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幼儿园环境创设的理论依据进行了阐述,并在整理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阐述了将区域资源融入到幼儿园环境创设中的观点,对畲族文化也进行了相应的整理。 【关键词】幼儿园;环境创设;畲族文化
前言
国家新颁布的《幼儿园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幼儿园环境作为重要资源纳入到幼儿教育课程之中。因此,如何妥善的利用周边的资源进行幼儿园环境创设,提高环境效度,便是值得我们思考的。近年来有许多地区将乡土资源和区域特色融入到幼儿园环境创设之中,既丰富了幼儿园环境创设的资源,又能培养幼儿独特的审美意识和对家乡的热爱,同时又有效地利用了周围的资源,节约教育经费。浙江省丽水市景宁畲族自治县,历史悠久,畲族文化文化氛围浓厚,在赞叹的同时我们便会思考:如何将畲族文化有效地融入到幼儿园的环境创设中,在弘扬民族文化的同时优化幼儿园环境创设,便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研究课题。为了更好的了解畲族文化以及少数民族文化在幼儿园环境创设中的现状,笔者查阅了大量资料,并对文献进行了整合。
一、幼儿园环境创设的理论依据
幼儿园环境创设是指教育者根据幼儿园教育的要求和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需要,分挖掘和利用幼儿生活环境中的教育因素,并创设幼儿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教育情境。它能将环境因素转化为教育因素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纲要指出:“幼儿园的空间、设施、活动材料应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游戏和各种探索活动,应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与环境之间积极的相互作用。”作为教师应该依据幼儿的兴趣、需要,运用整体规划原则对教室进行合理的布置,并将教育意图蕴藏于教室环境及活动材料中。让孩子在环境中自主探索、主动学习,使幼儿从中获得丰富的经验,促进其身心发展。
13
丽水学院2014届学生毕业设计
(一)行为主义学派的观点
华生从行为塑造的角度出发,认为人的行为就是“刺激——反应的联结,通过刺激可以预测反应,通过反应可以预测刺激”。通过预设的条件刺激,可以使人获得预期中的行为。那么幼儿园环境作为幼儿发展的一种刺激条件,可以有目的地塑造幼儿的某些行为习惯。
斯金纳则从强化控制的角度提出,“人的行为大部分是操作性的,任何习得行为,都与及时强化有关”。只要个体做出期望中的行为,并有外界予以及时的强化,就可以让个体逐渐习得这种行为。幼儿园作为一种特定的教育情景,也必定应该包含这样的强化控制机制,帮助幼儿习得某些期望的行为。
[2]
[1]
(二)认知学派的观点
心理学家皮亚杰从认知心理的角度提出,影响人的发展因素即发展的条件有四个,其中物理环境的经验和社会环境的作用是发展的经典性因素。个体的经验是与外界物理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接触而获得的知识,离开了环境的影响,个体无从获得经验,因而也就无从发展。幼儿园环境可以被认为“教育的影响和物理的经验在这方面都是建立在同一基础上的,它们对于儿童能有某些影响,只要他能同化它们:??实际上只有当所教的东西可以引起儿童积极从事再造的和再创的活动,才会有效地被幼儿所同化”。幼儿园的环境只有真正的被幼儿所喜爱和接受,才能被幼儿所同化。
维果茨基从社会文化历史的角度出发,认为幼儿的发展与社会背景不可分离。在他看来,社会背景不仅造就了幼儿的认知过程,还是幼儿发展的重要部分。他认为社会背景包括了不同的层次,其中就包括一项为“儿童在寻常时刻能直接与之发生作用的层次”。对于幼儿来说,幼儿园的环境创设就是他们在寻常时刻能够接触到的一种社会情景。好的环境创设可以与幼儿产生互动,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
[4]
[3]
(三)课程论的观点
“学生学习的不只是正规课程,还学到了与正规课程不同的东西”。也就是说在学校中,学生所接触的课程除了教师计划中的显性课程之外,还包括了隐性课程。而“隐性课程是学生在学习环境中(包括物质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体系)中所学习到的非预期或非计划性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
因此在幼儿园环境中,幼儿园的环境也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McLean(1995)甚至认为在以儿童为中心的早期儿童教育方案中,环境是课程的基本构建物。如果教师能够对幼儿园环境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有意图的创设,将之转化成显性课程,那么幼儿园环境就能成为一种“无声的教材”。
14
[6]
[5]
丽水学院2014届学生毕业设计
