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是怎么死的
升平五年,也就是公元361年,王羲之59岁,照实说,59岁并不老,也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可我们最最敬爱的千古书圣王羲之却早已进入垂暮之年。这年的五月,东晋穆帝逝世。四天后,司马丕奉太后令继承帝位,大赦天下。见到赦书,抱病在剡县金庭的王羲之,写了一封《贺表》,因为体力衰竭,表文很短,他祝贺皇帝陛下,应期承运,践登天祚,“普天率土,莫不同庆。”另外也报告“臣抱疾遐外,不获随例,瞻望宸极,屏营一隅。”这是王羲之最后的一篇文表。在普天同庆的日子,在给皇帝上贺表的时候,专门写上自己“抱疾遐外,”可见,病情确实到了非同一般的程度。
唉!时间过得多快,这时离兰亭盛会才刚刚过去9年。啊---!那是怎样一个盛大的节日,怎样一个风流的聚会呀!
三春陶和气,万象齐一欢。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时任会稽内史、右军将军的王羲之,邀请谢安、谢万、孙绰等41位名士,相聚于会稽山阴的兰亭,曲水流觞,饮酒作诗。其中前余姚县令,东阳太守等15人,因为不能赋诗,被罚酒各三斗,其他26人
得诗37首。众人公推王羲之为诗集作序。东晋是书家众星闪耀的时代。历史记载,晋朝时共有113名书法家,其中王家就占23位。王羲之的伯父王翼、王导、堂兄弟王恬、王洽等都是当时的书法名手。在这样书法世家熏陶下,王羲之自幼爱习书法,后又师从卫夫人、张芝等书法名家。“右军之书,末年多妙”。此时,王羲之书法已到了黄金时期。
只见他酒意正浓,微醉之中,用蚕茧纸,鼠须笔,畅意挥毫,一气呵成,是为《兰亭序》。一百多年后,唐人何延之在《兰亭记》中写到:“王羲之醉笔写兰亭,其时如有神助,及醒后,他日更书数十百本,终不及此。”《兰亭序》全篇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每一字都被王羲之创造出一个生命的形象。无论是字的笔画,还是结构,各尽自然之态,无不体现魏晋时代特有的潇洒气韵。“点曳之工,裁成之妙”;“无一字一笔,不可人意。”《兰亭序》是中国书法史上影响最大、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的书法作品。由此,奠定了王羲之中国书圣的历史地位,永和九年便成了中国书法界永远的节日。后人咏诗赞曰:东晋风流胜事多,一时人物尽消磨。不因醉本《兰亭》在,世人哪得知永和?
在我国历史文献中,第一个记载《兰亭序》的是《世说新语》,第一个全文收录《兰亭序》的是《晋书》,第一个讲述《兰
亭序》故事的是《隋唐嘉话》。《兰亭序》在王羲之死后的二百七十年间在民间珍藏,后真迹随唐太宗殉葬昭陵。但通过不下数百种写本、摹本、刻本流传,影响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书坛。而且不仅在中国,一千多年来,在日本、韩国等流行中国书法的国家和地区,王羲之书法都受到极高赞誉,这也是极为罕见的文化现象。
王羲之写《兰亭序》是33岁还是51岁,书法史上一直争论不断。《王羲之年谱》有四种说法,《辞海》有三个版本。直到不久前发现王羲之妻子郗璇墓碑,才揭开了这个悬疑。该墓碑石质古朴,碑为隶书,碑墓志告诉我们,墓主人死于升平二年即公元358年,时年王羲之59岁。由此推断,王羲之生卒纪年当为公元303-361年。兰亭雅会之时,王羲之是51岁。由此,我们可以勾画出王羲之的生命轨迹:生于公元303年,7岁前后开始学习书法,11岁随叔父王廙南渡,居京师建康(今南京);20余岁娶太尉郗鉴女郗璿,婚后出仕为秘书郎;32岁前后离京,到武昌(今湖北鄂州)任征西将军府参军、长史;38岁任江州刺史(今江西九江),42岁得第七子王献之;46岁在建康任护军将军, 49岁为右军将军、会稽内史;51岁写下《兰亭序》;53岁发表《告誓文》,辞官回家;59岁(升平五年即公元361年)卒。
永和十一年(355年),王羲之53岁,因与上司王述“情好不协”,告誓辞官。王述名利心重,权势欲强,为官又十分贪鄙。王羲之对其甚轻之,耻为之下。永和十一年,他采取了令世人吃惊的做法——在父母墓前立誓:永远不再出仕。王羲之率所有儿孙来到父母墓前宣读《告誓文》:维永和十一年三月,九日辛亥,小子羲之敢告二尊之灵。自今之后,敢渝此心,贪冒苟进,是有无尊之心而不子也。子而不子,天地所不覆载,名教所不得容。信誓之诚,有如皦日。王羲之辞官,在琅邪王氏家族中没有先例,在朝廷也引起不小震动。一时耆老士庶,纷纷劝慰,但他心志已决,彻底告别了官宦生涯。辞官之后,他居住剡县金庭,从之者夫人郗氏、乳母毕氏,六子王操之。此后几年,王羲之过的是优游山水、检视田产、教养儿孙的归隐生活。王羲之“遍游东中诸郡,穷诸名山,泛沧海”,最远处到了临海郡(今浙江临海县东南),可能还曾到过永嘉郡(今浙江温州市北),此地至今尚有很多与王羲之有关的名胜古迹。王羲之陶醉其间,常自叹:“我卒当以乐死”。他在给谢万书中,详细谈了自己的心情:古之辞世者,或被发佯狂,或污身秽迹,可谓艰矣。今仆坐而获逸,遂其宿心,其为庆幸,岂非天赐!违天不祥。老夫志愿尽于此也。言辞中明确地表示了自己归隐乃是求身心安乐,不是效法那些借被发佯狂、污身秽迹以对抗朝廷的人。王羲之虽然对隐遁优游的生活颇为满意,但不仕乃无奈的选择。他在从政的三十年
相关推荐: