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于1787年颁布了宪法。宪法规定美国实行联邦制,并实行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与制衡的政治体制,以防止权力的滥用和暴政的出现。由此建立了总统共和制政体。(12分,言乏成理即可)(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13.(2018·重庆巴蜀中学高考适应性月考二·43)(12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中国古代史中每个朝代的发展都各具特色,可以通过简练的语言概括一个朝代的发展特色和脉络。例如:一个民族强盛的起点——秦,崇文抑武的王朝——宋,铁骑踏出的强悍帝国——元,万里长城拱卫的文明——明,盛极而衰的天朝上国——清等。 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唐朝的发展特色,并用相关史实进行分析。(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12分) 【考点】隋唐;全国卷41题
【解析】首先,根据题目要求用简要的语言概括唐朝的发展特色。结合所学,唐代政治稳定统一;经济繁荣;文化多元、开放、包容进行概括。如:多元开放的大唐盛世。其次,结合所学史实对所概括的特色进行阐述。可以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展开,如:唐代,儒、佛、道三教在辩驳中相互吸收渗透,“三教合一”的潮流弥漫到社会许多领域,体现了多元文化的共同发展。最后,对所论证的特色作简要总结。可以从这种特色对当时、后世以及对世界的影响展开叙述。如:大唐的多元开放的社会风尚,不仅造就了辉煌的大唐文化,也深深的影响着后世的每个中国人,成为我们生命中必不可少的组成。
【答案】观点:开放多元的盛世华章
论证:①唐代社会风气开放,女性地位较高,出现了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这是唐代发展的特色。②唐代,儒、佛、道三教在彼此反复辩驳中相互吸纳渗透,三教调和之风尤其兴盛。“三教合一”的潮流弥漫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体现了多元文化的共同发展。③唐代,在开明政策和利国利民措施的实施下,社会经济得到恢复与发展,出现了“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两个盛世局面,向世界展现了唐代社会、政治、文化的领先。
升华:开放、多元、盛世是唐朝发展的名片,谱写了中华民族文明发展的脉络,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至今。
(评分标准:观点2分,史论结合三点及以上8分,升华2分)
14.(2018·四川蓉城名校联盟高三第一次联考试题·4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唐代文明是否兼收并蓄,有如下评价:
13 / 40
“唐代的社会和文化吸收此前数百年间的历史遗产,能够兼容并包地摄取外来的各种文化营养。”
——(《The Perspectives On the Tang》 A.Wright.D.Twichetted 1973 Ya Le)
“尽管在宗教、艺术、器物等方面,通过西域传来的印度、中亚、西亚等文明,对于唐代的习俗、生活发生着深刻的影响,但是唐代的官职、兵制、刑法、赋役等主要制度都渊源于先前的王朝,并没有因外来文化的影响而发生重大的改变。”
——张广达《唐代的中外文化汇聚与晚清的中外文化交流》
“当时的兼收并蓄,是为了追求大一统的极致,是要在差异中求一统,而非真正鼓励多元化的发展……开放趋势与保守倾向并存。”
——邓小南《中国古代政治与文化》
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唐代史知识,围绕“开放”与“保守”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考点】隋唐;全国卷41题
【解析】本题目可以自主选择两个论题,即“唐文化兼收并蓄,开放多元”与“唐朝文化是保守的”。其一,“唐文化兼收并蓄,开放多元”这一论题,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阐述,第一,唐代文明能够兼收并蓄的原因,如唐朝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第二,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写出能够体现其文明的史实:唐朝风气开放,儒学较多地吸取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中外交流频繁,吸收了印度、中亚、西亚的宗教、艺术,如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多元文化因素的混合物,歌舞剧《羽衣霓裳舞曲》,则源于印度的婆罗门曲,并含有胡旋舞等中亚歌舞元素,丰富了人民的生活。其二,“唐朝文化是保守的”这一论题,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阐述,第一,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写出能够体现其文明保守的史实:唐代的官职(科举制)、兵制、刑法(《唐律》)、土地和赋役(均田制、租庸调制)等主要制度都渊源于先前的王朝,并没有因外来文化的影响而发生重大的改变,政治制度、伦理文化都没有发生改变;第二,如何评价唐朝文明的这一保守,当时的兼收并蓄,是为了追求大一统的极致,在差异中求一统,而非真正鼓励多元化的发展。
【答案】评分标准:鼓励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围绕主题阐述即可。 示例一:
论题:唐文化兼收并蓄,开放多元(2分)
阐述:唐朝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经济繁荣;(2分)
14 / 40
(思想)唐朝风气开放,儒学较多地吸取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4分)
(习俗、生活、宗教、器物)中外交流频繁,吸收了印度、中亚、西亚的宗教、艺术,如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多元文化因素的混合物,歌舞剧《羽衣霓裳舞曲》,则源于印度的婆罗门曲,并含有胡旋舞等中亚歌舞元素,丰富了人民的生活(4分) 示例二:
论题:唐朝文化是保守的(2分)
阐述:唐代的官职(科举制)、兵制、刑法(《唐律》)、土地和赋役(均田制、租庸调制)等主要制度都渊源于先前的王朝,并没有因外来文化的影响而发生重大的改变,政治制度、伦理文化都没有发生改变。(8分)
当时的兼收并蓄,是为了追求大一统的极致,在差异中求一统,而非真正鼓励多元化的发展。(服务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巩固统治)(2分) 示例三:唐朝文化开放趋势与保守倾向并存(2分)(略)
15.(2018·河北邢台高三第二次月考·3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时间 教育状况 西方社会在思想意识和精神领城上与神学反复地进行着较量,初等教育17世纪 处于宗教的控制之下,在教育目的、救学内容、教科书等方面都体现出浓烈的宗教性 18世纪 随着近代工业的发展,社会贫民阶层的范围得到扩大,出于慈善的目的而出现了许多开办初等教育机构的实践活动 初等学校逐渐被看成是由国家来开办的一种国家机构,教育目的也发生19 世纪 着变化,培养国民、公民逐渐成为初等教育的重要目的。英国、法国、德国、美国等逐渐确立起国家初等教育制度和公立学校制度,并在19世纪中、后期开始实施初等义务教育的普及 ——整理自钟文芳《西方近代初等教育特性之历史研究》
上表是17世纪至19世纪西方教育发展状况表。从表中提取相关的历史信息,就近代西方教育的发展趋势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
【考点】启蒙运动;第一次工业革命;教育发展主题;全国卷41题
15 / 40
【解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做好此类试题的关键在于整体把握、紧扣主旨——近代西方教育的发展趋势来作答。从材料中我们可以得出17世纪初等教育被宗教控制,且教育目的、救学内容、教科书等带有强烈的宗教性;18世纪的初等教育机构仍受到教会的影响,但相比17世纪有削弱趋势;19世纪学校由国家开办并形成制度,宗教在材料中没有提及了;从而得出论题“西方初等教育的宗教性与慈善性逐渐减弱,而民族性与国民性、义务性不断发展。”关于阐述其原因,紧扣17—19世纪的时间段并结合考点知识提示;【政治方面】民主政治、【经济方面】西方工业化、【思想方面】启蒙运动并结合材料从而表述成文。 【答案】示例:
论题:西方初等教育的宗教性与慈善性逐渐减弱,而民族性与国民性、义务性不断发展。(3分)
阐述:启蒙运动沉重打击了神学宗教势力,削弱了宗教在社会生活方面的影响,强化了西方国家民众的民族观念和民族意识;而西方工业化的进行和民主政治的发展,对于民众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要求推动了欧洲教育的普及化和义务化。(9分) (“示例”仅作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16.(2018·广东佛山顺德一模·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距今时间 250万年 200万年 重要史实 非洲的人属开始演化。出现最早的石器。 人类由非洲传播到欧亚大陆。 4.5万年 智人抵达澳大利亚。澳大利亚巨型动物绝种。 1.6万年 智人抵达美洲。美洲巨型动物绝种。 1.2万年 农业革命。驯化动植物。出现永久聚落。 2500年 2000年 1400年 500年 200年 印度佛教:普世的真理(让所有人类解脱痛苦) 中国汉帝国。地中海罗马帝国。基督教。 伊斯兰教。 科学革命。欧洲人开始征服美洲和各大洋。整个地球形成单一历史场域。资本主义兴起。 工业革命。家庭和社群被国家和市场取代。动植物大规模绝种。 16 / 4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