(四)学习环境理论的观点
学习环境理论观点认为,学习不仅仅是学习者从教师的讲授中获得知识,“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一种环境”也包括在学校教学之中。知识的情景脉络、社会脉络,认知活动中的互动与合作,都是学习环境的一部分。
特别是对于幼儿来说,他们所接受的教育是一种全教育,“他所处的环境都是教育的环境,??,所有和他们的身心发展有关的内容,都可以纳入早期教育之中”幼儿的学习大多是从自己已有的经验中进行建构,因而幼儿园的学习环境必须从幼儿自身的经验出发。
幼儿园环境的创设,则恰好可以作为幼儿自身经验的展示、总结和记录。就在幼儿的身边,为他们创造出一种知识的情境,提供一个交流互动的平台,是幼儿早期教育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
[8]
[7]
二、关于区域文化资源在幼儿园环境创设中的已有研究
从中国知网的检索文献来看,有较多关于区域资源在幼儿园环境创设中运用的研究,其中包括农村幼儿园乡土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渝东南民族混居地区利用乡土美术资源进行环境创设的研究等,研究一般集中在近几年,这也与我国近几年着力发展乡镇幼儿园、农村幼儿园有着极大的联系。 但是关于少数民族文化在幼儿园环境创设中的研究很少。 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学使孩子脱离充满神奇魅力的大自然是教育的失败。”陈鹤琴先生也提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
赵海珍认为,农村幼儿园存在着资金短缺、师资不足等现状,但是农村环境优美,自然资源丰富,风土人情颇多,民间艺术源远流长。这是农村幼儿园的优势,我们要从农村的实际情况出发,充分挖掘农村优势,因地制宜,制定一系列适合农村幼儿发展的办园思想和理念,办好农村特色幼儿园。
潘佳慧、金玛丽认为,“乡镇幼儿园与城市幼儿园相比,虽然在文化背景、经济条件、生活环境方面有着天壤之别;但是乡镇也有不可低估、得天独厚的丰富多彩的大自然和乡土材料,为幼儿园提供了宝贵的教育资源”
[10]
[9]
。
胡显强也提出,农村幼儿园环境创设中乡土美术资源的运用,既可以有效解决幼儿园环境创设中因为资金短缺所面临的资源问题,更可以充分利用这些丰富便捷的乡土美术资源有效培养幼儿对本土资源的及文化的正确审美习惯,激发幼儿对乡土多元文化的审美兴趣,提升幼儿的综合审美素养
[11]
。
综上所述,在幼儿园利用乡土资源、区域资源进行环境创设,既能节约教育经费,又能
15
丽水学院2014届学生毕业设计
培养幼儿独特的审美经验和生活经验,在国家大力发展农村幼儿园、乡镇幼儿园的时代背景下,此课题具有深远的意义和良好的发展前景。
三、关于畲族文化的研究
畲族主要聚居在我国的福建、浙江等省的市和山区中,他们长期生活在山清水秀的自然环境中,因此,他们的心智更多得益于大自然的浸润和启迪。畲族人民创造了特有的文化,其中畲族文化中的装饰艺术尤为突出。下面便对关于畲族文化的研究进行综述。
(一)关于畲族物质文化的研究
畲族的工艺文化包括服饰和手工艺两大类,服饰中分为一般服饰与头饰两类,手工艺包括刺绣、编织与剪纸
[12]
。工艺品主要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生活所需,人们往往把对生活的理解
和本民族的文化积淀以及审美理念浓缩在其中,因而表现了一个民族对“美的规律”的总结。
畲族的主要装束是“凤凰装”。他们的服饰色彩斑斓,衣料来源多为棉麻,通常还自己纺织,自己染色。女性还会编织刺绣出绚丽的彩带,服饰差异主要集中在头饰上。畲族装饰艺术体现了一个山地民族勤劳、朴实、自强不息的民族性格
[13]
。
浙江农林大学汪洋认为,畲族传统装饰艺术包括了几方面的文化意蕴,它与自然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及生产方式、民俗文化以及图腾崇拜都有着莫大的联系
[14]
。
邱慧灵研究了浙江景宁畲族彩带中的符号纹饰,认为畲族彩带中的纹饰分为三类,一是假借汉字甲骨文的符号纹饰,二是以会意方式出现的符号纹饰,第三类则是用几何纹来表示的符号纹饰。对畲族彩带中的符号纹饰进行了解、分析,可以发现这一符号纹饰在畲族人民心目中的地位,乃至在整个畲族文化中的价值。
(二)关于畲族非物质文化的研究
畲族非物质文化是指畲族的精神文化。包括盘瓠传说、凤凰崇拜、畲族语言—山哈话、畲族山歌、民间舞蹈等
[15]
。畲族非物质文化同时也包括畲族节庆、畲族体育项目等。
畲族人民崇拜凤凰,妇女梳凤凰髻,头戴凤冠,着凤凰装。因为凤凰在畲族文化中代表着吉祥。畲族特有的语言为山哈话,山哈话是一种口头语言,百分之九十九的畲族人民都会使用山哈话交流。山哈话在语音、语法、词汇和词义等方面都保留着本源。畲族的山歌用山哈话演唱,叙事性强,音韵和谐。畲族的舞蹈有祭祀舞、丧礼舞、敬茶舞和劳动舞等,集中体现了畲族风貌,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畲族节庆其中广为人知的就是畲乡三月三,以及极具特色的畲族婚假仪式。节庆中经常出现的花鼓戏、菇民戏和板龙表演,也属于优秀的非物质文化。畲族主要的体育项目有稳蹬、
1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