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小学德育学科渗透方案2013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9/11 10:53:50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观和价值观,良好的思想品质、健康的生活情趣,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4、在教学的日常性活动中渗透。教师在课堂管理和学生的日常接触中,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随机教育,以自己的仪表态度,言谈举止和处事待人,发挥表率作用,要求学生遵守日常行为规范,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形成良好的学风、意志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5、随机引导教育中渗透。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思想教育的某些契机,如果教师能即时抓住,也能产生极好的教育效果。除了有心之外,还要有极大的热情、广博的知识、高超的艺术。

6、形成习惯中渗透。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是随时可能做到的,不必增加或挖掘教育内容,而许多良好的习惯正是形成优秀道德品质的基础,这也是学科教育渗透的重要一环。

总之,在学校教育中实施德育,是现代教育的需要,也符合各学科教学本身的特点和规律。教学的教育性决定了各科教师在向学生传授基础知识,训练基本技能和培养基本能力的同时,要担负起培养学生的优良品德和良好行为规范的任务,充分发挥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作用。

四、学科教学渗透德育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学科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加强学习动机、学习态度、良

5

好学风及政治思想品德、意志教育,寓德育于各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之中,把加强德育具体落实到教学工作的实处。

1、注意因势利导,淡化德育痕迹。学科教师进行德育要注意方法与效应相对应,注意改善与学生的关系。注意因势利导,淡化德育痕迹,让德育在教育自然而然地进行,增强德育的渗透性和效果。

2、不牵强附会,避免生搬硬套。学科教学渗透德育,一定要按学科自身的教学特点,结合每一节课的具体内容,自然地在课堂教学渗透德育,切不可牵强附会,生搬硬套的硬性渗透,不要因为强调把德育放在首位,就非得在每一节课都戴一顶德育“帽子”,或栽一条德育“尾巴”。

3、客观、公正、尊重事实。学科教学在渗透德育的同时,还应注意客观公正,尊重事实。对对事物的分析要一分为二,增加学生对教育的可信性,提高教育效果。

4、注意“四点”,增强效果。学科渗透德育应注意创造良好气氛,态度要真诚、热情、尊重学生,注意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心理状态,从实际出发,充分准备,寻找彼此沟通的接触点。切忌主观武断,信口开河、海阔天空,缺乏重点和针对性。总之,要民主一点,幽默一点,热情一点,客观一点,才能增强德育效果。

五、各学科德育渗透的要求

6

教师要研究德育在各学科教学内容中的特征,必须同学科教学的特点、内容和形式、生活中的典型事例、学生的身心特点渗透,通过形象感染、感情陶冶和潜移默化把德育教育内容中的抽象概念具体化,使之成为看得见、摸得着、能测量、能评价、具有可操作性的实际内容。

品德与社会:小学中高年级是学生逐步熟悉和理解社会生活的重要时期,也是形成道德情感、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能力,养成行为习惯的重要阶段。品德与社会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以满足学生的身心需要为目标,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注重学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初步掌握认识社会事物和现象的方法,提高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能力,发展学生主动适应社会、积极参与社会的能力。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语文: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

7

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数学: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数学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义务教育的数学课程能为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

英语: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就工具性而言,英语课程承担培养学生基本英语素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即学生通过英语课程掌握基本的英语语言知识,发展基本的英语听、说、读、写技能,初步形成用英语与他人交流的能力,进一步促进思维能力的

8

搜索更多关于: 小学德育学科渗透方案2013 的文档
小学德育学科渗透方案2013.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6qavu1vjss4ddq343gxp_2.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